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政治论文怎么写1500字的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4

8678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政治论文怎么写1500字的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ouxingchen

已采纳
对于这个论文来说的话,可以从许多方面就行讲解。

政治论文怎么写1500字的

314 评论(14)

手机用户

政治小论文:谈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文明社会的来临,在各个城市申报“文明城市”的今天,政府机关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文明城市的建立需要由城市的主人“市民”来积极努力,需要政府和市民群众共同协作,这才能顺应历史发展,谋求和谐的文明社会。 关键词: 文明城市 政府职能 市民自觉 共同谋求 和谐社会 时下最流行的一词便是“文明城市”,上至政府,下到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人不为之宣传的。因为“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整体道德文化形象的最好评价了。既然是代表整个城市的大事儿,那就得动员全体市民一起参与,怎样宣传自然而然地被看成头等大事了,好像“文明”是被宣传出来的。此话并非偏激,“文明”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只是政府行政职能的好坏吗?当然不是。政府行政的好坏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城市的文明起一定导向作用,而且也不容忽视。试问在一个无政府的地区,想要在思想、文化素质方面让大家得到良好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政府职能到底要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而身为城市主人的全体市民又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使“文明城市”这个头衔得以贯彻,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大城市里,政府来约束市民文明的职能是必不可少的。就拿我们熟悉的宁波街头来说,红绿灯下的许多警察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没有警察,只有红绿灯,那么这个路口就如同没有红绿灯一样,必定会拥挤得一塌糊涂。这看起来是件很小的事,但这又恰恰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和市民道德的脆弱性。当然也不能排除确实也有大部分的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如果有几个人不理睬红绿灯硬闯,这条路就要堵塞,即便是有些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也就不能遵守,也没有必要遵守了。由此说明,市民的自我意识约束弱,道德水平不高,这客观上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大和税收的增加,导致了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这也是导致现如今国家政府对市民道德文明的重视和评选文明城市的原因。 欧美的红绿灯无须警察压阵,更无须评选文明城市,这也显出了人家的公德水平。德国的地铁不用验票,因为人人自觉买票,这更显出了人家的高超。可是我们中国人在国外干什么?在日本投币打电话,竟然在中国人中流传着一种诀窍,用线拴住硬币,用完了再将它吊出来。这就是鲜明的对比。于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道德文明遭到了质疑。何以欧美国家的公德水平比我们高。交通规则并不是什么复杂问题,并不需要高超的理性和信仰支撑。但恰恰在这一点我们不如人家。 为什么骑车的人缺乏自觉精神,非要警察监督。他们所欠缺的似乎只是公德心。而公德心是对一种自我与公共事务关系的判断和肯定。这又引出了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可是中国的老百姓,市民在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它们到底是什么?如果每个市民果真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就像理论上应该的那样,既然交了税,就得知道如何看待作为纳税人委托政府办的这些事情。也许应该学会像一个主人那样,自觉小心地关照家里的秩序,并且提醒政府好好干好公共事务,不许偷懒。毕竟是市民给他们开工资的。如果我们真能明白这是我们市民自己的事,不把公共道德管理当成只是政府的事,那么也就没有评选文明城市的必要了。 可是现在的事实是大多数市民很少有人当真认为自己是主人,他们认为“猫和老鼠”才是真实的公家与自己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公共事务一直是皇上与官吏们垄断的事情,老百姓则一直在躲避他们的惩罚、勒索和敲诈。在这方面,老百姓就是缺乏责任心,因为这确实不是他们所能负责的领域,在他们脑中更没有所谓的公共道德概念。按照这种传统习惯,也按照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公共道德搞得好,这是领导有方。我们得感谢政府把交通整顿得那么好,让我们生活得那么方便。诸如轿车不许在路边随便停靠,违反交通规则者处以罚款,而且政府也花大力气宣传遵守交通的重要性等等,据说这都是为了方便管理。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市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完全要靠政府的管理,这岂不是主人在家里的行为完全要受仆人控制?身为主人的市民又如何能心平气和?又哪来真正的文明与和谐? 换个角度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政府行政的法制和司法系统在维护社会的杠杆秩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按照法规,如果谁超速驾驶或酒后开车,他就要冒被吊销驾照的风险,因此许多人都不敢轻易尝试。在这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核心角色是政府法规,而不是道德原则,离开了法规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市民自觉的道德原则就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样的关系中,市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这种身为根基的定位上,他们会认为自己不是主人。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反而要由此受到惩罚。主人穿着沾满了泥的雨靴进了家门,自己应该意识到先脱了鞋再进去,毕竟这是自己的家,难道要仆人强制性地逼你脱掉吗?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就公共关系与市民道德水平讲过很透彻的道理,从中体现了在某种程度上理想社会的逻辑,即我们所谓的和谐社会逻辑。按照这种概念,身为合法公民的市民要全面地认识到既要享受权利,又得承担义务。由此意义上来说,全国范围内的民主制度的真正普及,也是提高市民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公德不好,先进性就保不住,自己的行为早晚会出乱,道德文明也将失去。 其实“和谐社会”说白了也就是西方所谓的“市民社会”。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样的社会都还没有建立。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私德领域的缩小和公德领域的扩大,我们的社会正在不断进步,我们不能摆脱造化的抱应,但我们还能创造文明。我们市民和政府都有义务促进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行动起来,为了文明,为了命运!
231 评论(11)

navy890120

“零花钱”不容轻视(政治小论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87 评论(14)

亦客Mac

当今社会保障房混乱的现象。其一,“移花接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紧绷,用保障房项目套取专项资金。今年要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400万套是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对棚户区改造任务集中的省份专门设立了“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但是在贷款审批和发放过程中,却被某些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钻了空子。  上海某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杨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银行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只能“各显神通”找钱。据杨希介绍,山西、陕西、河北等都有专项的棚户区改造贷款,今年有许多上海中小开发商就奔赴这些地方,从某些当地银行走关系、巧立名目拿到贷款资金后再想办法挪到外省其他的房地产项目中。“不过,大部分都是中小开发商去打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的主意,而且资金量也不大,也就几千万元。”杨希表示:“保障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现在只要你的项目和保障房沾边,审批都特快,银行贷款也能很快到位。其实我们拿了钱去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其二,“先私后公”: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保障房项目,挪用保障房建设资金。  北京某建筑材料供应商尹海前段时间就刚刚终止了给大兴某在建保障房项目供应建筑材料的合同。尹海表示,他所供应的建筑材料,既提供给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商业地产项目,又提供给其配建的保障房项目。“而每每到了回款时间,对方肯定是先把商业地产的项目款结了,保障房那部分的资金则是一拖再拖,时间长了我们实在是受不了。目前,我们只给这个开发商的商业地产项目供应材料了。”尹海介绍,该保障房项目规划有9栋,从去年到现在才建成了4栋,工期一再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保障房项目建设、采购原材料等资金一再被挪用。  其三,“瘦身钢筋”: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保利润,侵占保障房项目建设资金,压低建设成本。  近期有媒体报道了南宁、石家庄等多地的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砌筑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等问题。有地方保障房项目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类似“瘦身钢筋”的问题确实存在。“由于投入资金不足,保障房建设标准总的来说不高。基本的质量标准能保证就不错了,房屋结构设计、外观造型设计、长期安全问题等很难像商业住宅项目一样高标准执行。”另外,由于今年以来人工成本接连上涨,房地产开发商在保障房项目建设中,往往出于成本考虑压缩人工成本,导致项目建设进度迟迟不能推进。
9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