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harry
我国新一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开始是在2010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迎接新课改下农村音乐教育的挑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教学观念十分落后,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并没有完全接纳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侧重点在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完全不适应新课改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非音乐专业教师代教音乐课的现象,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课根本不重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低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而对于一直被视为“副科”的音乐课师资就更没有任何 
既然是学二胡当然就写二胡的啦。毕业论文只是需要你对哪方面比较熟悉、感兴趣然后再去研究就可以了。西方音乐史不好,就没必要去管这门。可以是写对二胡这件乐器的研究探析,可以是浅谈二胡的教学法、学习方法,可以写与二胡有关的瞎子阿炳,可以是为二胡做出贡献的刘天华等。很多的,不要想太多。先自己想好要写什么,然后查找一下这方面的文献,看你所写的哪个论文题目是否有人曾经也研究过,研究过呢,你就看别人是怎么看待问题的,没研究过呢,你就找与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写论文很简单的,题目明确(例如《本科生二胡学习方法探析》,你写这篇文章就是为本科生服务,写的是二胡,是站在学生一方对学习方法的探析;也可以是《本科生二胡教学法探析》,那就是站在老师一方去写了。)研究动态(查找是否有人写过这方面的书籍或期刊,他们都是怎么写的,都写了哪些方面,既然别人都写过,那你写是同意还是批判他们的观点?是他们有一点没写到还是他们写的都不够详细?如果没有人研究过你的论文课题,那你又为什么要写,你是站在谁的立场去写的,与你的研究课题想过的文章又有哪些等等)只有当你想到1、对什么有兴趣并打算写哪方面的论文;2、查找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论著或只言片语;3、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后,再把题目稍微改的更明确些,最终开始论文写作也就差不多了。例如,我想写关于二胡的,而且是与刘天华有关的,并且是写他对二胡的贡献;那我就开始寻找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然后再整理好;仔细分析大家都是从那些角度去写的,我是写别人没写到的还是写别人写过了的;既然别人写过了,我是同意还是批判,同意的话写作要有新意,批判的话要能自圆其说,站得住脚;最后定一个理想的题目。通过与老师交流和审批后,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因为只有当你什么都想明白了,基础工作做好了,写论文几千字而已,一下就写出来了的。估计你连主题都没展开,几千字就写没了。万事开头难!加油o(∩_∩)o 哈哈
音乐本身是一种最有感染力的艺术,然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学科特点这个本质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教学中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状况。比如,为了各块的训练内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忘却情感体验,一味地进行技术操练,从而使音乐教学显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音乐的这种教学状况,更好地把握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呢?一、贯通审美意识,突出学科特点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教育,而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使他们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素质并能全面提高。二、音乐牵动技能,技能连着情感音乐是最讲技术的科学,没有技术就谈不上创造和高层次的欣赏,而技术不通过艰苦操练是难以学到手的,这一点正是审美极易丢失的客观原因,也是我们强调审美意识的理由所在。音乐教学内容,有的离审美近,有的离审美远些,有的纯粹就是技能训练,但是我们应该始终关照它,只有在它那里找到根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情绪活水。比如在导学一些连续附点音符的时候,这种节奏需要凭借感觉,所以很难严格框定。但是如果理解了那首歌的音乐内涵,只要稍稍提示,教学情形就会大变,同时还会联系到意会与悟性。三、兴趣就是老师,自学必不可少从本质上说,音乐是使人的整体心理结构处于自觉、自主与自由的发展状态。人是先有情绪后才想唱歌,一首乐曲,也往往因心境不同而感受相异。同样的,音乐能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因为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性的,这就是强调兴趣的原因。另外,作为艺术的音乐往往是直觉的意会式的、没有明确答案的,音乐可快可慢,能强能弱,这种模糊性,主观把握就在于自己琢磨。四、创造运用音乐,鼓励独特见解音乐作为时间过程的艺术,它的存在紧紧依赖于人的创造活动。在欣赏、表演、创作三个基本环节,都少不了人积极的参与,一切音乐活动,一切情感体验中,都少不了人的想象力。音乐的本质与价值,正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音乐并不让我们接受观念和知识,而必须用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否则毫无意义。教学必须注意想象力培养,鼓励独特见解,有意识地增加创造性内容,提倡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中运用能力,掌握技术。五、音号的理解,用比喻讲解在教学中,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六、开展音乐活动,加深概念理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讲解概念或靠老师单向的信息灌输是不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应该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活动中,亲自去感受音乐。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项音乐活动:(1)请一个学生打击乐器,从教室里面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里面,让教室里的同学听声音的变化。(2)请同学们模仿火车渐渐开来和渐渐远去的声音,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3)请一组同学先唱一句,其他同学一组一组跟入,一组一组停唱,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对渐强渐弱的感受远比教师单一的说教效果好,并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七、讲述典型事迹,唤起情感表现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现是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们学会一首歌曲很容易,但能够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是不易的。例如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情感,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时,站在领奖台上,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国歌那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从而领会运动员那热泪盈眶的心情,激起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唱好歌曲。综上所述,要使音乐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格局,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依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抓住关键,改变那种忽视音乐本质、教师主宰一切而学生麻木练习的局面,使痛苦的过程变成审美的享受,抓住音乐最珍贵的感受去想象和创制成品。使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的课堂,而能成为创造音乐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