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001
我读孟子之“人和”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把“人和”看成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他既看到战争不仅是实力的竞赛,更是政治的竞赛,争取民心,争取人和,反对暴政,这是它的进步意义。在此基础上,我教授了《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人和”一章,对孟子的“人和”思想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其一、为国者与民众和衷。
孟子人和思想首先体现在为国治理上,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即上下和衷。《尚书孔传》记载:“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后多以“和衷”指和睦同心。孟子生活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战国时期,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诸侯王们杀红了眼,急于在战场上一决雌雄的状态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人和观,不能不对齐宣王有极大地诱惑力和鼓舞性。抛开孟子劝说的技巧,来看看他所说的能使上下和衷的致胜法宝“道”吧。它建立在百姓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能赢得这份信任,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梁惠王下》),有关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孟子的许多篇章中都有几种表达,而“庄暴见孟子”一篇中“今王鼓乐于此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回眸处,历史的光芒明亮耀眼,照耀到每个人心里。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 跟随知识的脚步,明白原来女娲造人只是传说而已,170万年前的元谋县,向我默默讲述了一段段古老的文明。工具和火的使用,从那时起成了人的专利。周口店和龙骨山向我又揭示了北京的一个灿烂文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超越。禹,你到底是对是错。夏,公元前2070年你是否在发光。 你向我展示了残忍的祭奠,你让我看见了千年前的文字。殷,已成废墟,昨日的辉煌,是不是也要长眠地下? 血其实并不浓于水,因为它会随着时间消磨。姬发,不要太过相信别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小心埋下祸根。 又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女人。褒珦怎么说也是一代忠臣,他如果知道周幽王会因为他而腐败,恐怕也不会活在世上了吧。 大混战的时期。春秋战国。桓公的开明,文公的得知恩,庄王的一鸣惊人,阖闾的好斗,勾践的尝胆。 笨鸟先飞不是没有道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秦,便是最好的例子。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奠定了大秦的出现。辉煌一时的大秦王朝,虽然只有十四年,但嬴政,你还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愧是文明古国,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李冰也因此名垂千古。郑国渠却阴差阳错的加速了秦的统一。 …… 其实,学历史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元谋到北京,再到山顶洞,在都炎黄子孙,再到王朝;从奴隶到封建,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封闭到开放……那么多的人,献出了最珍贵的东西甚至生命。如张骞,如商鞅,如屈原,如司马迁……他们在或外交,或文学,或历史方面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南方经济发达的原因是什么?秦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作世界奇迹?秦长城到底有多长?什么事诸子百家?孔子有什么贡献?汉字是怎样来的?青铜何时才出现?汉怎样对外交流?中国古代科技是什么水平……一本薄薄的书,向我解答了一切。这个学期,我没有白来。 水平实在有限……只能蒙到这个程度了……不过借鉴应该还可以。不过说实话,历史其实真的很有意思的,你好好学学真的会有这样感觉。还是建议你自己去写,这样不仅是复习,还是锻炼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历史老师要我们写一篇议论文,需要一个事件和一个观点,这件事情要以小见大,不要什么对于钓鱼岛啊,辛亥革命这种大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比如像舌尖上的中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