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9

sqc102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渠道管理的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yuzhihou

已采纳
渠道如水,顺势而为要说本人的渠道情缘,还得从“都江堰”说起。十年前,笔者还在企业做职业经理的时候,去成都出差顺道到“都江堰”游玩,在惊叹“都江堰”巧夺天工的同时偶然间感悟:商品流通的渠道现象竟然与自然界的渠道如此相似。从此,我便开始关注分销渠道,希望沿着这个思路,从自然界的渠道运动规律中找到解决商品流通渠道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思索发现:渠道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渠道系统具有内在的动力源泉;渠道系统是可以设计和控制的;渠道运动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最重要的是“渠道如水,顺势而为”。而在现代消费品的营销“价值链”中,渠道是其中最复杂微妙、最难以掌控又最具潜在能量和张力的要素。在整个营销体系中,渠道作为一条主线,将企业的产品、品牌、服务、价格、促销以及货物、资金、人力、信息、管理等营销要素有机地串联起来,产生了协同效应,实现了营销的价值。打个比方,就好像一条“珍珠项链”,如果各种营销要素是那一颗颗的“珍珠”的话,渠道就是联系各个营销“珍珠”的那条“链子”,它在营销组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我国营销实务界也有“渠道驱动”和“品牌驱动”两大流派,企业可以通过渠道建设创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特别是中小企业。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思想,营销的根本是“顾客价值”的创造、传播与传递,而营销渠道正是企业传递、实现顾客价值的重要途径。渠道是构成经典营销4Ps组合的重要环节,因为“企业想通过产品、价格或促销战略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伯特·罗森布罗姆),而“在产品和市场竞争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唯有传播和渠道才能创造真正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菲利普·科特勒)。可以说,渠道日益成为企业构建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不少企业将渠道作为无形资产来经营。难怪有人说:“谁拥有渠道,谁将拥有未来!”从教学来讲,渠道管理属于营销专业深化拓展课程,构成整体营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校陆续为本科生、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问题是,因为渠道管理的实战性,很少有教师敢挑战这一课程,致使高校渠道管理的师资缺乏,这是影响这门课程推广的重要原因,所幸这种情况正在改观,渠道管理课程也正在各高校兴起。从教材来看,目前图书市场上关于渠道管理的教材总体不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就更少,因为从事渠道管理工作的职业经理人没有时间或没有理论储备去编写好的培训教材,大学教授又大多缺乏一手的渠道管理经验而找不到感觉。国外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伯特·罗森布罗姆的《营销渠道:管理的视野》和安妮 T?科兰等的《营销渠道》等。虽然渠道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多,内容系统性、逻辑性强,案例也比较丰富,印制精美,但文字有些晦涩,方法不具可操作性,案例大多是美国的,毕竟美国背景不适合我国国情。国内现有的渠道管理教材大多是借鉴美国学者的渠道管理理论和美国的经验,缺乏可读性和实用性,没有解决渠道管理的本土化应用问题。渠道本身具有本地化、排他性的特点。而中国市场地域辽阔,渠道结构纷繁复杂,加上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面对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环境,仅仅依靠西方的渠道理论解决中国的渠道问题是不够的,但要编一本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应用型渠道管理教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对编著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挑战。只有既具有企业渠道管理经验又具有营销专业的理论功底,才可能把渠道问题说清楚,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策略方法的指引,否则只是隔靴搔痒。所幸笔者曾在企业做营销经理8年,对渠道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紧接着在高校任教又讲授“分销渠道管理”课程多年,其间发表了10多篇有关渠道的研究论文,这为《营销渠道管理》的编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铺垫和实践经验的保证。《营销渠道管理》定位为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教材,所以,编著的时候是以企业渠道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展开的。全书本着“渠道系统论”和“渠道价值链”的思想,从渠道内涵认知、渠道战略模式、渠道结构设计、渠道成员选择、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权力与控制、渠道冲突解决、渠道平衡与维护、渠道评估与创新等诸方面诠释渠道管理的真谛。《营销渠道管理》创造性地增加了“营销渠道平衡与维护”一章内容,特别讨论了深度分销与渠道扁平化、直销与传销、客情关系维护、渠道“助销模式”、中国经销商转型、渠道战略联盟以及电子渠道、其他无店铺渠道、新媒渠道等前沿主题。其中很多章节都是独家原创内容,是笔者多年企业渠道管理经验的结晶,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宝贵的实用价值,特别适合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MBA学生学习使用,也是企业经理不可多得的枕边工具书和管理培训教材。为了奉献一本学生好学、教师好用的好教材,笔者特别注重渠道理论的创新性以及方法策略的操作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贴近,注重方法策略向管理技能的转化。全书站在生产企业的角度谈渠道管理,突出渠道管理的策略内容,体现理论的可读性、系统化和策略的本土化、实用性特征。1?视角独特《营销渠道管理》从都江堰的“渠道启示”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对商品流通渠道的讨论,是想说明自然界的渠道与商品流通渠道有诸多共通的道理,目的是引导学员开阔视野,从中领悟渠道管理的真谛。2?理论可读《营销渠道管理》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语言和冗长的语句来表达含混的思想,而是力求深入浅出、文字流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传达渠道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要领,同时补充渠道管理的前沿知识以增加可读性。3?体系完整本教材遵循“渠道认知→渠道战略→渠道设计→渠道建设→渠道激励→渠道控制→渠道冲突→渠道维护→渠道评估”的逻辑思路设计内容,构成渠道管理循序渐进的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符合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的实践逻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4?案例本土化渠道管理具有很强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律使用中国企业的案例、最新的案例、我们身边的案例,甚至是作者亲自经历的案例,避免使用国外的案例以增强案例的贴切性与说服力。5?方法实用《营销渠道管理》特别注重充实操作策略与方法部分的内容,其中不少策略与方法都是作者多年营销经验的总结,如寻找客户的“反向追踪法”、客情关系管理的“距离感原则”、应收账款的“过程控制”、“窜货及其治理方略”等。《营销渠道管理》由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郑锐洪博士负责设计和编著。本着编写一本渠道管理精品教材的思想,作者历时一年有余,全情投入、精心设计,纳入了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凝结了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渠道管理经验,是笔者十多年来对渠道的思考和研究的力作,其中不乏独特的渠道感悟和独创的操作方法,以及诸多具有说服力的案例,等待与您分享。《营销渠道管理》在呈给我的导师,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郭国庆教授指导的时候,得到老师充分肯定:“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很有特色。”虽然寥寥数语的简单评价,却给我莫大的鼓舞。感谢老师的鼓励,我将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力争将《营销渠道管理》做成精品。同时感谢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吴中元院长、蒋宗文书记、齐庆祝副院长、蔡为民副院长,是他们所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使我有一份好心情坐下来撰写书稿,也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及高伟编辑的大力支持,才得以使笔者多年的渠道思考能够呈现出来与大家交流。

关于渠道管理的论文摘要

250 评论(13)

chem学虫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向进行的,其中,内部因素也就是渠道成员内部相互间引发冲突的基本原因,如利益、权力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渠道所存在的外部宏观环境,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文化环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外部宏观环境的重要一面,营销渠道也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渠道 渠道冲突 文化环境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要素。于是,有了“渠道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 西方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渠道结构和渠道行为两个领域,而渠道冲突是行为领域的一重要研究对象,因为任何渠道有合作也有冲突。透过国外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界定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内,或者植根于超级组织体内部来进行(Michman和Sibley,1980)。即意味着对渠道系统进行研究时,只重点研究组织和成员自身的行为,包括竞争、冲突、合作以及关系等,而忽视了宏观环境(如经济、文件、政治、法律、社会价值观等)。有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以典型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营销渠道理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局限性。事实上,营销渠道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运作,而这些外部环境又时时影响着营销渠道管理。这些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西方学者对于我国市场的具体环境研究不多,这需要我国的研究人员自己来认真研究各环境因素。1 渠道冲突的内部因素研究 渠道成员之间要进行合作,矛盾或冲突就难以避免,Stern L W和EL-Ansary A就说过渠道合作与渠道冲突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企业要做好自己的渠道就必须认真研究渠道冲突。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 WStern和Adel IEI-Ansary(1996)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某个渠道成员发现其它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正在阻止或妨碍自己完成目标。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传播误解,渠道成员不同的目标和有分歧的专门化功能,以及联合决策过程的失误;不同的经济目标,渠道成员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恰当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感知、领导风格、销售付款条件和目标等。许伟波总结了企业渠道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客观成因、直接成因、环境成因和现实成因4个方面(见表1)。2 渠道冲突的环境因素研究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大量有关内部因素的研究以外还有一些是研究其外部因素的,也就是环境因素。任何渠道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是存在差异和不断变化的,所以,营销渠道的环境研究至关重要。从广义上讲,环境由营销渠道存在的所有外部非控因素组成。Rosenbloom将众多的外部非控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五类。他认为环境对所有渠道参与者和目标市场都产生影响,有渠道成员参与者(生产者和制造者、中间商、目标市场),也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服务机构),并建立了关系模型。他指出渠道经理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必须考虑所有的渠道参与者。Michman和Sibley(1980)曾经提出关于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渠道冲突。西方渠道研究者们针对环境的不同要素做过相应的研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国内学者们也逐步对此展开了研究。国内企业的渠道环境的确十分复杂,连国际上著名的美国Boston咨询公司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说:中国的分销通道令人头痛。正是我国营销渠道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的渠道冲突提供了沃土。环境的范畴很广,而每一大类又包含很多具体的因素。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现将环境因素及其内涵归类如下(见表2)。3 文化环境对渠道的影响研究 由上可见,导致渠道冲突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文化环境也是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一项。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例如:Hall(1959,1976);Hall and Hall(1990);Hofstede(1980,1991);Trompenaars and Hampden-Turner(1998)。其中,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不同于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同一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倾向于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同的行为方式,而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则有较大的区别;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容易沟通,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则较难沟通。一些渠道分析师如Janeen Olsen和Kent LGranzin等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渠道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很多研究人员都赞成这一观点,也因此针对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影响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源于进行跨国营销时面临的一些渠道问题。Buzzell就注意到不同的消费者购买习惯对国际营销者选择的和目标消费者想要的渠道结构的类型产生影响。有很多文章是从整体上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对渠道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化特征。如Wadinambiaratchi研究了日本、土耳其、委内瑞拉、埃及、印度和热带非洲这六个地方的消费品销售渠道,发现其渠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和人文背景。Hall、Knapp和Winsten在大不列颠和北美,Guirdham在西欧,Galbraith和Holton在波多黎各,Baker在热带非洲,诸如此类对分销渠道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了以上结论。 而在具体的文化特征方面,Dubois指出价值和社会组织是影响渠道的关键因素。有些研究人员针对文化相关因素对渠道内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早期的Rosson和Ford(1982),他们选择了二十组加拿大生产厂商和他们在英国的分销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关系如何受制于地理、社会和文化差距因素。然而,文化差距并没有特别地纳入研究,因为这些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文化距离是相同的。但他们也指出文化差距这一障碍可通过频繁地沟通和相互作用加以克服。再后来,Johnson,Sakano和Onzo(1990)对70个美国出口商和他们在日本的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断出一种非抑制状态会减少这种美日渠道间的冲突,并用社会心理的因素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是日本文化所特有的标准和价值。此外,Kale and McIntyre(1991)提出了一个文化特征对渠道的影响评价模型,并期望其他的研究跨文化渠道关系的人员来采用它。他们借用了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的文化理论中概括出的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躲避和夫权主义,将其应用于国际渠道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渠道行为理论。他们认为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在文化上的差异将影响渠道关系的建立、渠道关系建立后渠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渠道效率的评价。他们觉得在评价文化对渠道行为的影响时应选择一些基本的特征变量,然而,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烦琐和高投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合作研究。Jean-Emile Denis总结了文化对分销决策的影响,他从习惯、价值观、社会组织、标准和个性特征五个维度对渠道的结构、成员关系和内部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5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