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月才才
中学生论文《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懂的朋友帮忙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核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扩展资料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实践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状态。然而,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也促使了我们党对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主观的意识形态以客观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转移,把全面清晰地把握客观世界作为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记录了我们党在发展中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历史足迹,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认识的又一次伟大飞越: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放弃了工业文明时期的重功利、重物质的粗放主义,描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助推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能源紧缺和生态破坏,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仍将始终面临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两大约束。因此,现阶段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做好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自工业文明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通过对资源的获取,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人类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人类将继续以往的发展模式还是重新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给了全世界一份满意的的答卷。这样的发展思路不仅避免了欧美“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解决了全球十几亿人口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为其他欠发达国家今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表率。第二、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对“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是落实“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谈以下三点: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将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合成的统一整体。“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保护提高到了一种文明的高度: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把塑造健康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看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促使了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的环境观、资源观。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促使经济活动以大自然的稳定、和谐为前提,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将以认知自然、尊重自然为出发点,倡导健康、绿色的生存观念,将节能减排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将致力于消除因为政治矛盾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加重视利益的多元化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平衡。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人是环境中的动物。数千年来,人类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繁衍生息。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将决定着一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如果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正确把握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基础上,实现了从传统“向自然宣战”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它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将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推动着人类自身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侧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换言之, 只是把“生态文明”中的“文明” 理解为生态环境状况的“好”或“不好”,而不理解为社会进步的程度。这样理解的道理是,在“五位一体”中已经有了“社会”领域,如果把“生态文明”再拓展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难免存在重叠和交叉。总体上看,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受国际理念影响、政府主导、运用激励与约束的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中国特色之路。二、生态文明的核心1、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只有人才能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灭。”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人与自然是主观客观的统一体。与自然既是相互对立斗争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恩格斯认为这两者的统一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其二,人们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扩展资料: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避免的误区误区一:生态好等于生态文明了。文明是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类社会文明决定环境状况。生态文明,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发现,世界上一些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很好,但由于物质十分贫乏,人们不得不“砍柴烧”,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形成“贫困—生态退化— 贫困”的恶性循环。简单地说,环境好了,精神文明也要相应跟上, 才是生态文明的本义。误区二:生态文明必然与经济发展对立。一些人“只谈绿水青山,不谈金山银山”。换言之,只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忽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发展也不仅指经济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的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完整表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的发展,也不能只讲环境保护,守着“绿水青山” 放弃发展。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不是生态文明,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也不是生态文明。要实事求是地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把握好“度”。误区三:“有了金山银山,也买不来绿水青山”。误以为“有了金山银山,也买不来绿水青山”, 将此等同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破坏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宁可不要;以人体健康为代价的一时发展,宁可不要;损害国家长远利益的发展, 宁可不要。但与“有了金山银山也买不来绿水青山”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其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有个前提条件。在“两山论”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其二,对联合国评价认为“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花“金山银山”买“绿水青山”是得不偿失的。其三,塞罕坝、库布其的治沙实践证明:只要人们付出劳动,“荒漠变绿洲”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在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时,也不应该否认,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可以用来建设绿水青山。误区四: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保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有广义和狭义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土空间优化、整治与可持续安全,资源节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育、修复与可持续承载等方面。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无疑,在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的当下, 环境保护应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但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看成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否则,生态文明建设就可能与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其他脱节。与之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仅是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而需要所有政府部门均担负起相应职责。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社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绿色消费、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等, 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201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部门联动, 创造了有利条件。误区五:生态优先就是环保优先。资源、环境、生态是一体的, 是从不同角度界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资源侧重于利用的目的,如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等;环境侧重于生存的目的,如宜居环境、优美环境等;生态侧重于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人是生物物种之一。生态优先,是生物优先、环境优先,还是生物与环境关系优先,存在多解性,认识上的模糊性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多样性。例如,一些地方以生态建设之名行开发破坏之实;一些地方花巨资在河流和湿地上建起“三面光”的人工水泥堤坝,破坏了动植物与水的联系。一些地方违背自然规律,用“大跃进”方式建设生态城市,大搞大树进城,指望“今天栽树、马上乘凉”;一些地方“一刀切”关停企业,不仅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更增加了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的隐患。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必须高扬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