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diren862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感悟“生活即教育”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桥梁,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喜爱阅读,善于阅读的民族。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更是需要以身作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修养;为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做好引领和表率作用;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仅能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环境,促进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且更为实际的意义在于她能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修养。使我们教师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平台上贯彻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更为先进的教育艺术和教育策略,从而达到使教师获得进步和成长,使教育教学的成效获得提高,最终获得共赢得结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阅读过很多教育类书籍,每一本书籍都让我感慨万千,都让我获益匪浅。我深切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能与时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做到终生学习,终生发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有赖于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修养;有赖于我们所营造的书香校园环境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当前在我们教师队伍当中的确存在着教育和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对贫乏,缺少进取与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而教师自身多阅读恰能很好的解决这一落后的现状和困境。下面我以自身的阅读经历和我的成长历程来向大家介绍阅读给我带来的变化。在我阅读的众多书籍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时至今日仍对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知识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同时知识也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要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此来体现知识的生命力和价值。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要遵循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也要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教育应遵循的理念和规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着强大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是一个人人都倡导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但最终又不得不面对中考,面对分数,回归应试教育的老路,无论是家长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抑或是社会层面都最终用中考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校和老师。这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变得目光短视,忽视了教学中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教师为了眼前利益变得急功近利,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只能过多的使用灌输教育,超负荷的教学,这不仅仅严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教育的目的,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并最终使教育催残了学生的心灵和健康,毁了学生的人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损失。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汲取经验。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摔跤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