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帷幔
论文的核心是基础知识、结构、论证、提问。论证是作者能够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证明中从论据到论题的推演,通过推理形式进行,有时是一系列的推理方式。1、论题,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2、论证,即论述并证明主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3、结论,即结束语,对文章所下的最后判断。其主要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展望未来,增强信心3;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 
据学术堂了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就可以称为核心论文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 这一现象,可以从许多领域中看到,例如,从对法国《信号通报》中物理学的世界文献的研究看到,90%的文摘条目仅取自占全部期刊总数的30%,《化学文摘》从9%的期刊中可摘录到全部文摘条目的75% 因此,在文献情报量激增的时代,核心期刊效应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目前,确定核心期刊的方法有多种,我国一般根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综合测定:(一)载文量(即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多的期刊;(二)被二次文献摘录量大的期刊;(三)被读者引用次数多的期刊
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
1、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2、论文写作时一般要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需要明白论文的结构,清楚各个要素即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的功能,写好每个要素。
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科学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地方适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直是我国地方院校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难题。由于扩招过快,教学质量未能与扩招同步,整体提高本科教学教育质量,短时间内不易实现,因此将教学资源适当倾斜于专业核心课程,显然比平均配置更具合理性,将教改关注与指导投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也更具紧迫性。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内涵的解析,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截至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张华在《论核心课程》中提出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从词源上看,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 边缘课程) 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其他学者提出的有关专业核心课程的概念,在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此概念的延伸和扩展。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正在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已经形成特色的,宜宾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有一定的代表性。宜宾学院在 2010 年出台的《宜宾学院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几点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核心课程建设的策略: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内涵及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基础内容、管理制度等以及建设工作要求等。课程设置思路明确,定义清晰,管理到位。宁波工程学院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组成进行了精细的划分,而且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功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使课程在整体建设上有所提升,从而推动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专业—课程—专业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