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141003
审题点拨 引文材料是一则寓言,涉及的物象有狂风、大树和小草。面对狂风的肆虐,大树奋力抗争,即使折断了腰;而小草屈腰伏身,最终扬起了脸。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的问话,苏格拉底的回答“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至关重要,似乎模棱两可,但决不偏指一方,彰显了材料的多元性,也为审题立意创设了足够的运作的空间,探究其赞美大树和小草的原因,从根本上提取升华,就应是此材料的意旨所在,从其中一点或将两者结合考虑,都是较佳的切入角度。 温馨导航 材料的寓意表示:面对强大的压力,大树展现了坚韧的形象;而小草则是“以柔克刚”的代表,面对狂风,它没有像大树那样顽强的抗争,而是屈腰伏身,紧贴大地,最终慢慢地扬起高贵的头。的确是“噩梦醒来是早晨”、“历经风雨见彩虹”。苏格拉底由衷的礼赞,实际就是对小草面对狂风侵袭时选择的充分肯定。由此可以得出,直面生活中的苦难与强压,堪称伟大;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而忍辱负重的精神更值得赞赏。 ●佳作一 宁折不弯屈子魂 “你把生命拓展成平原,在上面种植诗歌。” “你把不屈悬上日月,照耀着你心中的山河。” ——题记 一直有这样一条不屈的河在你心中无尽地奔腾、流淌,携带着无数怨愤,悲怆却无悔的沙石翻滚向生命的尽头。 或许,你的一生就是一部悲怆的长诗,字字渗透出你的高洁、忠贞、耿直,可这些高尚得发出光芒的品质,却被昏庸腐朽的君王灌注进悲剧的浊浆。 你的悲剧,是一个仁者的悲剧,一个义者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在那个暗无天日,日月无光的年代,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只有你,只有你,睁着悲愤的双眸,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看昏君误国,西风残照……你泣血垂膺,宁折不弯,“与江底的泥沙为伴,是我最好的归宿。”或许葬身江底,才能结束那种目睹惨象,心怀远志却无能为力的折磨。 可是,当以死言志付诸行动,你所忧愤的情形,仍在残忍地上演。 生命如歌,你把生命谱写得凄哀悱恻,最后,用消失划上了凄然的休止符。 你的一生,一直沿着“忠君爱国”向前延伸。当被遥远流放,你牵念的,是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哪怕在投江的瞬间,你的理想,你的信念和你的一颗忠心都始终对楚国不离不弃。 你最大的愿望,最后还是一片遗憾,你敬爱一生的君主最后还是没有幡然悔悟,你无法瞑目! 你的忠贞与耿直给你带来的不是嘉赏与尊荣,反而是半生的罹难,可你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在你的心中,品行高洁是鲜花香草,奸佞变节是臭物萧艾。而你,在我们心中,是香草,万世景仰。 你的《离骚》,起伏回荡,一唱三叹,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言已尽,意无穷。你将“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思想浸渍其中。 可是,思想终归是思想,黄昏已至,黑夜不远。 你叹,一步一步地走着,看着迫近的黑夜,众芳的荒芜,投身江流,最后将灵魂变成傲立的白荷。 理想、信念、尊荣、生命与诗歌,像巨石激荡起千层白浪,你不知是否会有人因此觉醒。 无论结果如何,历史变成哀悼的回忆,而你却被这片你曾经活过的大地上的人们永远地铭记。 历史的水声幽幽地诵读你的诗,我的眼前浮现出你看夕阳在天边沉落的情景。 画卷中的你,永远那么凛然,可谁能读出你的悲伤,读懂你悲伤的人生诗歌! 无论时光流逝多少年,你一直占据着一块叫做“尊敬”的心域。在那里,你的品行,你的精神让血液有了更为强劲的力量,在我们年轻蓬勃的身体中流淌不息。 不知什么语言有资格来表达对你的尊敬,那么用别人的一首诗来纪念你—— 初闻新作已忘归,字字落地皆生辉。 汨罗江边咏天语,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闻豪杰为贼屈,天下英雄不胜悲。 赏荐 这是一篇歌颂爱国诗人屈原的佳作,习作者以圆熟的文笔,热情洋溢地赞扬屈原忠贞不贰的伟大一生,力挺其宁折不弯的高贵品质。语言深刻,蕴涵丰富,有着荡气回肠的酣畅淋漓。文前题记,文末选诗,别具一格,恰切地深化了主题。 ●佳作二 低头的智慧 我看到了,看到风席卷着沙霸道地来了,身旁的树干们顽强地抗争着;我听到了,清晰地听到沙砾猛打树干的啪啪声,还有那一声声痛苦的呻吟。这一刻,我毅然决然地俯下身,低下头,默默地等待着…… 狂风过后明朗天,就这样,我昂起高贵的头。 也许有人说我胆小,有人说我懦弱。 我承认自己胆小,但决不承认懦弱。有时,低头,正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智慧。 想那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的手下是怎样的忍辱负重啊,为赢得信任,不露锋芒,忍辱负重,自称贱臣,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做到百依百顺,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问疾尝粪”,最终博得吴王夫差之欢心,得以重返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苦心焦思,励精图治,富民兴国,一雪前耻。 还有楚王韩信,曾受一青年屠夫的侮辱,当那屠夫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时,韩信注视了对方很久,很久,之后慢慢低下身来,从其胯下钻了过去。所有人都骂他是懦夫,都嗤之以鼻,都不屑一顾。而韩信不理睬别人的冷嘲热讽,胸有强兵百万,发愤努力,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威名大振。 嘉庆皇帝,平日见和珅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本想在登基之后狠狠整治他,可初登皇位的他没有一丝实权,一切的权利都掌握在太上皇乾隆手中。嘉庆皇帝深知乾隆对和珅宠爱有加,于是,他在朝堂之上不发一言,在私下里也不多说一句,甚至责备那些弹劾和珅的人,而暗地里搜罗和珅的罪证,暗暗积攒着力量,耐心等着时机到来——终于,乾隆驾崩,满朝上下还没来得及悲痛的时候,嘉庆就以二十大罪名拿下了和珅,抄了他的家。和珅在家自缢而亡。 低下头,忍一时屈辱之气;低下头,藏一时锐利的锋芒;退一步海阔天空,举首处,阳光灿烂。低头,是沉着的相时而动;低头,是睿智的蓄势待发;低头,是变通的与时俱进! 当疯狂的风与沙肆虐的时候,我选择低下头,所以,我和我的伙伴们的足迹能遍布山川大河的每个角落。 有时,低头的确是一种智慧。真的。 赏荐 人们在礼赞大树刚直不阿之时,也会对小草的机敏变通报以欣赏的微笑。本文紧紧围绕“低头,有时也是一种智慧”展开行文,列举越王勾践、韩信、嘉庆皇帝三个典型事例充分证明,最后又突出强调。结构缜密,论证有力,的确是一篇优秀之作。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经典考例】 例: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温暖关爱,这里有友谊信任,这里有拼搏进取;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充满了阳光雨露,充满了亲情友情,充满了合作竞争。 请你根据提示所提供的内容,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将几个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自拟题目作文。 【优秀例文】 伴着“痛”的爱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打记事起,我爹曾多次对我说,农村苦,农村的孩子需要坚强。十几年来,我一直就是伴着“痛”的爱长大的。 在小学毕业时,幸运之神降临到我的头上,由于成绩优异,我被县城一所私立中学免费录取。 记得开学的那一天,爸骑着那辆跟了他二十多年的自行车,为我驮着铺盖。我在后面背着大包、小包,小跑着。一路上,父女俩没说一句话。我知道,爹还赶着去干活呢,他说过误半天工要扣十来块钱呢。 来到新的学校,学校里的人多得像赶集似的:校门口停满了小轿车、面包车和各式各样的摩托车。爹则把他那辆破自行车靠在一棵小树上,也上没锁,扛着铺盖卷走进拥挤的人群。我紧跟着爹,生怕走散了。我周围都是大人们,我人小,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挤了进去。爹帮我找到宿舍,挑了挨着窗户的一个床铺,爹说这儿阳光好,不潮,冬天也暖和。至于其他安慰之类的话一句也没说,放下铺盖卷,转身就走。“爹”,我大声喊了一声,爹转过身来,“啥事?”我望着爹没吱声,爹苦笑了一下,转身又走了。我强忍着泪水,自己收拾床铺。看着别的家长帮着孩子铺被褥,整理东西,我的泪刷地流了下来,但我马上擦干了泪水。爹说过,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坚强。 以后,学校每次放假,我都是自己回家,有时坐车,有时步行。回家以后,自己生火做饭,并拾掇房间,然后边看书边等着爸爸、妈妈、小弟回来,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从未改变过。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三年。今天就要中考了,早上五点钟我就起了床。妈妈昨晚去厂里干活还没回来,爹也早早地干活去了,我自己做熟饭,饭后,坐车去考场。就在我将要走进考场的大门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万万没有想到,是爹,爹骑着他那辆破自行车来了。顿时,我的泪水在眼里直打转。“爹,你怎么来了,误一天工十几块钱呢!”,“农活再忙,我闺女一个人考试,我不放心,快进去吧,一会儿就考试了,爹在外边等着你。” 写到这里,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爹,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考好的,因为有爹您在外边等着我,还有爹您多年来嘱托我的那句话…… 佳作探胜:本文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貌似“残忍”的父母之爱。真正理解好这种爱,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否则容易流于一般的父母关怀之上了。通观全文,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用一个恰当的标题恰当地表达了中心,鲜明有力,而且富有思辨性。二是作者将父亲的爱转化为培养自己的坚强这一认识上,使主题具体可感,有利于文章的写作。三是用富有真情的叙述语言表达了让人感动的故事,摆脱了过于华丽不实的文辞而透露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情真意切。 【写作策略】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审题: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方法: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误区: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原文地址:[整理]材料作文: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作者:秋空悠云 材料作文: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总怕工匠偷工减料,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大人,放心吧。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在长沙城造了不知多少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经常的事。左宗棠听了,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角度一:1、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疑人不用,用人不疑。3、做事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4、要养成亲自尝试的习惯。5、生活不可过于奢侈,多用于国家建设。6、谈贪污腐化。(奢侈是灭亡的开端)7、谈左宗棠的为人。8、不要过分苛求别人,要完善自己。9、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角度二:老工匠1、做事要问心无愧。2、劝谏须妙法,讽谏要柔攻。3、敢于为自己辩护。4、揭露真相的是勇者。5、敢于直视别人的怀疑较好角度:应该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教育儿孙自立自强“造屋”不如“树人” “造屋”不如“树人” 清末封疆大使左宗棠告老还乡之后,为子孙建造豪华府第,他怕工匠偷工减料,府第造得不坚固。一位老工匠对他说:“在我手上造的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常有的事。”这段话使我们领悟到一个深刻的哲理:“造屋”不如“树人”。 左宗棠满腹经纶,雄才大略,但在给子孙留下什么遗产的问题上却显得老愚昏聩,远不如一介布衣老工匠的世事洞明。从秦始皇到清末,有多少封建帝王、达官贵人、富商豪绅为子孙造屋,又有几个子孙守住了?秦始皇平定六国,大兴土木,修建连绵三百里的阿房宫,指望传给子孙万代,结果二世而亡,成为千古笑柄。盐商巨贾在扬州营造的徐园、个园、何园,想遗泽子孙,结果园主多易,已成梦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现代许许多多的人在教育后代上远比左宗棠高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不为儿女“造屋”,而是身教言传,赋诗叮咛,教导儿女严于律己,学习马列,精通业务,努力工作,为国效力。现在的山西省委书记胡国富,教育儿子不图享受,深入基层,埋头苦干,建功立业。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子孙“造屋”,着力“树人”,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了榜样,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教儿孙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工作,让儿孙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儿女自立成材,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当前,仍然有一些人思想糊涂,继续步左宗棠的后尘。有些领导干部为子孙寻求舒适豪华的居室,谋求轻松愉快的工作,选择丰厚实惠的单位;有些刚富起来的人为儿女建造高楼大厦,购置高档物品,准备大量钱财。但是,他们的子孙,有的好吃懒做,随意挥霍,成了败家子;有的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变成社会渣滓;有的凶狠蛮横,欺压百姓,成为地方恶少。做父母的,只顾“造屋”,不知“树人”,结果祸及子孙,贻害无穷!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这是至理名言。在为儿孙留下什么的问题上,明智之举是“树人”不“造屋”,多留精神财富,少留物质财富,教育子孙明辨是非,识别真伪,积善养德,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