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524818
1/4《拾穗者》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1814--1875)中年以后的作品,于1857年完成。它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虽然看不清她们脸上的神情,但从那些朴实辛勤的身影不难想象出一张张坚毅的面庞。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飒爽的秋风阵阵袭来,吹走了夏日的闷热,带来一丝丝的凉爽。这阵秋风吹过一座座山川、吹过一条条溪流,吹过一片片麦田,将麦田染成一片金黄。麦子褪去了生长期的绿意盎然,到处散发着成熟的气息。田野上,农民们忙碌着,把成熟的麦子割下,打成一捆捆的沉甸甸的麦垛,负于马车之上,即将被运往粮仓。麦子收割过后略显突兀的田野上,几个农家妇人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弯腰低首,仔仔细细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的搜寻着,将那些被遗落在田间的麦穗小心翼翼的轻轻拾起。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2/4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米勒,从小就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种特殊的浓厚感情,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向世人展现出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他所要做的,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3/4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像米勒这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山水画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山水画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4个) 山水画论文题目一: 1、 河北山水画发展史 2、 王蒙山水画中的繁密感探析 3、 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创作 4、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 5、 李可染现代山水画变革的学理启示 6、 新疆山水画创作与“西北宗”实践的可行性 7、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8、 山水画纵横谈 9、 从“贵有古意”到“逸笔草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嬗变 10、 分流与失道:从后结构符号学论清代山水画的衰落 11、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解析黄秋园后期山水画:兼谈其平面化 12、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 13、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齐白石山水画独特性辨析 14、 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15、 传统山水画大数据分析下的长三角地区山水资源的特色研究 16、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 17、 略论文徵明青绿山水画的风格 18、 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 19、 唐代青绿山水画点景研究——以“阎氏父子”“大小李将军”山水画为例 20、 李圣峰山水画作品 为了心中的圣峰——李圣峰山水画漫谈 21、 傅抱石山水画探微 22、 山水画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3、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 24、 茶馆结合城市题材山水画元素的艺术风格探析 25、 张正恒山水画的特色与成就探源 山水画论文题目二: 26、 为溪山写真——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人文情怀 27、 论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造型 28、 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影响刍议 29、 划时代的丰碑——李可染的山水画 30、 浅析仇英青绿山水画风及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临界与超越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 32、 沈阳故宫藏明清山水画 33、 写生:回归与重彰山水画学真义 34、 文人意趣在山水画中的渗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 35、 生成意境与构成境域——黄宾虹山水画与塞尚风景画的比较 36、 “对象化思维”与“非对象化思维”——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讨论 37、 山水画图案在现代旗袍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8、 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与现代建筑设计 39、 探寻山水画“象思维”之源流——“永嘉论道”综述 40、 齐长城遗迹的山水画呈现 41、 “一带一路”下之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探析——以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为例 42、 从顿悟到渐修——张捷的山水画 43、 从择吉到气势——“龙脉”观念的社会民俗学内涵及其向山水画创作的递变 44、 吞吐自然 意笔纵横——岳黔山山水画、花鸟画之语言特征 45、 “《千里江山图》暨青绿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46、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 47、 符号延异与图像缺失:明代山水画中的寻道者意象与艺术主流的终结 48、 听唱新翻杨柳枝——尤建清和他的山水画 49、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张跃华山水画解读 50、 孙宽山水画作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山水画论文题目三: 51、 石涛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 52、 堪舆学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探略 53、 读汤江云的山水画 54、 厌恶与洁癖——读肖培金的山水画 55、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唐代山水画论 56、 马远、夏圭山水画中的“留白”理念与当代平面设计 57、 略论晚唐五代山水画屏与仕隐心态 58、 朴拙清新的世界——读董雷山水画 59、 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 60、 《千里江山图》与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61、 展子虔《游春图》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范式化意义 62、 “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 63、 从魏晋到南宋山水画概说 64、 笔底刚柔任所之 千山奇秀墨华滋——记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 65、 清代冷枚《避暑山庄图》皇苑实景山水画的新风尚 66、 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 67、 中国山水画的阴阳关系研究 68、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 69、 青绿山水画与边疆民族高校美术专业教学 70、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71、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 72、 由“似”而“真”——晋唐山水画流变的内在趋向性考察 73、 新中国山水画时空表现中的速效填充现象 74、 建构新图式——满维起山水画谈
评圭多•雷尼的《黎明》圭多•雷尼(1575-1642年)是博洛尼亚画家,他最初生活在博洛尼亚的佛兰德斯画家卡尔外特的学园,跟一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洛尼亚画家的老师学艺。接着,他又是在当地另一所学园,也就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卡拉齐学园,跟卡拉齐兄弟学到了一手精湛的素描和构图本领,这对他的画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另外,到古代美术和文艺复兴美术的中心罗马参观,也对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盛期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艺术,更是令他神往。17世纪的意大利画坛,有好几股潮流,其中之一就是古典的潮流,雷尼可以说是这股潮流的中坚力量。雷尼的风格,以甜美优雅著称,从《黎明》不难感受到他的这种特点。《黎明》是雷尼在罗马画的一幅天顶壁画。熟悉意大利绘画的人都知道,意大利是壁画之乡,罗马更是壁画的陈列馆,处处有大师的精品;而雷尼崇拜的拉斐尔最美的壁画也在这里,或许他画《黎明》时,心目中始终闪动着这位古典大师的形象。像拉斐尔的《巴尔纳斯山》一样,《黎明》是从希腊罗马神话获得启示的,这类题材是当时极为盛行的画题,古典倾向的画家更加离不开它。这幅作品是在红衣主教贝佳斯的委托下创作的,这幅作品《黎明》描绘的是曙光女神阿斯塔特、月神塞莱内和太阳神阿波罗,通过古典艺术对这些神的兄弟姐妹进行了描画,这幅作品是圭多•雷尼来到罗马两次脆古典艺术的研究的成果,很明确的表明了圭多•雷尼对古典艺术的追求,对纯粹的爱和美的追求。 横长的画面,由一条从左向右移动飘升的动态曲线确定着构图。飞在最前方的女性形象,是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奥罗拉(这幅画的原名就是《奥罗拉》),她是由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厄俄斯转化来的。她的前方,仍是昏暗的世界,她的后方,则是一派壮丽的曙光。从她回顾的眼神和脚的指向,自然地跟中央的一组奔马联系起来,而顺着马缰绳,立即会发现驾车的太阳神阿波罗。于是一切都清清楚楚了,原来画家要表现的是黎明时分,太阳升起,黑暗正在消退,光明将降临大地。 在表现这个景象时,雷尼选用了富于视觉感染力的节奏和色调。黎明女神、马匹、太阳神及牵手前行的少女,共同构成了向前迅速推进的动势,而这些形象又全都笼罩在橘红的暖色调中,几乎完全挤掉了右边那一点点暗色。象征和寓意的处理,美妙地实现了画的主题。 画面上,那组飘然行进的少女,称得上是雷尼笔下最优美的形象。理想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精心的组合,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均衡,确是纯粹的古典风范。难怪在推崇古典美术的时代,很多艺评家认为他是仅次于拉斐尔的大师,温克尔曼把他与希腊完美的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相提并论,雷诺兹认为他的美的观念优于任何一位画家,“神圣的圭多”成了他的称号。当然,这些早已过去,没人再顶礼膜拜他,可他的优秀作品仍然值得观者驻足。同时也可以知道,圭多雷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拉斐尔的影响,在这个波伦亚派的巨匠的杰作的基础上,人们把圭多雷尼的古典主义作品与拉斐尔的古典主义作品一同称赞了,认为两人在画面上展示出了演剧性,都表现的恰到好处,绘画中圭多雷尼加入了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很大的程度上触动了之后的波伦亚派的画家古鲁西诺,后来画家古鲁西诺也描绘了与圭多雷尼这幅作品《黎明》相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