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5

miumi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修辞方面的论文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140547709

已采纳
材料我有,发你邮箱了。至于论文的格式,写法,改注意些什么,也一并发给你。 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成果的文字表述。写作小论文的基本要求:第一,观点正确,符合实际。观点正确是小论文的生命。不得主观臆造,也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实事求是,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有所创造,见解独到。衡量一篇小论文质量的高低的标准是有无创见。第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第四,广泛占有材料。 以后这类问题可找我们巴山夜雨团,欢迎提问。

修辞方面的论文怎么写

316 评论(10)

13070120926

当然可以啊辞如美丽的花朵,能增加文章的美感,丰富文章的内涵近几年,学生的议论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写作中仍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表达方式,缺乏生动的语言,文章“如泥人土马,有身形而无生气”,根本不能达到“情理交融,感人心灵”的标准如何才能写活议论文,使文章有生气,有机趣,进而达到高考作文高标准的要求呢?巧用修辞,能让议论文顿生光彩,尽现灵气  一、正确使用比喻,让语言更形象  亚里士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比喻是最常用的增强语言形象性的手法议论文中,借助别具匠心的比喻说明事理,常常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使议论文的语言生动活泼,从而收到良好的说理效果  1.正确使用比喻提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形象感人  万棵青松可以成就茫茫林海,万朵鲜花可以成就花的海洋,万株小草可以成就辽阔的草原,万朵浪花可以成就雄浑的大海不论是青松、鲜花还是小草、浪花,它们都同样的平凡,都同样的伟大因为,平凡成就伟大  ——《平凡成就伟大》  点评:先用青松、鲜花、小草、浪花等事物比喻平凡的人,接着以此引出中心论点——“平凡成就伟大”,增强了论点的形象性  2.正确使用博喻论证,使论证层层深入且富有感染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点评:连续使用四个比喻,反复论证人必须依靠学习提高自己,比喻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有力  3.正确使用哲理性比喻,使全文论证效果更佳  把“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等既具有比喻性又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恰当地运用于议论文中,不仅能加大议论文的论证力度,有时还能使阅读者拍案叫绝比如:微笑,恰如那流淌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弯新月,皎洁明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总之,运用比喻进行论证,可以使文章的说理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二、正确使用排比,让语言更有气势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接在一起使用排比可由词组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议论文在引论、本论、结论中均可以使用排比此外,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正反对比句等皆可使用排比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往往能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并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例如:  李煜虽有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诗才,却被政治上的无能束缚,只能留下“人生长恨水长东”的遗恨;秦观虽有吟风弄月的雅趣,却被仕途的失意束缚,只能抑郁地了却余生;郭沫若虽有‘风兮——归来’的豪情,却被治国之路上的坎坷束缚,只能留下遗憾的一笔  这段语句运用排比,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能发挥特长就难以逃脱弱点的束缚,就会坠入可悲的深渊这一系列的排比句酣畅淋漓,使文章内容集中、节奏鲜明,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有水泻千里之壮观  三、正确使用对称,增加语言的建筑美  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高度概括事例的能力此外,写议论文时,在论证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对称句,还可以不仅使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而且可以使文章读之朗朗上口,进而大大增添文章的生气例如: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还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  四、正确引用名言警句或熟语,让语言显得既含蓄又富有文化底蕴  名言警句大都是经典的历来就被人们传诵的佳句——有的本身就极具文采且富含哲理巧妙引用这些名言警句,可给文章平添许多人文内涵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音韵和谐、凝练隽永、形象生动,尤其是古诗文名句更是典雅而富有文采,议论中适当运用他们可以增强议论文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个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他依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个在乱世漂泊中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笛怨,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那些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总之,议论文既要讲究严密的逻辑关系,还要富有文采正确使用修辞能让议论文不再干瘪枯燥追问:我承认议论文中使用修辞确实能为文中增色不少,我现在想知道的是“中心论点能否使用修辞”追答:可以使用的,但是要谨慎使用。比如夸张手法,禁用;比喻、拟人等,可用。
268 评论(9)

小食客

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及“把”字句的历史演变规律“把”字句是汉语中极其常用而又复杂的句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力先生最早发现了汉语的这一特殊句式结构,此后多年来学者们对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从汉语史的角度看,把字句的来源和“把”字历史演变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时《战国策·燕策》中就有“臣左手把其袖”。“把”在这里是动词,表“执持”义。到了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也只出现了三处使用“把”字的迹象:“王先把其手曰”“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把”在此处当“牵着、持着”讲,只用作动词,可见“把”字在早期用法意义单一,使用频率较低。到了唐代,“把”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用”“拿”义,引介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韦庄的《杂曲歌词·古离别》有“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张祜《公子行》也有“轻将玉杖花片,旋把金鞭钓柳丝”。几乎在同时,“把”字用于处置式。考察源流,可见最早的“把”字句只存在于韵文语境。唐宋之间《温泉庄卧房寄杨炯》有“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但是诗句的简约性严重制约了“把”字句中的动词形式,导致了十分普遍的动词挂单的现象。后世的“把”字句显然延续了其原始语境特征,因而像“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之类的语句只有在诗词曲中才有合法性。所以“把”字句是在散文里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动词不再挂单,即其后的一半必须附以补语或助词,这一过程大约完成于宋代。[1]成书于宋代的《五灯会元》是记录宋末之前禅师佛语的重要语录。《五灯会元》的语言面貌大致能体现“把”由动词向介词转折以及“把”字句初步成型的重要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五灯会元》为例,对“把”的演变转折以及其成型做计量考察。 一、从《五灯会元》看把字句的初步成型 《五灯会元》[2]的“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五灯会元》汇集了佛教产生至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的公案、语录和轶事,是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由于禅宗崇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五灯会元》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反映两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把”字来说,《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02个,“把”字在这个时期的用法已有所丰富,出现了“把”字的名词用法和量词用法,共13处。除去作为量词的11个和名词的2个,还有189处出现“把”字,笔者从文章材料的实例中寻求“把”字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把”字句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现将其统计结果展现如下: 意义演变 语法形式 计数 例子把(动) 把64 把住、把定把+V 把+V 7 把捉、把玩把+V+O 3 把断妖讹把+O 把+O 5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把将+O+来 7 把将生死来把将+来 1 把将来把将+O+来+V 1 把将一片来看把(动→介) 把+O+其他成分 把+O+其他成分 2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把+O+来 4 侍者把灯来把+O+V+O2 6 把火烧天徒自疲把(介) 把(用)+O+V+O25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致使义) 把+O+V+其他成分 把+O+光杆动词 13 师把西堂鼻孔拽把+O+V+其他成分 20 机关不是韩光作,莫把胸襟当等闲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把”字的词性演变以及“把”字句的使用初步成型,这个时期“把”字自身以及“把”字句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个时期“把”字仍以动词用法为主。全书共出现202个“把”字,用作动词的有139处,所占比例为69%。作为动词的“把”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从它被使用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由最开始单纯的动词,逐渐在其后增加宾语,增加第二动词,语用形式的变化推动了“把”字词性词义的发展变革。在“把”字是动词的背景下,它以介词出现在话语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的。“把”字从动词到介词的过渡性体现在人们使用时的语法形式上。“把+宾语+其他成分”“把+宾语+来”以及初现的“把+宾语+动词+宾语”,这些句法形式使用频率占全书的6%,分析对应的例句时,我们把“把”或当做动词,或当做介词,无法给它的词性做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以明确判断为介词的例句共有5处,典型的一句是“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可以理解为“用、凭借”,“把”作为介引工具类宾语的介词在此期已出现。经过前几阶段的发展“把”字的处置义渐趋成形,全书出现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已达33处,占全书“把”字的17%。其中“把+宾语+光杆动词”这一结构类型的数量已经少于“把+O+V+其他成分”类型数量。说明“把”字句在两宋时期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所成熟,处置意义趋于稳定。 二、从《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句的完善成熟 “把”字句真正成熟完善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其中《醒世姻缘传》[3]颇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醒世姻缘转》作于明末清初,清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反映的正是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从空间上看,小说具有山东一带的方言背景,口语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社会语言,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下文是以《醒世姻缘传》为文本对“把”字句形式意义类型的计量考察。统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可见“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式的变化已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除却把字的介词用法,它的名词、量词、动词用法的频率有所减少,与介词“把”相比,在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其中,名词占8%,量词4%,尤其是“把”字用作动词的比例下降至8%。这体现出把字在明末清初的用法结构有了大的变革,首先将“把”字按词性列出一个整体概况,见下表: 性质 结构类型 例子 计数名词火把、把戏 18量词 数词+把+名词 千把银子、一把绿豆 87(名量词)+把+名词 件把嫁妆、游了把月 18动词+一把 摸一把、扭了一把 13一把+动词+补充成分 一把揪翻、一把搂在怀中 18动词 持、掌握、拿、守 把舵、把门 45把+与 两个把与晁大舍看了 12介词 把+O+V+O2 把他一箭射死 1735“把”字用法的大变革表明了“把”字句在明末清初已步入成熟阶段。本文着重对处置式“把”字句进行探讨,结合《醒世姻缘传》中的实例,对此期“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及其他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的是,在《醒世姻缘传》中,绝大多数“把”字句都有附加成分,主要动词为光杆动词的“把”字句仅占1%。唐宋时期的把字句,有许多都是主要动词前后没有附加成分,就只有一个双音节光杆动词,而且这些双音节动词也非动补型双音节动词。这表明了随着“把”字句不断发展,主要动词部分日趋复杂,动词很少单独使用,动词前后总要有其他成分,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动词等。这个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部分已经被普遍认作一个复杂的动词结构。这类成熟的“把”字句共计1569个,占全书的95%,由于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用法差别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本文最关心的是《醒世姻缘传》中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范相异的“把”字句,或者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具有近代汉语特点的“把”字句使用习惯。下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把字句句法结构复杂性的探究 把字句结构 例句 计数把+O+V(光杆动词) 那刘夫人狠命把他救治 5把+NP,+句子 把狄希陈的胳膊,寄姐一只手扯着。 15把+NP+插入成分+VP 又将那只死狐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 19把+冗长复杂的宾语+V 人把那见神见鬼,他自己下床来掇银子,搬皮箱,晁夫人祷告许心愿的事,大家都众口一词,学与知道。 17把+非谓语结构 晁凤把那晁源从那侍郎行后,怎么发疟疾,发的怎样见鬼,奶奶差晁书香岸寺请僧保安,撞见梁生、胡旦在寺出家。 9把+O+“象”+O2 那些衙门里的把他倒也不象个犯人。 2把+V 不把放在心上 3否定副词“不”置于“把”后,动词前 你家又把我不当个客待 13把+O+V+O21618从表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历史遗留的“把”字句复杂结构层出涌现,但是“把+O+V+O2”结构占主要地位,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正是由于“把”字句被使用的场合过于宽泛,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把”字句经历了一个规范化的限制过程。上表中这些庞杂的“把”字句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别的介词被广泛使用,来分担“把”的职能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介词体系,从而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较简约的面貌。明末清初使用的如“把+ NP”居主语前,否定副词在“把+NP”后,“把”的宾语过长、过于复杂等把字句的结构问题得到清理整顿,真正将“把”字句规范成为稳定的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式。 (二)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多样性探究 研究“把”字句,除了结构类型以外,语义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尤其在明末清初,“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表现得更多样化。对《醒世姻缘传》全书的考察,统计结果列入下表: “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把”字含义 计数 例句处置关系 致使 1569 我把金银珠子撒了。工具关系 用、凭借、根据 22 把灰擦黑了脸。方位关系 “在” 22 晁大舍把一本报后边空纸内故意写了个厂卫的假本。施动关系 让、使 88 不幸把个丫头死了。上表所列的例句在句式结构方面均是“把+O+V+其他成分”类型,但是“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却表现出多样性。处置关系类“把”字句在此不多做赘述。这里所说的工具关系类“把”字句是指由“把”介引实施动作的工具而成的。“把”字介引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依据等,可以译作“拿、用”等,动词之后一般都带有宾语。方位关系类“把”字句式指句中把表示方位,相当于介词“在”。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的宾语从语意上看不是位于中心的受事,而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表示某人某事促使“把”字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醒世姻缘传》中,除了致使类“把”字句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由此可见“把”字句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成熟。 三、小结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详细考察,我们基本对“把”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规律有了了解。总结如下:第一,“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唐以前,“把”字用作动词,使用频率极小。唐以来开始虚化为介词,而且虚化是相当快的。在《五灯会元》中,“把”作为动词占不到35%,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呈现初步成型状态,但表处置的意义还未完全稳定。而到《醒世姻缘传》,“把”字作为介词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把”作为动词只是偶尔为之了。第二,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把”字主要表示处置、致使意义。《醒世姻缘传》中处置式占95%,全书“把”字句形成了向处置式倾斜的格局。现代汉语基本维持了《醒世姻缘传》的格局。第三,“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文本跨越百年历史,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也跨越了几个时代。关于“把”字句,就结构看,动词使用范围更广泛,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句子框架相当完备,句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就语义关系来看,“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致使、工具、方位、施动关系都表现出“把”字句表义类型的多样性,很多都已经延续渗透到现代汉语方言中。 “把”字句作为汉语最为特殊的句式之一,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价值,本文将中国历史不同的三个时期的文本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探究“把”字句的源流演变规律,希望能为以后的语法研究者提供相关材料,为后人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180 评论(11)

xxdmr

听说要看图写话,很多孩子感到害怕,似乎觉得没话可说,没话可写。为什么孩子说起来这么容易,写起来又这么困难?有以下几点原因:(1)是孩子还没掌握看图写话的方法。(2)是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的孩子还太小,他们都处在摸索、发现的阶段,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弱,因此,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提点和帮助。其实辅导孩子看图写话,一般来说应注意抓住“多看、多想、多说、多写”四个环节。家长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让他们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吗?也就是最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附一篇范文:小鸭子得救了一天早上,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们都在高兴的玩耍。突然,大家听到一阵 ,“救命!救命!”的叫喊声。原来是小鸭子掉进一个大洞里出不来了。大伙赶紧跑过去想把小鸭子救上来,可是洞太深了,小鸭子怎么也上不来。正在大伙十分着急的时候,机灵的小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提来水桶到河里打水,然后把水倒进洞里,不一会 儿,洞里的水满了,小鸭子也得救了。大伙都夸小猴子真聪明!小鸭子也对小猴说:“谢谢你救了我!”小猴子笑着说:“不客气!”妈妈辛苦了一天中午放学后,小明看到妈妈坐在院子里洗衣服。小明赶紧放下书包,端来一杯热茶说:“妈妈您辛苦了!快休息一会,喝口茶。”妈妈笑着说:“好孩子你放学了,也很累,你快去吃饭吧。”小明说:“妈妈我不累,您还是先喝口茶我们一起去吃饭吧。”妈妈高兴的说:“好
13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