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llow_s73
2012年指导的研究生张享周入选2012年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当年全校共3名) 2011年在智能决策支持权威国际学术会议“JIST2011”获得最佳展示奖 2011年获得广外大2010年度优秀科研业绩二等奖 2011年获得广外大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1年指导的研究生张享周获得2010-2011学年度校级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当年硕博士共10名) 2011年指导的2名研究生张享周和孙欣全部获得优秀研究生(当年全校共12名) 2011年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优秀个人奖 2011年指导的2名研究生张享周和孙欣全部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当年全校共9名) 2011年指导本科生莫溪竹获得广外大优秀毕业论文奖(全院共5名) 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 2010年指导的研究生贺晓娟获得广外大2008-2009学年度校级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被评为广外大学生第二课堂优秀指导老师 2010年指导本科生苏丽君获得广外大优秀毕业论文奖(全院共5名) 2009年获得广外大科研十佳荣誉 2009年获得广外大学生项目指导奖 2008年指导本科生周建文等获得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银奖 
毕业论文很重要,要是原创的话很加分的,要是从网上抄下来的话是不可能得到优秀毕业论文的,所以想评优秀毕业论文就自己写吧,不一定是要写得多优秀才行,老师看中的是原创,因为很多人都是直接上网下载的- -!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模板,供大家进行参考: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