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ll
法制伴我行 你从荆棘中绽放,你从崎岖中走来,我们的法制进程。 你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别,赢得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赞誉。然“对‘太阳’之咒骂,对酒池肉林的痛恨,烽火戏诸侯的儿戏中”,国之厦为之倾斜。“窃钩者盗,窃国者诸侯”各地诸侯历新法强国力,秦盛商鞅裂,吴兴李悝亡。 “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始皇立而一统天下,君主制立于中国。“焚书籍,坑儒生”,一统钱币经济兴,一统文字文化盛,皇权集于一身,开始了文明古国千年封建之旅,终难脱人治大于法治的绳缚。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在重兵压城城欲摧之时,南唐后主不思励精图治,变法兴国,以跪拜佛堂而抵兵戎,以吟诗作画而自醉,一江春水不敌兵,终败送大好河山。宋太祖赢得大宋一统,但沉疴难除,旧疾不去,法之立服务于高主,黎民广大难逃重压。君主悟而臣子励,王安石受命危难,为振兴国力,欲破而后立,不惜以身战旧法。张居正“一条鞭法”为黎庶,为百姓,众说纷纭。精美设想,英雄无数,只能改经济不能改政治,政体不变,经济之变革如昙花一现,香存而花败。法制之改革不动根本,难植新芽。 在盲目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强盗闯进家园,掠走珍宝,窃贼分割了土地,痛苦的呻吟中,雄师觉醒。戊戌变法学西洋,改旧习,可刚一触及旧统治者利益,法治便又为人治。“百日维新”成了“戊戌变法”的代名词。民国初立,国权归于民,但 为了新法之立,孙逸仙出生入死,出广州,战军阀,以血肉之躯抵旧思潮的炮火,民国终于站立。“民族,民权,民生”,孙先生为立新法除旧制,鞠躬尽瘁,死而不已,随着先生的故去,新法也被“蒋氏”政权遗弃,民不聊生,法虽立而无用武之地。 黑夜终会逝去,曙光定会来临。春雷阵震,雄师跃起,伟大民族屹立东方,毛主席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制步入正轨。当人大代表步入会堂,当新宪法诞生,我们泪飞流而心欢喜,不再沉迷,不再壅塞,民权合乎民意,欣欣向荣,春芽萌发,法治社会逐步建立。事事终须磨砺,芬芳出自严寒。十年浩劫,法被践踏,人被压抑,从高官到小民无不被黑云笼罩,你——法的进程几乎停滞。伟大的中国人民终究挑开乌云见月明,人心思进出新生。邓小平书记领导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出台利国、利民新法律,家家欢呼,人人雀跃。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日新月异。江书记“三个代表”壮心志,新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胡锦涛书记带领我们开创未来新世纪。和谐社会,法制社会,人人欢喜。看蓝天下,从小儿垂髫到耄耋白发,《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儿童健康成长;《老年人保护条例》,社会保障系统让老人安心安逸;《经济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举法》让你行使政治权利;《兵役法》保国为民,《消费者权益法》让你放心去消费生活。走在街头,游于园中,无时无刻我们不被法律呵护。 中国的法制历程,历尽千载风尘,吐故纳新绵延不绝,法制社会人心所向。我深爱的祖国,你的春天鲜花烂漫;法制社会让你四季如春。 
用法的眼光看问题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夫,赏罚不遗匹夫。” 上述一段话是韩非子所说,他强调了法的作用,那么法是什么?人们不问我,我到清楚,若问我,我想解释便茫然了。但我想最次的一个要求便是维护正义,驱除邪恶,我是一个学法的学生,要想维护正义就要用法的眼光看问题,要理性。 前几天报纸报了一件事,陕西特大杀人案犯人被处以死刑,并召开群众大会,游街示众,报纸报道这件事的目的是想告诉人们犯罪的人一定要受到处罚,千万不要犯罪,但我认为这就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悲哀之处,罪犯开公审大会,游街示众。这是三四十年前文革才能发生的事,在提倡法制的今天还能发生,真令人痛惜,国家宪法明文规定,国家保障和尊重人权,犯人也是人,犯人的人权遭到如此践踏,而媒体还当成好事来报道,我不知道是应该为两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被处决而高兴,还是为我国司法制度的破坏而感到悲哀。 又如大学生同居现象,也许有许多人不齿,也许有许多人乐此不疲,我不是封建卫道士,所以我不会像当年满清遗老遗少那样看学生穿中山装,疏荷叶头那样不爽。我也不是新新人类,热衷推广这种行为,我只是以一种法的眼光看问题,大学生同居现象,法律没有禁止,人们可以做法律不禁止地事,因此大学生同居似乎成为一种潮流,变成了一种习惯了,但是关键的是,若由此发生的争执应该怎样处理,如同居期间双方买的财产在分手时应该怎样分配?分手时若造成一方的精神损害应如何赔偿,或同居期间给对方造成的身体伤害又如何赔偿?我们应该在哪找答案呢?《民法通则》吗?《婚姻法》中的事实婚姻吗?还是《刑法》?这才是一种以法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的法制进程还有很多路要走,中国需要时间,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如果我们用法的眼光看问题,用理性去思考,去行动,中国的法制进程一定会加速的,我希望有一天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庭有这样一句话,而这句话必为信仰自由和正义的人所激励, “持公平如静静湖水,决正义似滔滔江河。” 我当年自己写的!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 小 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