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shifu
我就是放不下某些事,想不开!怎样才能把持住自己,不发火、不发怒?德芬:我曾经比喻过:如果有人到你家放了一把火,然后逃掉了,你是先去救火,还是去追杀那个放火的人?大部分人都会先救火,再追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在你心头放了一把怒火,该怎么办?是先灭火,还是先去追杀那个人?想想看你会怎么选择。你可以面对自己:“哦,我内在有些东西被触动了,觉得不舒服,所以要检讨一下自己,看看为什么他说一句话我就生气了。”或者,你会对自己说:“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太没有道理了!我为他做了多少事啊……”你觉得这两种想法,哪个对我们而言比较容易?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第二种想法,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去安抚自己,但如此一来,你永远无法疗愈。每当有人让你不舒服、每当心里升起负面情绪时,与其去追杀那个人,不如对治自己内在的怒火,或是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有人说了一句让你很不舒服的话,其实那个不舒服的感觉已经在你之内了,也就是说,那个火药早已埋在你心里,他只是稍稍点一把火,让它爆炸而已。他并没有丢炸弹,只是点燃了引信,可是我们都怪罪他。所以,当愤怒来临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火药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去疗愈它,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他人。马丁纳:进入某种模式时,这种模式就会堵住大脑,因为它会形成突触复合体(synaptic complex)。就像学习游泳一样,在你真正会游泳之前,你必须不断练习,直到某一刻,你终于学会了游泳(或是学会开车、吃东西、走路等),这些通通变成自动自发的行为。情绪模式同样也会变成习惯,遇到许多状况,你都会自动以某种模式,比如愤怒来响应。好消息是,这只是个模式,而不是你本身,就像训练狗坐下或走路一样——如果你想走出这种模式,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目的。这也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地方,他们都希望奇迹发生。不,世上并没有奇迹,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有效的练习方法,而你需要练习的就是改变模式。在“如何处理愤怒情绪”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提问者明白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承认自己有问题。这是第一步,也是积极正向的一面。至于该怎么做,就需要一步一步来了。现在的人都不清楚自己有问题,然后便因为陷入愤怒状态而愤怒。就像你告诉别人不要评价他人,然而这已经是在评价他人了,于是我们就被困在这样的循环里。因此,首先必须接受当下的状态。从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人发火的原因来自过去的某件事,而当你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时,也下意识地治愈了过去的某个重要部分。谁惹你生气并不重要,因为那个人可能是许多人的象征。所以,当你改变与母亲的关系时,你与伴侣、与其他许多人的关系也会改变。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你不是为了某个特定事件而改变当下的状态,你是在改变自己整个的生命模式,或是改变自己对许多情境的反应。在愤怒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重塑大脑。所以,我首先会教人们,如果睡觉前还处于愤怒之中,脑子里就像有影片在播放,你就要去剪辑这段影片。你可以开始想象自己喜欢以哪种方式反应,这是第一步。针对愤怒,你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这个社会常常把愤怒推开,谈论得很多,却从未表达出来。我们从来不说自己的感觉有多糟,有些人甚至不诅咒,或是不说任何事,内心因此累积了很多东西。在许多所谓的释放技巧中,武术颇受欢迎。另外,可以捶沙袋,然后说出你想对让你生气的那个人说的任何话,或者捶打枕头,然后说出你没有说的事,这一招对许多人都很管用,可以释放一些累积在心里的东西。愤怒不同于其他情绪,必须与宽恕联结在一起,你必须开始学习原谅。原谅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斩断过去,斩断与对方连在一起的负面情绪。我原谅你,但不代表接受你的所作所为。原谅与接受对方的行为不一定相关,只是我不想再毒害自己了。陷入愤怒时,我们必须宽恕,而大部分人总是忘记这一点。宽恕不是一种脑力练习,而是心的练习。你可以在脑子里说“我原谅你”达百万次,但如果不是由衷说出来的就没用。而想要真心原谅对方,就必须了解,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学习功课。所以,尽管有人让你愤怒,但他其实是在帮你的忙,提醒你内在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让你愤怒的那个人并不重要,你首先要做的也不是原谅对方,而是认识到这件事不是针对你个人的。正如德芬说过的,你必须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正是有了这种力量,当你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就会了解对方对你所做的事与你个人无关,而是跟他如何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来响应,以及与他在你身上投射了什么有关。一旦明白这些事,你就可以原谅了。你原谅他是因为他在这件事当中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于是你会重返自身,并原谅自己愚蠢到不清楚生命原来是如此运行的。原谅是自重的一部分。一旦原谅自己,你就可以回头去原谅让你愤怒的人,并为了他让你学会一项功课而祝福他、感谢他。唯有真心地宽恕,才算完全放下。说起来,愤怒是处理内在问题的绝佳工具。如果可以理解这一点,那么当你陷入愤怒情绪,比如对父亲或母亲感到愤怒时,你就会原谅、放下,并且明白这与他们无关,而是你内在的问题。有一阵子,你会气自己居然如此愚蠢,然而一旦解决了对自己的愤怒,你就会原谅自己。因此,我认为愤怒是最具灵性的情绪之一,是一份灵性上的邀请,邀请你成长。德芬:马丁纳对愤怒的阐述很精彩。关于原谅,我认为他说得很好。首先,你必须负起责任,不要将对方的行为个人化,认为他是针对你。然后,你要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就像《奇迹课程》里说的,我们从来都不是因为自己认定的理由而感到不快。事实上,并不是别人对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内在的某样东西被对方触发了。马丁纳也说过,愤怒可以作为查看内在还有哪些地方尚未疗愈的灵性工具,去发掘自己之内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哪些需要学习的功课。如果真的能这样看待问题,就能真正地宽恕。不管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你都知道是自己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需要疗愈。情绪反应模式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从童年时期开始,你渐渐习惯以特定方式响应所有的事情。但正如马丁纳所说的,想要走出这种模式,你无法期待奇迹,你不可能突然觉醒或突然不再愤怒。当然,愤怒的释放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有所谓的“发泄商店”。有些日本上班族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会去发泄商店买很多盘子,然后在一个指定的安全地点扔这些盘子,还可以把老板的名字贴在玩偶或人像上,然后用盘子去砸。这是个不错的释放方式。我还想向大家推荐学习黄庭禅来疗愈情绪。你能不能阻止别人在你心头放火?你能不能阻止老板不骂你?你能不能阻止公交车在你赶到之前就开走了?事实上,你没办法控制外在的人事物,当别人在你心头放火时,你习惯性地开始每天忙着救火。而黄庭禅会让你了解到,之前被你视为洪水猛兽的那些负面想法,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也就是佛家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些别人对你的不公、那些工作上的纠结和烦恼、那些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那些内心的“火药”,不过是虚假的幻象,是你“心头气机的起伏”,是你内心编造的各种故事及过去投射在心灵的阴影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情绪。意识到这一点,负面情绪就无法伤害你了。当负面情绪到来时,你会更容易做个旁观者,看到它们,接纳它们,然后放下它们。总之,在追寻心灵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不断接受训练,面对自己的功课,就像肌肉训练也需要长期锻炼才会有效果。在马丁纳和其他许多人的书里,以及我的书里,都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锻炼自己内在的力量,让你以不变应万变。就像在大海里游泳一样,海浪一直涌上来,如果你没有另一股力量来抓住自己,就会被海浪冲走。马丁纳:我要补充的是,在所有情绪里,愤怒的毒性最大,也最具自我毁灭性。所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好好处理愤怒比处理其他情绪重要。另外,许多人说自己从不愤怒,这意味着他们把愤怒埋藏得非常深,已经辨认不出来了。这非常危险。愤怒就像其他情绪和人类反应一样正常,如果你无法愤怒,那问题就大了。长期压抑愤怒会让人变得有“被动的攻击性”,或者让人变得尖酸刻薄,还可能导致疾病、堕落或自我毁灭。所以对身体而言,愤怒比其他情绪更具毒性。中医理论认为愤怒和肝相连,而肝是心之母,如果肝中毒了,心也会中毒。这也是为什么在愤怒的时候必须宽恕,因为宽恕可以让心释放由肝引起的毒。 
情绪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的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使我们健康。 当然,情绪也有坏的一方面,可以使人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这就是情绪对人消极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有喜﹑怒﹑哀﹑惧四种情绪,在这四种情绪的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很多种复杂情绪。 不同的事物或环境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在空气新鲜﹑遍地鲜花的环境,我们会发自内心地高兴﹑欢喜,如果在又臭又脏的环境则会抱怨自己的命运,使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当然,生活是由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缺少不了情绪的。 情绪好比万花筒,前一秒钟说不定还是嬉皮笑脸,后一秒钟就满脸恨意,像要杀人似的。 其实对于我们人的情绪适当的发泄一下,可能没什么事,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开心,心情就会变好,情绪也会变好。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位老奶奶成天发愁,邻居问他为什么,她说天晴的时候怕卖伞的大儿子生意不好,下雨的时候怕小儿子洗染店的衣服干不了。乐观的邻居劝道:“你天晴的时候为小儿子高兴,下雨的时候为大儿子高兴就是呀!”老奶奶换了一种态度对待,整天乐呵呵的。 其实,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想些愉快的事,你可以听音乐或者看电视啊!只要是好的事情都可以做,这样就可以分散自己不满的情绪。 自己发泄情绪时,有没有考虑下别人的心情和感受。 当自己生气时,想发泄出来,正巧别人走过来,你不分青红皂白把别人骂一顿,事后有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 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不通人情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法表达情绪。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控制情绪,例如,注意力转移,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我们只要稍微的调整一下,情绪就会一另一种心情对待生活,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
回答
亲,您好,正在为您解答这一道题,答案马上为您揭晓,请耐心等待下哦。
一、自私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二、自傲心理。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三、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四、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人抬扛,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五、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有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大学生保持良好心态1、培养生活情趣: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构成了不同的生活情趣,像是琴棋书画、种花养草、远足旅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趣,当然生活情趣也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身心的健康。2、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但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有益于心理健康,它不但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排除人体内的一些致郁垃圾和废物,还能转移人的注意力,宣泄人的压抑和情绪,从而给人带来一份好心情。
要结合自身实际,谈如何调控不良情绪,需要从多个角度谈起。而且还要列举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