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程云乐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南水北调,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靠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导致了一系列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危及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北方严重缺水的同时,南方却有许多富余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南水北调能够有效实现中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南水北调实现水资源的调剂置换,可以有效减轻北方地区对黄河水和地下水的依赖,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减轻黄河的压力,对支持西部大开发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缺水国家,北方部分城市缺水尤其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它的建成将极大缓解北方缺水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西线、中线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将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用水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水质和生态问题。 总体方案: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东、中、西三条线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证,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遏止并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对三条线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经研究后认为:采取必要措施后,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不影响工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