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小罗
我喜爱辩论,也比较擅长辩论。而辩论正是需要辩证看待问题。否则,你的思路会一味的支持某一方,而无法破题立论。《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所以它也备受我的青睐。这次,它探讨了一个看似荒谬实则深沉的话题——长生不老到底好不好。我的脑海中第一反应是不好!即便我也有些向往。但我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于是我便认真的看下去,然而知识多的我不能够消化。“四维度”、“量子态”、“哲学”、“退场的台阶”……但却句句有理,句句扎心,逐一攻破。正如正方所说:“如果我可以长生不老,我就可以完成我无法完成的事情。”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反方的辩驳,我也可以找到答案,反方的陈咏开一开始的观点便是:如果可以长生不老,年轻人永远没有上场的机会,同时,也会剥夺别人退场的台阶。正是如此啊!因为可以长生不老,如果你想做球星,不好意思你前面这么多人他们不会老,也没有退场的台阶,所以,完成无法完成的事情,除非你已经是一个强者,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么?再如范湉湉所说的观点:如果我可以长生不老,我可以打开我大脑的极限,把大英博物馆的书从最后一页背到第一页,我可以看见四维度,我可以看到自己是什么什么的样子……可是康永老师说的很好的是:你恐怕承受不起。是的,你恐怕承受不起。凡事物极必反。因为这两个角度,我们发现,长生不老也许不好。同时,我们因为其他种种角度,也意识到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了长生不老,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当下,其实也是宝贵的。我想这就是辩证给我们带来的吧。要辩证的看问题,我还做不到,但毕竟态度是很重要的。只有你辩证的去看问题,你才能领会到精髓真正的所在。我想,这就是辩论带给我的,这就是我之所以那么喜爱辩论的原因。因为在辩论中,你才可能真正毫无顾忌的,辩证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剖析这个世界。 
在议论文写作中,许多同学往往在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加以证明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往往观点绝对化,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文,仅有观点、事例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辩证分析。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议论文要做到辩证分析,关键是要掌握“五字”法则,这“五字”法则就是“三要三不要”。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 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因此,我们要提高全面说理的能力,只有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分析问题,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例如下面的文段: 预测当然需要,因为预测往往代表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憧憬,有了预测,就有了目标与方向,这样,越渴望成功,就会越努力拼搏,越努力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近。然而,只有预测是不够的,实践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自己预测的目标最多可以化为你去实现目标的动力罢了。 所以,我们要在预测中有所行动,走好自己的路。首先,我们要坚守初心。其次,我们也要乐观,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预测到的事情会突然发生,唯有乐观面对,才能走下去。再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做事不仅需要全身心投入,还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提高成功率。——2017年高考上海佳作《脚下的路,是走出来的》 这段文字谈有无必要“预测”,作者所运用的就是全面的观点,既看到预测的重要性,也看到预测的局限性。作者肯定了预测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如果没有行动,预测就会失去意义。体现出辩证统一的思维逻辑。 二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只有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例如下面的文段: 走遍中国乡村,田间依旧存在的蛙鸣见证了美丽乡村的改变。古人有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关注“三农”问题到精准扶贫,时代的飞速向前,中国广大乡村不曾被抛下,它们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呈现出一幅山水美、人情美的淳朴画卷。 从微观层面看,无数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成了时代的先锋。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村官秦玥飞带领乡村率先走上信息化之路。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正是因为人们对乡村大地有着最深沉的眷恋和责任,这方土地才成了无数人难以割舍的牵绊。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在向前发展时也从未遗忘农村:湘西十八洞村的发展经验至今还在传播,精准扶贫体现了对农民的关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理念深入人心。——2017年高考湖南佳作《蛙鸣伴驼铃》 这段议论分析就充满辩证色彩,作者紧紧围绕“乡村的变化”,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由果溯因,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揭示了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对农村变化的深远影响,分析细致深刻,议论周密严谨,论证有条不紊,逻辑十分清晰。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判断。请看下面的文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望近几年的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仍历历在目。追溯历史,大漠中的声声驼铃指引着中国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留下足迹;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之威随“海上丝绸之路”而名扬四海;今时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政治层面的战略性决策,搭起了连接中国古代与现代、本国与沿线国家相互联系的桥梁。 如一位诗人所说:“小小流萤,宇宙间所有的光亮都是它的亲人;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仅仅因为服从了内在的力量。”而中国的这种力量,正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腾飞之势中。相信吧,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走得更快、更远!——2017年高考河南佳作《爱我中国,全面腾飞》 在这里,作者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重点抓住“一带一路”的渊源和发展轨迹,既有纵向的分析,又有横向的比较,对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不是停留于静止的表面进行解读,而是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析,精准把握发展趋势,及时指明未来愿景,充满自信与希望,这样的说理就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三不要”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偏于一面 世界上有许多关系在表面看来是对立的,而实际上却是对立统一的。请看下面的文段: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需要我们勇往直前。古人云: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人生旅途是充满风险的,你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荆棘小径还是宽阔大道。只有坚持不懈,不停地走下去,不顾一切地走下去,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走与停》 从表面看,这段文字观点鲜明,通顺流畅,也有一定的气势,但认真读就会发现,这些论述具有片面性,如“只有坚持不懈,不停地走下去,不顾一切地走下去,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片面强调了“走”的作用,而忽略了“停”的价值。实际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停”是必要的,适当的“停”是为了走得更远。如果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就不会得出这样片面的结论。 不要态度骑墙 有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对所讨论的问题不作明确的判断,其实这是对“辩证”内涵的误解。辩证分析并不反对论点鲜明,辩证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如果观点模糊,似是而非,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辩证分析。请看下面的文段: 有机遇,必然会有风险,有挑战。炒股有风险,商战可能失败,企业可能会倒闭。面对这些,有人惨败,有人晋级,有人下岗,这就是客观规律。然而,机遇,可以把握又不好把握;风险,可以回避又不好回避;挑战,可以应对又难以应对。这些,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也谈“机遇”》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明确态度和对现实生活的准确判断都较模糊。文段看起来有辩证思维,实际上是态度骑墙的表现,在议论什么?明确的观点在哪里?鲜明的主张在哪里?我们读了以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是辩证分析之大忌。 不要讲“过头话” “过头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把话说死了”。过头话不能讲,讲了过头话就很有可能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无路可退,论证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