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发展论文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5

手机用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发展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诺贝尔书童

已采纳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操控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区别于现在我们常见的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下面介绍几个市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1、新能源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燃油和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目前各大品牌基本都有此类车型,比如:奔驰S400、宝马5系等,这些混动车辆都会标有Hybrid字样。2、纯电动汽车:此款车完全脱离了燃油,完全靠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3、燃料电池汽车:这款车也是电池车,是一种氢氧混合燃料电池,您可以快速将电池燃料灌满,无需充电等待。4、氢能源动力汽车:此款车也完全脱离了燃油,利用氢能源替代了燃料。5、太阳能汽车:这款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还有其他新能源汽车,如:双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发展论文

151 评论(13)

彳亍小猪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历程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最早应用于飞机发动机,二战结束之后,燃油喷射技术才逐渐被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上。1952年,曾用于二战德军飞机的机械式汽油喷射技术被应用于轿车,德国戴姆乐-奔驰(Daimler-Benz)300L型赛车装用了德国博世(Bosch)公司生产的第一台机械式汽油喷射装置。1953年,美国本迪克斯(Bendix)公司着手开发电控汽油喷射(Electric Fuel Injection,EFI)装置,1957年,该公司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问世,并首次装于克莱斯勒(Chrysler)豪华型轿车和赛车上。 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车用汽油喷射装置大多采用机械式喷射泵,其结构和原理与柴油机喷油泵很相似,控制功能是借助于机械装置实现的,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多用于豪华型轿车和赛车。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排放法规的影响,使电控汽油喷射(EFI)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研制成功K-Jetronic机械式汽油喷射系统,并进而成功开发增加了电子控制系统的KE-Jetronic机电结合式汽油喷射系统,使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率先开发出一套D-Jetronic全电子汽油喷射系统并应用于汽车上,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批量生产,在当时率先达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废气排放法规的要求,开创了汽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的新时代。上,之后,L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又进一步发展成为LH-Jetronic系统,后者既可精确测量进气质量,补偿大气压力,又可降低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且进气阻力进一步减小,使响应速度更快,性能更加卓越。1979年,德国博世公司开始生产集电子点火和电控汽油喷射于一体的Motronic数字式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它能对空燃比、点火时刻、怠速转速和废气再循环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电控汽油喷射技术日趋完善,性能优越,使得电控汽油喷射装置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得到迅猛发展。
245 评论(14)

楓莘梓

柴油发动机以柴油为燃料。由于柴油的蒸发性和流动性都要比汽车差,因此柴油机不可能像汽油发动机那样在气缸外形成可燃混合气,柴油机的混合气只能在气缸内部形成,即在接近压缩行程终点时,通过喷油器将柴油喷入气缸内,柴油油滴在炙热的空气中受热、蒸发、扩散,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动力,最终自行发火燃烧。 由于采用压燃的点火方式,柴油发动机在热效率方面要高于汽油机,而且由于柴油本身的密度较大,等速行驶工况的燃油消耗量要小得多(等速工况行驶燃油消耗量测试是汽车实验学的中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实验,其计算公式中密度处于分母位置)。传统的柴油机通过喷油泵,喷油器和调速器等对柴油发动机进行燃料的供给,由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时间极短,只占15°-35°的曲轴转角,燃烧室各处的混合气成分很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所以就需要柴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拥有良好的匹配。而传统的柴油机完全通过机械间的作用来完成这一匹配,就导致了大家印象中的冒黑烟,大噪声的出现,而且柴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优势也被埋没。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当共轨技术成功运用于柴油发动机上后,柴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优势立马体现出来,而冒黑烟之类的弊病也不再存在。越来越多的车辆都开始使用柴油动力,在欧洲,几乎一半的车辆都已经开始使用柴油动力。而在国内,随着大众TDI,双龙XDi等一大批先进柴油发动机的进入,也让国内的消费者们切切实实的体验到了先进柴油动力带来的驾驶感受。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已由第一代的位移控制到第二代的时间控制一直发展到了现在的压力时间控制,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共轨喷射技术。作为第三代的柴油机电控喷射技术,共轨喷油系统摈弃了传统使用的直列泵系统,而代之以用一供油泵建立一定油压后送到各缸公用的高压油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轨),再由共轨将柴油送入各缸的喷油器。这样一来,共轨柴油喷射系统的喷油压力就与喷油量无关,也不受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影响,能根据要求任意改变压力水平,使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都大为降低。与传统的机械控制柴油喷射系统相比,电控柴油喷射有以下优点: 机械控制喷射系统的基本控制信息是柴油机的转速和加速踏板的位置,而电控喷射系统则通过许多传感器检测柴油机的运行状态和环境条件,并由电控单元计算出适应柴油机运行状况的控制量,然后由执行器试试。因此控制精确,灵敏。而且在需要扩大控制功能时,只需改变电控单元的存储软件,便可实现综合控制。 机械控制喷射系统往往由于设定错误和磨损等原因,二是喷油时刻产生误差。但是,在电控喷射系统中,总是根据曲轴位置的基本信号进行再检查,因此不存在产生失调的可能性。这些优点也就注定了第三代的共轨柴油发动机将拥有更强劲的动力以及更经济的使用性能。相比电控共轨喷射技术的姗姗来迟,涡轮增压技术在柴油发动机上运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几乎已经和柴油发动机完美匹配,通过涡轮增压技术将空气预先压缩然后再进入气缸,从而提高空气密度,增加进气量。这样一来,也就提高了发动机输出功率,改善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作为柴油发动机的传统优势,低速大扭矩是汽油发动机无法比拟的,而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柴油车功率不足,提速慢的缺点也得以改善。下面我们通过数据来说明问题,相对于那些空白的溢美之词,数据更有说服力。例如,采用了7LXDi柴油发动机的雷斯特2在4000转时爆发最大功率121kW,在2400转时能爆发出最大扭矩340牛米,排量同样为7L的汽油丰田普拉多的最大功率120kW,不过在爆发最大功率时的发动机转速已经达到了5000转,而最大扭矩则是在3800转时爆发246牛米。通过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使用了柴油发动机的雷斯特2在各项数据上都要由于采用了汽油发动机的普拉多,而且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爆发的转速都要低很多,这在保证了加速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燃油经济性。驾驶柴油版本的雷斯特2在高速公路上超车可以说是游刃有余,而在起步过程中更是能率先冲出停车线。作为一款SUV,越野能力是肯定要放在首位的,而柴油发动机低速高扭的特性则更适合越野车——爬坡、脱困,轻松完成,而在燃油经济性方面,10个油足以喂饱它。在经济危机,石油危机等一波又一波的危机面前,一辆柴油SUV能让大家在充分享受越野乐趣的同时还能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何乐而不为呢?在中国市场上的柴油SUV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低端SUV上,技术落后,即使采用了共轨技术也没有将共轨技术的极致发挥出来,功率也一直在70kW左右徘徊,而高档的SUV基本不对中国国内市场出售柴油版本车型,因为那些高档的技术装备更本无法适应中国国内恶劣的柴油质量,相比之下,双龙柴油发动机在技术以及适应性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可谓是国内柴油SUV的领军车型。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的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像双龙系列的柴油SUV将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来源:网易汽车 作者:双龙汽车供稿) 2010-07-13 08:39:05 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讯【关 键 词】柴油发动机,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来源】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整理【报告内容】一、国内内燃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燃机行业近10年年均复合增速为5%,高于同期GDP增速。汽车内燃机销量占内燃机行业的2%,但按功率计算则占比高达75%,是内燃机行业最重要的子行业。目前汽车内燃机主要在国内销售,按照2008年的数据,出口量为43万台,出口比重仅为5%。从近10年来看,随着国内汽车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生产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发动机自给比率,维持在90%以上,仅进口部分高端发动机为合资厂商高端车型进行配套。中国汽车工业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国内汽车总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汽车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需求将快速增长较长时间,再考虑到出口市场的拉动,则未来10年内国内和出口汽车总销量应能保持15-20%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汽车内燃机在未来10年内年度平均复合增长率,应与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基本持平,保持在15-20%左右。从国内汽车内燃机产业链格局来看,柴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较高,达到4%,其中玉柴动力市场份额高达0%。汽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仅为8%,其中东安动力及关联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达7%。国内汽油机领域和柴油机领域的独立发动机公司,在业内都呈现出一定的垄断竞争格局。对比国际汽车内燃机独立发动机公司的竞争格局,我们不难发现,国内柴油机领域和汽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汽油机领域。国际上独立汽油机公司极少,大型乘用车集团均附属汽油发动机公司。我们判断主要是因为国际乘用车公司生产规模均较大,拥有自营发动机业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新车整合开发速度,更快推向市场,另一方面有利于经营利润率的提高。而国内汽车乘用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部分规模较小的整车企业,对于投入较大的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一般采取外包的经营方式,因此独立汽油机公司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我们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延续,汽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市场份额将继续降低。二、柴油发动机市场前景无限好柴油机比汽油机节能30%,这是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在当前燃油紧张和排放限制日益严格的形势下,柴油机的这一优势就凸显出来。2007年8月8日,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在无锡宣布,由博世集团和无锡威孚集团合资组建的博世汽车柴油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合资公司的注册资金为2亿美元,博世和威孚各占67%和33%的股份。这是博世柴油系统在德国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加强和扩大博世在中国生产和研发现代柴油系统的能力,是博世集团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博世非常看好柴油车在中国未来的市场,预计到2013年,中国柴油车将达到300万辆,主要在商用车领域。而在此之前,全球最大的零配件供应商德尔福在上海推介起柴油发动机,宣布近期将与三家中国发动机制造商新签柴油共轨系统供货合同,同时在中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目前德尔福公司先利用在印度和韩国的现有设施进行生产,同时将在中国建立新的基地,计划实施后,将在亚洲形成年产100万套共轨系统的能力。至此,世界两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在2004年均宣布涉足国内柴油机市场,这无疑是看好柴油机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目前欧美国家100%的重型车、90%的商用车采用柴油机,欧美柴油轿车也已占轿车产量的32%,法国、西班牙等国更高达50%以上。随着柴油机经济、环保性能的不断突出,柴油车销量的逐步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中国像法国、意大利那样,有一半的乘用车使用柴油动力,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柴油车市场。柴油机未来光明的市场前景,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悬念的悬念。整车厂商业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就在国际柴油机部件厂席卷而来之时,国内各合资的整车厂商也纷纷出击,意在力夺先机。一汽大众2006年推出第一款国产高档柴油车———奥迪A5TDI,瑞风柴油商用车会超过汽油车,占领瑞风商务车的半壁江山。虽然柴油机在国外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在国内的步伐依然远远跟不上国外,国内柴油车的使用尚存几大障碍。首先,有关部门对柴油车的行驶有限制。这主要是由于柴油机的冒烟现象,但随着柴油车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政府应当会鼓励柴油乘用车的使用。其次,消费者不知道柴油车更加环保、节能。实际上,柴油机不仅比同档次的汽油机节油30%,排放的时候温室效应也低45%。尽管柴油车比同样汽油车贵上1万元左右,但节省的油钱在两年内就可收回这一成本。再次,国内柴油油品不佳。目前国内柴油的含硫量、水份等指标的确需要改善。最后,可以装备柴油机的乘用车太少。虽然目前国内一汽大众推出了柴油捷达、宝来和奥迪轿车,还有江淮的柴油瑞风,但可供选择的柴油车仍然太少。三、柴油发动机市场竞争格局预测分析目前“计重收费范围增大”对重卡、半挂牵引车消费的影响逐步减弱;国Ⅲ标准正式执行前,国Ⅱ重型车的集中消费对未来需求形成“透支”;高基数效应;自然灾害对重卡的“需求突发性支撑”难以为续;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2009年上半年为止,重型车销量增长率接近50%,重型车6月产销周期见顶,2008年销量增速回落至10%,2009年销量增速在-20%左右。此轮调整有望持续一年,重型车将在2010年逐步复苏。中型车产销也会如重型车那样波动,但波动幅度不会那样大。轻型商用车的政策敏感性较低,市场需求的波动不会像中重型车那样,但从中长期来看,轻型柴油机市场在排放法规、高油价的宏观环境下,在跨国企业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的强有力将竞争之下,企业格局和产品系列将会有很大变化。
92 评论(13)

Pinocchios

先自己在网上找下这类的论文呗~可以看下文献~要是找不到论文的话~你可以看看(电气工程)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351 评论(15)

dahootou

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产品有德国Bosch公司电控VE分配泵,日本Zexel公司的电控系统。20世纪80年代基于时间控制方式的新型电控喷油泵和高压喷射系统的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典型产品有第二代电控VE分配泵的ECD—Ⅱ;德国Bosch公司可变预行程直列柱塞式电控喷油泵。
12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