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2

zljsunn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重庆都市旅游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CN.ZN

已采纳
添砖加点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当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群正在崛起,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中部地区客观上承担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高效统一的重任,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交易成本较低,其作用日益突出。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必要在中部地区尽快形成一个快速增长带,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使之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带动湖北和我国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结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形成一个极化带,通过聚散效应,带动湖北及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作用,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对于湖北、武汉的振兴,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腾飞,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圈的形成,有赖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与周边城市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经济联系的范畴。建设武汉城市圈,最关键的是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共赢。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利益为纽带,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共赢。以企业为主体,就是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政府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不是无所作为。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需要政府来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需要政府来推动,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我们主张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建立城市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  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中心是针对周边而言的,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汉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在逐步下降。在南有广深、北有京津、东有沪宁这些迅猛发展城市的有力竞争下,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正呈现“离心”现象,武汉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因此,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不断增强城市聚散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筑差异性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强化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功能。通过聚散功能的发挥,把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把这些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发挥武汉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重庆都市旅游论文

237 评论(11)

liu8541431

罗兹柏,男,1956年生,祖籍贵州沿河。重庆市政协委员。1982年华东师大地理学专业本科毕业,1997年被选送到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高访;现重庆市学术技术和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带头人、重师旅游管理硕士点领衔导师。1993年起具体负责创办建设了重师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和重庆市首个本科旅游管理专业;1994年起任副系主任,2004年后相继担任旅游学院和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2013年转非)、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旅游教育界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全国首届旅游优秀教材评选优秀教材奖获得者,中国旅游发展“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未研会),重庆市旅游行业先进个人。以区域旅游开发与营销、旅游学与旅游地理、旅游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持、主研以各级各类旅游开发、规划、策划为主的课题六十多项。主、参编以旅游专业为主的著作十七部,其中主编6部(包括教育部规划教材两部)。主要代表性成果有《重庆都市形象与旅游开发》(2002,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被国内评审专家评价为“对都市形象与旅游开发所作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专项旅游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0,国家科技部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课题),《旅游市场营销学》(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旅游地理》(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旅游开发与规划》(2006,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旅游策划学》(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大区域旅游观统率大三峡旅游整体开发”(《中国发展》2004年第11期),“重庆旅游开发‘点圈线边’战略观”(《重庆蓝皮书2006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此外,还连续应邀主持了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旅游管理2004、2005、2006年度重点课题《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中的“重庆出境旅游城市报告”(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开拓性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为全国同类旅游研究项目首次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关旅游开发的见解,尤其是有关重庆与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见解,被《中国旅游报》、《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华西都市报》及重庆电视台、湖北卫视等重庆市内外媒体所关注和多次采访报道。2002年,应邀出席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重庆市旅游局共同举办的“重庆旅游业‘点圈线’发展思路研讨会”,独撰“试论重庆‘点圈线’旅游发展战略系统功能作用”论文,被《重庆日报》理论版先后两次分别被以“‘点圈线’的战略性作用”和“‘点圈线’思路解读”为题作首要介绍和重点摘刊。目前正在主持由重庆市规划局、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国内外招标下达的《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开发现状与规划整合研究》专题项目。1995、1996年参加了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举办的两届“教育教育者”国际研修班学习,获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结业证书。1996年,被四川省教委作为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首批选送的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到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点进行了国际经贸及旅游管理的访学一年。1997年11月在天津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参加了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旅游饭店总经理培训班学习,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饭店总经理岗位资格证书。2003年7月至8月,被重庆市教委选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培训。
19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