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7

hlz42015092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扬州饮食文化论文范文高中英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gl0960

已采纳
扬州市中考作文“出炉”记 今年的中考作文,用“吃”来命题,你知道这个话题是如何想出来的吗 ■ 佚名 我们语文命题组一行3人进入了封闭的中考命题现场后,先期很顺利,不到三天,就基本完成了一套我们自认为既能与去年试卷保持相对稳定,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精神的语文试卷,甚至连相对满意的副卷也都已成形。但是占60分的作文还没有着落。 开端“吃”字自己朝我们走来时,我们没有察觉 出作文的思路是很清楚的,试题双向细目表已经定位:贴近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引领,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形式为半命题作文。但是思路和题目距离还远着呢。我们出了些题目,有的失之于滥,有的失之于偏;也有几个自认为不错的题目,但三个人意见不统一。根据我们自己的约定,三个人都是“常任理事国”,有一人不同意,就否决。终于有了一两个我们三个人都满意的题目,但是一查,已给某个“讨厌”的同行“捷足先登”了,于是又只好割爱。 当头脑中的“原料”用完之后,人会觉得空空荡荡的。加上我们三人外出时没有一个人记得带上手表,平时可用来看时间的手机也给集中保管了。封闭了几天,已经没有了时间的观念,只知道每天有人吹哨子就出来吃。刚吃过午饭不久,又吹哨子吃西瓜了。于是深切感到,“吃”字,确实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字眼之一,难怪吃、穿、住、行,吃字当头。特别是被封闭在这儿,将平时的工作、应酬、娱乐都简化掉以后,“吃”更成了以极高的频率撞击我们的字眼。作文题没有着落,我却捧着西瓜吃,内心很惭愧,因为整天除了吃还是吃。木讷的我,没有认识到这是作文题在向我们走来。 吃过了再到房间,再翻看语文教材,寻找和教材关联的话题。翻到课文《柳叶儿》,看到“我”能在剁碎的柳叶做成的菜糊糊中吃到一颗黑豆儿,就“满心儿香得不行”。真的感到“吃”确实是时代的直接见证,现在的孩子,白米饭加美味的菜还要逼着他们吃呢。翻到了《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笔下的小男孩太可爱了,“他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他吃的乐趣让我羡慕。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童年时的女儿,她去那陡峭的河岸边采野桑葚吃,掐野蔷薇嫩尖吃,还捉了知了回家在炉子上烤了吃。吃,真是童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和童年的“情”、“境”密切相连。难怪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有这样的话,“今后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的罗汉豆”(大意)了。“吃”就这样撞击着我们,但是尽管这样,木讷的我,仍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中考作文题向我走来。 发展 在反复的撞击下,“吃”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又吃过一顿了,同伴开玩笑说我们可以用餐数来计时,我们已经吃过多少顿了,还要吃多少顿才能走出隔离区。也许是玩笑话的刺激,我的脑中忽然浮现起了巴金先生的《灯》中的一句话:“人不能靠吃米活着!”伟大的巴金!我的心里也随之一亮,原来“吃”和人生的思考离得那么近。“吃”是必要的,但决不是人活着的主要凭借!人生还应有比“吃”更重要的东西,如理想,如亲情。据说当一个人饥饿到极点时,头脑中所想的东西就会只剩下“吃”了。可能是同样的原因,当我们头脑所想的只有作文题时,木讷的头脑也会将碰撞了我们多时的“吃”的字眼想象成作文题的。 于是我想,“吃”,能作为作文题吗?为什么不能?“吃”的想象空间很大呢!刚进来命题时,领导要我们“吃透”课程标准,这不也是一种“吃”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吃”抛给考生,也让他们“吃吃看”呢?晚自习回家,可能总有过“吃夜宵”经历吧,妈妈准备的一碗夜宵里有温馨的亲情;中学三年,总有过“吃食堂”的经历吧,同学笑语之间,有浓浓的友情;有没有过“吃小吃”经历呢,阵阵吆喝声中,有地方的风情。更何况,中国人对“吃”情有独钟,几乎什么都能吃:过艰苦生活叫“吃苦”,勉为其难叫“吃力”,受冷落叫“吃瘪”,在风头上叫“吃香”,叫“吃得开”……更何况,这个题目估计在猜题者的视线之外,这对我们提倡中学作文教学立足于提高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反对猜题押题是有帮助的呢! 结局 最普通的“吃”,成了中考作文题 于是,我们把想用“吃”作为作文题目的思路向命题组负责人作了汇报。他认真考虑后,基本赞成了我们的想法,认为任那些猜题的人再押多少题目,猜中的可能性都很小。同时他指出,要在作文题目的提示中,能体现作文题的价值引领,最好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扬州的饮食文化特色。 是的,光饮食文化,就足以让扬州人骄傲的了。就以扬州最偏远的宝应为例吧,我记得在宝应开会时,宝应的朋友向我娓娓而谈“捶藕”这道名菜的制作过程,真的比吃这道菜还有味。我想如果哪位考生就写“吃藕”,可能就能获得满堂彩。还记得宝应的一位朋友用地道的宝应话顺口溜和我讲的“宝应泾河大糕”的特点,至今我还记得其中的两句:“见火就ca(着),入口就化。”扬州的哪一个地方的“吃”文化,没有丰富的内涵呢?前不久有位北京的朋友来扬州,我请他们吃早餐。上汤包时,我也鹦鹉学舌地告诉他们,吃汤包要“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吸汤”。以前,蟹黄汤包是上等食品,一般人是吃不起的,但是现在退休的老人,早锻炼后去吃一笼,星期天家长带孩子去吃几笼,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把这些记录下来,不也就是一篇好作文了么?现在新课程要求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学校真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做过有关饮食文化的调查,如果今年以“吃”为中考作文题,不也体现了对综合社会活动的鼓励么?关心一下社会,“吃”的习俗真的很多。过去,我的老家客人来了有请吃炒米茶的习俗,炒米茶的主要内容是三个白嫩漂亮的荷包蛋。那技术、那风俗、那吃法跟当时的经济状态、生活状态、多子女的状态以及纯朴的民风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吃粽子的传说”、“吃月饼的故事”、“吃年夜饭的风俗”,学生能写的东西很多呢。记得鲁迅和丰子恺都对他们家乡在灶王爷上天时请他“吃麦芽糖”的习俗很感兴趣,于是我想到现在各地请检查大员们“吃大餐”,是不是也和那是同理呢?我真希望学生能写出“吃喝之风要不得”之类的警示文章,写出“吃坏了党风吃坏了身体”之类的鞭笞文章。但是马上我就自责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将这么难以承载的责任放到孩子的肩上呢?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包括我在内的成人们祭起考试的紧箍咒的束缚下,生活的圈子太狭小了,比我们做孩子时的空间还要小得多。不过,我认为考生写出些有趣味、有新意的文章是不难做到的;写出些“吃亏是福”之类的哲理文章,“吃不了兜着走”之类的新鲜些的记叙文,也还是可能的。 于是,我们认真研究提示和示例。为了防止提示太明白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路,也影响优秀学生想象空间,于是,我们在提示中避免了直接提及“表达亲情”之类的字眼,也回避直指创新意识的“吃螃蟹”的字眼,尽可能点到,但不全点破;也注意示,但不全示透。现在看到的题目如下: “吃”,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 请在“吃”后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示例:~西瓜、~的趣事、~食堂的日子、~的变化、~在扬州、~瘪、~香、~亏是福。 尾声 不知能不能“吃”出点味道来 经过十天的等待,终于到了开考的日子。开考一个小时了,专门开通的两部备询电话始终静默着,扬州方面没有一丝声音传来。我们终于忍不住了,请示领导后,用领导的电话接通了扬州的一个语文教学专家,想从侧面了解一下考生的反应。可他老人家忙碌到那时还抽不出时间到考点,当然也没有看到试卷。“作文题是什么?”他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作文题。我简单地向他报告后,他表示认同这个题目,我心里稍微有了点安慰。但是他紧接着就抛来了一句让我捉摸不透是玩笑话还是真话的话:“你用‘吃’做题目,是想让他们‘吃苍蝇’么?” 让人“吃苍蝇”,是扬州俗语,是有意让人家出现失误的意思。天日昭昭,天地良心,我决无这个意思!我们费尽心思想出作文题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东西写,同时也让水平高的同学有施展本领的余地。 但回头再想想,如果让极个别热衷于猜题押题和背范文的人,吃个苍蝇又何妨?更何况,说不定还能“吃一堑长一智”呢。 (转自《扬州晚报》)

扬州饮食文化论文范文高中英语

326 评论(10)

julipearl

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学校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85 评论(10)

归隐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笔者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西式餐饮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便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3、中西钦食方式、餐具及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4、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是一个旨在供给维持生命的营养。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从这两种饮食观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日趋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性大。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变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20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