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tintest
军事高技术,是指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所谓军事高技术,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即已经应用或即将应用于军事领域中,并对现代军事和现代战争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科学技术群。按照科学分类方法,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通常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军事高技术的体系结构是由科学体系中面向军事应用的那部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所组成的。它包括两个层次,即军事基础高技术和军事应用高技术。军事高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六大领域。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军用高技术自从20世纪中叶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初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大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第三阶段,而且这一阶段还要持续很长时间。高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依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现了高智力的特性。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从成本上讲,原料及能源仅占其总成本的2%,而其余98%都是其智力含量。高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较长的研制周期,因而研制过程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据统计,一般高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产品销售额的比例高达10-30%,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资又比研究开发投资高出5-20倍,形成高技术产业后的设备更新投资还会越来越大。高技术的时效性决定了谁先掌握技术、谁先开发出产品并抢先投放市场或用于战场,谁就能获得优势,占据主动。为此,世界军事强国和大国都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试图在世界高技术发展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技术竞争的失败,对企业而言,就意味着投资的失败;对国家而言,意味着国家利益将要受到损害。此外,高技术研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甚至要以生命作为代价。高技术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其形态是知识的物化形式,所以其价值远远超过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价值。实践证明,高技术成果一旦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一旦得到实际应用,就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技术辐射性或渗透性,隐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不仅可以用于新兴产业的创立,而且可以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驱动力。高技术产业是发达国家经济中最活跃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美国经济在“11”事件前已连续十多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趋势,而且美国GNP占世界总值的比例也由90年代初的2%增加到2000年的30%。这些都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带来的结果。高技术使武器装备产生八个方面的变化:侦察立体化、打击精确化,反应高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电子武器化、信息多媒化、现装年轻化。高技术的运用使武器装备在五个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是武器的毁伤效能剧增;二是突防能力增强;三是侦察监视能力扩展;四是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五是机动能力更强。 
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对国防经济的影响:高技术的发展,对国防经济要求很高,国家要以相当的经费来支持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军事高技术与国家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如用于外层空间的一些武器和设备,对开发宇宙资源和地球资源大有益处。开始,需要国家经济投资,但不久就可受益,反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国防技术人才和国防技术设施要与高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高技术,需要动员整个国家的尖端技术力量,而不单纯是军事技术力量。经费和技术,是发展高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对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的影响:高技术武器用于战争,使战争的样式和作战方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已经出现的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的军事冲突和小型局部战争之外,还将有可能出现如外层空间的军事冲突和小型战争,以及星球大战和世界性高技术战争等等新的战争样式。这些新的战争样式,反映了现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影响着战争的规模和结局。对于核武器,美苏等国正在从高技术中寻找防御的积极手段。现在已有不少人相信,运用高技术武器就可以有效地抗击核武器。因而,风靡一时的核威胁战略将受到挑战。高技术战争发动的方式和进行的方式与以往也有很大不同。远战可能多于近战,导弹战可能多于枪炮战,电子战可能充斥整个战场。作战双方利用智能武器和借助现代指挥工具进行的斗争将日益突出出来。扩展资料:军事高技术特点:1、高智力。高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依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现了高智力的特性。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从成本上讲,原料及能源仅占其总成本的2%,而其余98%都是其智力含量。2、高投资。高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较长的研制周期,因而研制过程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据统计,目前,一般高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产品销售额的比例高达10-30%,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资又比研究开发投资高出5-20倍,形成高技术产业后的设备更新投资还会越来越大。比如制造集成电路的设备,十年之中关键设备就更新了三代,每更新一代,设备投资就要增加一个数量级。3、高竞争。高技术的时效性决定了谁先掌握技术、谁先开发出产品并抢先投放市场或用于战场,谁就能获得优势,占据主动。为此,世界军事强国和大国都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试图在世界高技术发展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4、高风险。高技术竞争的失败,对企业而言,就意味着投资的失败;对国家而言,意味着国家利益将要受到损害。此外,高技术研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甚至要以生命作为代价。以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例,40多年来,航天技术取得了神话般的巨大成就,但其风险也高得惊人。1961年3月23日,苏联的邦达连科就成为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另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数据分析:目前正在组装的国际空间站,在组装过程中,发生至少一次重大失误的可能性为6%。5、高效益。高技术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其形态是知识的物化形式,所以其价值远远超过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价值。实践证明,高技术成果一旦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一旦得到实际应用,就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航天技术,其投资效益比高达1:14,充分体现了高效益的特点。6、高渗透。高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技术辐射性或渗透性,隐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不仅可以用于新兴产业的创立,而且可以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驱动力。7、高速度。高技术产业是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中最活跃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美国经济在“11”事件前已连续十多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趋势,而且美国GNP占世界总值的比例也由90年代初的2%增加到2000年的30%。这些都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带来的结果。高技术产业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产值、产量的发展高速度上,而且还突出表现在产品性能更新的高速度,比如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30多年来,几乎每18个月就翻一番。现在普遍使用的高性能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已可达每秒十几万亿次,微机处理速度也已可达每秒10亿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军事高技术
你好,解析如下:论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各种高技术为支撑,未来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军队信息化的程度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一国在军事领域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历史证明,主要是军事的需要直接导致一系列高技术成果的问世,并导致大多数高技术成果首先应用于军事以后再逐渐向民用领域扩展。核武器技术、导弹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群体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异军突起,并以此带来了战后世界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苏联、西欧诸国和日本在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成长壮大。以军事高技术为导向,这些国家的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开始全面走向高技术化,精确制导武器、军用卫星、电子战装备和C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与GIG(全球信息栅格)等崭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已大量研制成功并登上战争舞台。高技术就这样广泛地进入了军事技术发展的各个领域。20世纪如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及其所取得的惊人的作战效果,更使各国深刻认识到,未来战争将是高技术战争,如果不掌握高技术手段,将难以在高技术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各主要国家缩小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军费开支,但军事高技术反倒成为人们更加关心的热门话题。一些大国和强国制定并实施了军事高技术发展计划,而一些小国也纷纷购买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军事高技术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基础性军事高科技和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和信息战技术、隐身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等应用型军事高科技开始崛起并迅猛发展,其结果直接导致如侦察监视装备、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装备、隐身飞机和舰船、指挥自动化系统等一系列战术技术性能优异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并应用于作战。实战效果表明,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性能获得了惊人的提高,其作用范围、速度、精度、杀伤力、机动能力和防护水平等关键指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迅速崛起的高技术猛烈冲击下,二次大战以来形成的传统作战理论逐渐失去了对现代作战的指导意义。现代作战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作战的特点:作战环境日益复杂,战场在高技术的塑造下形成了五维(陆、海、空、天、电磁)一体化的环境,前后方界线已经荡然无存,战线呈现流动式或非线式;科技成为作战力量的主体,在作战力量的调整、建设、构成和使用中强调着突出技术的作用和技术的特点;战略与战役的作战界面模糊;战争的主要形态将演变成信息战;联合作战已成为现代作战的基本样式,现代作战主要表现为作战双方体系间的对抗;作战选择与控制更为灵活;作战效能成倍提高;对参战人员的科技和智能素质要求提高。 机械化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在战后仍有发展,但从总体趋势看,它已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在以往战争我们可以看出,作战飞机如没有信息探测系统、夜视技术和指挥系统,没有精确制导弹药,飞机的投弹命中率就非常低。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共出动飞机104万架次,投弹69万吨,但其作战效能是平均8架飞机,投弹8吨才能炸毁一个目标。对鸭绿江大桥轰炸了3年,损失数十架飞机,也未将大桥炸毁。因此当时美军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陆军,这样作战的基本方式仍然只能是以地面战争为主。这样双方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美军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中就吃尽了地面战争的苦头,其以地面占领的形式,投入了60多万人的兵力,历时14年之久未能取胜,自己反而损失惨重,共亡6万人,伤30余万人,损失飞机1000多架,耗资2000多亿美元。 二战后,在机械化战争发展的同时,核战争的阴影也一直笼罩着人们,从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核弹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发动核战争。可以说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所以不得不在常规战争上做文章。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战争形态,而迅速崛起的高技术适应这一需要,这就导致了高技术战争的出现。 当今一系列高技术的应用,促使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并越来越多地投入战争,使现代战争发展成高技术战争,作战样式更加多样化,作战样式的选择更为灵活,作战样式的转换更加迅速。精确打击战倍受重视,并向远程精确打击战发展:精确打击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打击手段,各军事强国都非常重视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系统,以实现在敌防御火力网外实施精确打击,并进而提出非接触作战的作战样式。 全球定位导航、隐身、激光、光电子对抗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武器装备的远程打击能力大大增强,进而使部队战斗力成倍增长。1 942年美军准备利用当时其最先进的B一25战斗机从夏威夷基地对日本进行突袭。由于其航程2710公里的局限,不得不把其改装成舰载飞机。1 986年美军空袭利比亚,装备了夜间攻击装置的空军F一111战斗机(其最远航程为10000千米)从英国起飞,经过近5000多千米的洲际飞行抵达锡德拉海湾,6分钟内瘫痪了利方防空体系,仅1 2分钟就全部摧毁了预定目标。成功地对利比亚实施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远程火力打击战。可见。军事高科技的运用使战斗机的的远程打击提高了近四倍.在二战期间,德国最先进的巡航导弹的最远射程是250千米,而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动用的“战斧” 式巡航导弹的射程最远可达2800千米以上。所以,军事高科技使巡航导弹的射程提高了十倍多。 装备的打击精度使战斗力倍增由于精确制导技术、遥感和探测技术、卫星通信和卫星预警技术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在武器装备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战役战术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近程的已达0.1—1米,中程的小于10米,远程的为10—15米。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开始主宰战争,大规模精确攻击火力将代替大规模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仅占弹药总数的8% 。在科索沃战争中比例为35%,而到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该比例就分别达到了56%和68%。以前在作战中需要用“量”来完成的作战任务,今天可以通过表现为“精度”的“质”来完成。例如,攻击机场、弹药和化学战剂储存仓库那样的固定目标,需要投掷的制导武器与非制导武器的数量比为1:10;攻击像装甲车、导弹发射架那样的机动目标,需要投掷的制导武器与非制导武器的数量比为1:2O。对多数目标来说,1枚精确制导武器可以产生35枚非制导武器的效果。 可见,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高技术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改变着整个战争的局势。对一个国家而言,高技术对国家的发展复兴起到重要的作用。 案例分析:高技术在海湾战争中的影响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标志着战争的高技术时代已经到来 在海湾战争之前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战争的特征已初露端倪,其最为突出的标志是高技术兵器的使用。 在海湾战争中,这一范围已精确到5米左右。就战争最基本的特征而论,海湾战争同以往战争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1.武器装备建 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2.打击方式基本已不再是过去战争所追求的那种大规模毁伤,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3.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在参战的43个师中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9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1、高技术的时效性决定了谁先掌握技术、谁先开发出产品并抢先投放市场或用于战场,谁就能获得优势,占据主动。2、军事高科技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大大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提高了作战效率,作战空域的空前扩大,甚至把作战空间拓展到太空中。3、在军事装备上,高科技不但提高了装备的性能,武器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而且武器装备不断向体积小、多功能发展。高科技下的军事武器装备打击程度更高,毁灭性程度更大。扩展资料目前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6大新技术群,即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6大领域,每个高技术领域都包含成千上万的高技术。这6大技术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不断涌现新的学科和技术,并且都被运用到军事上。军事高技术的分类:从军事高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关系来看,军事高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推进与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二是直接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战技术、指挥控制系统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事高技术
海湾战争,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海湾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其最大特点为,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1)电子战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2)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由于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是现代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手段。在海湾战争中,电子战由于可剥夺敌军在此方面的能力,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而成为实施“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作战方式。在战争开始前,美军即使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压制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保证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在战争全过程中,美军又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结果,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