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4

Postdocm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杜甫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是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bo811118

已采纳
杜子美——这个诗圣得以在我的笔下出现,可以说我丝毫不掩饰对他的偏爱,不,应该说是崇敬。最早接触杜诗其实是缘于他的声名,在此之前我对杜甫的认知仅仅是课本中的印象;但是,当我读了他的诗以及《杜甫传》之后,情况有了本质的改变……他不是最不幸的也不是最苦难的,因为那个时代由于动荡与战乱带来的岂止是一个个人的悲苦与艰难,然而他的人格魅力却是那迷惘中的一点星火,尽管没有那样的举足轻重也没有那样的炫目耀眼,却是于最最平凡中敲打着人的内心世界,并且这种精神的光芒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一直照耀着后世的芸芸众生。那是属于非凡人物的年代——玄宗,从鼎盛到衰落的经手者;肃宗,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新领袖;郭子仪,平定叛乱的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甚至李林甫、 杨国忠、还有那个马嵬断魂的杨玉环。没有更多的人知道杜甫的名字,也没有更多的人会关注他,从英气勃发到垂垂老矣,惨淡与落寞的一生就这样随风逝去,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接受他那样死去的结局。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溢出于诗歌之外,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高尚的、理想最远大的一位政治家,真正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友,让我做你的朋友。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我承认他的诗没有李白的飘逸俊秀,没有王孟的清新自然,也没有高岑的边塞侠气,但是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是杜甫,极为工整的词句、恰如其分的用词,字里行间流露着哀愁、慨叹,但却充满着人性的厚度与精神的强大张力——有着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下层知识分子却有着难得的悲天悯人,真不知道如果他选择了修禅这条路会有怎样的结果。杜诗被称为“诗史”,是能够起到教科书式的典范作用,对晚唐诗歌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其实,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性格的形成与后天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年轻时的杜甫也是有着豪迈之气,漫游齐鲁、吴越,对泰山的赞颂、对骏马的吟咏,胸中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也希望自己如骏马一样“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但现实的残酷带给他的却是失落,再说是李林甫的嫉贤妒能还是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都没有用了,杜甫失去了进入官场的机会,那个年月,无法进入官场就意味着一生的碌碌无为。在长安滞留的十年,虽然谋得了一个小官,但却有太多的触目惊心,朱门歌舞升平,路边饿殍横尸;赶回家中的路上路过华清池是玄宗和杨妃的温柔缱绻,可开门迎接他的却是儿子饿死的噩耗。直到安史之乱,黎民愈发的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连他这样的小官吏也不能幸免,随之而来的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到处横尸遍野、哭声呼天抢地……沉沦、昏暗,我想那时人们的眼中有的只能是落日的残阳如血。他愿意以一己之身承担起所有的苦难,如果天降凤凰,他宁愿用自己的心与血作为它的食物,只要能给大地和人民带来祥瑞与安宁,可是历史证明李唐王朝却是日薄西山。永久的孤独是诗人特有的情怀,在垂老之时更是如此,但是他还是希冀自己能是一匹老马,有识途之用,此时的落日在他的眼中没有了往日的凄楚与阴郁而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只是命运并没有给他怎样的垂青,一年多后他就撒手人寰。人的肉体终究有一天会幻灭,可是,他的精神使他的形象一直长久的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任凭岁月千载,那高尚的墓志铭却从未风化、从未泯灭。

杜甫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是

309 评论(14)

congou

都是一中的吧,看人别的学校。都没有
35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