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孔子学院困境与优化分析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4

萧秋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孔子学院困境与优化分析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QYY123

已采纳
热门:大学生村官身份之困独家:早恋的烦恼图说:"别针换别墅"竟是骗局·教育视线:开除坏学生可以纯洁校风吗?·校园连线:大学生村官算不算国家干部?点击免费订阅:[学生派] 新闻热点与你同行!内容提要:孔子学院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需要重新定位。孔子学院不是一个只重在教汉语的合作机构,而是一个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谈谈你的看法孔子学院是最近海内外学界谈得比较多的一件事情。三年之前,中国教育部出台了在海外建立一百所孔子学院的举措,很快获得了世界很多国家华侨华人的支持,于是一批孔子学院在海外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无疑起到了推广中华文化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孔子学院在办学方针、教育对象、方法、教材等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国家汉办:一百二十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世界各地目前,孔子学院的设置还很不全面,据我了解,现在在亚洲各国的孔子学院比较多,例如韩国的孔子学院已基本饱和。但是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设立的孔子学院还很少。到现在为止,像洛杉矶这么大的地区还没有设立一所孔子学院。 其他国家的孔子学院具体情况我并不了解,但是就在美国的孔子学院来说,问题集中在教授汉语的模式该如何适应国内外不同的环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到了所在国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是他们的汉语不合格,而是他们的教学未必跟所在国的教育方针和方式一致。 >>>>谈谈你的看法第一,这些汉语教师尽管有着很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外国人学汉语的特点以及海外的语言环境掌握不够到位。在外国教汉语,同在国内教汉语完全是不一样的。甚至在中国教外国学生汉语同在外国教外国学生也是不同的。我有一位在中国学汉语的日本学生对于这种体会非常深刻,她觉得在中国因为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起来有着很大的汉语优势。但是在海外就要考虑创造一种汉语环境,这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教师擅长用汉语来教汉语,而无法熟练地用所在国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来教汉语。听起来似乎有点别扭,教汉语为什么要用所在国的语言。在中国教汉语当然使用汉语,但是到了美国教汉语,你要用汉语来教的话,那么大概除了第一天有人来上课,从第二天起就不会有人来了,因为想学汉语的老外首先听不懂你在讲些什么。他们是来学汉语的,你怎么能指望他们一开始就听得懂汉语呢? >>>>谈谈你的看法······第二,中国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沿袭的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对待学生的态度例如家庭作业、考试方法、上课的规则等等。这些方法根本无法使外国学生接受,即便是一些在中国的对外汉语课程上屡试不爽的要求和标准,到了海外也会失效。为什么?国外的教育制度与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你要求美国学生听说读写同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在美国这样的英语环境中,学习汉语的困难度与在中国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照搬中国的那一套,肯定遭到外国学生的抵制。而在美国大学中,学生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选课率。教得不受欢迎,学生就不选课,不选课,教师就无法开这门课。 此外,美国大学使用的是学分制,中国在海外大学中设立的孔子学院只是一种中国文化推广中心,课程并没有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那也就没有学分。没有学分,学生为什么要来选修这门课呢?这使得孔子学院在美国正规大学中的设置就遇到了瓶颈。退而求其次,有的孔子学院就跟一些美国的中文学校或者华人社团联合,成为美国私人教育机构的一个部分,面向的对象也仅是华人子弟,国家教育部正规的孔子学院“沦落”到私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派出去的教师也成为了打工者。 >>>>谈谈你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学院正面临着挑战。笔者认为,孔子学院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需要重新定位。孔子学院不是一个只重在教汉语的合作机构,而是一个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孔子学院应该首先重视如何在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研究。同时应该跟合作者明确双方的互惠互利原则,而不是由国家包下来,搞得好搞得差都无所谓。另外,对于派出去的教师应该由海外的有教学汉语经验的教授来培训。当年的赵元任先生,作为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大师,在教外国人汉语方面就有很丰富的经验。从这点上说,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应该予以重视。 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倾听一些正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师的意见,切实了解海外学习汉语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才会有更大的空间,目前碰到的一些不利因素才会成为拓展中国文化的机遇。

孔子学院困境与优化分析论文

139 评论(9)

guodongbaihe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逐渐独立和成熟。在人生发展这一变化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矛盾和竞争的压力。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往往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有责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1.依赖心理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青春期就已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自我意识增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导向的弊端,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碰到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2.孤独心理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叉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恃清高,常独往独来;有的学生好猜疑、多幻想;有的学生爱嘲弄讥讽别人等。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3.苦闷心理苦闷心理是大学生经常存在的感受。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往往比较困难。而有些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入不敷出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产生苦闷心理。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下岗现象,大学生往往感到将来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不少大学生中存在。他们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愤怒。而别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困境时或幸灾乐祸.或用贬损别人来求得心理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个别大学生会发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人意,经常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偏于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需要,忽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环境不能科学地解剖与分析。而是停留在一般认识和理解上,滋长了教条主义思想和形式主义。1.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大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匝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2.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问,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3.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问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9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