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epsc
用唯物唯心很难去界定宗教现象。所以说道教唯心是一个误会居多,我们一般讲唯气而已,也就是不同于佛教对于世界本体性空的解释,我们有气这个“物”作为解释的基石。这种观点从三代先秦一直延续至今,才是道教的本底。都说修道要修心,这只是人操作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本体论上的认识。就好比你造汽车和开汽车强调的东西不同。讲修心,是因为对于人来说,心为君主之官能,为气之君,调心能静气,真气自来,但反之,君无民则无所君也。民为君根,后世不明其理,一味言心,而失民本,早非道德本意。调心养性不过相当于开车不要没事就“路怒”和平稳驾驶类似。但汽车本身制造与怎么驾驶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华夏自古是研究汽车制造后延伸到怎么开汽车的。这是合理的,驾驶系统在造车系统内。而不是以怎么驾驶去解释汽车的构造。所以说,我们和唯物最接近,都是承认外界有一个客观主体。只不过这个主体千变万化,又同时可以解释精神现象和所谓难以理解的各种“超自然”神佛鬼怪等等。那么在道教视野下,没有唯心是造,没有万法唯心,没有超自然。如果有这样讲的经典,往往在强调人这个层面可以感受接触到的范围。在人的范畴内,心性的修养确实占很大一部分,因为人心日重而已,才不得不强调吧。但这都是在人的小圈子里打转转。先秦道家诸子都是从人的小圈子里出来的,回到了自然之中的状态,我们称做由人而天。在这个自然语境下,研究的是造汽车,自然是咋回事,啥规律,我们怎么做,压根没有唯心的说法,所以往往被现代人(中国特色的)归结为朴素唯物主义。华夏自古的修行要靠自然,我们以自然各种气为根本。那么自然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不离的环境,我们更加注重和自然的关系。对人,更多当做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重视其自然属性。而佛教更注重以人的心愿心识心气修行。对于外界世界只认为是心造,因缘假合而已,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不承认有任何客观存在的实体,但又要给出一个本体论解释造作出来的理论,所以实际操作层面多以心识为本为主程度修行手段。所以从本质上,从方向上看,他们的重心就在人心上,人群中,在于人的信仰多寡。无休止的传教背后指明的是一种真实需求,就是靠人多寡,信仰诚否来修行。那么传教力度决定他们真实内涵的高下,这恰恰和现在的商业社会结合的很好。很多理念行为一拍即合。所以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商业结合到了严丝合缝的地步,据说现在有钱人经常能接到承包寺庙的招标书。还有放高利贷的。不知释迦王子在天看到这些事情,会不会一句方便即究竟了事呢?如果是,只怕也是个假货啦。^_^剥开不同表达,佛教不过是另一套语言体系下的神道。是靠着人的信仰,收集自然中人这部分气来构建自己修行的一种体系。那么他们修心自然也会有一部分自然之气在身上。只不过沾染了他们认知而非纯净之非天然而已,因为不管他们如何自言涅槃六道之外,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他们的行为同样产生了气。所以在我们眼中不过另外修习的异种之气而已。所以才会在历史上尝试着被纳入道教体系。本质上讲,就是外道神明自称佛和菩萨而已。^_^就和音译的搞得一样。反过来以这个视角来看,道教修行则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保持了以自然为根基的修行思路。那么亲近自然。第二部分,是以人和自然交互为主导的祭祀体系的变形。也就是以人的力量补充自然神灵能动之力。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土地山川四渎风雨雷电之神。这和自古的蜡祭一脉相承。所以道教传播信仰,往往在传播人要爱护敬畏自然。而不是对于人为发明的什么理论,觉悟圆满的自大进行崇拜。但最后这部分受到佛教的冲击,也逐渐变成以人头为修行根基的体系,而忘了自然神灵本身的自有修行。简单来讲,第一部分,叫做仙道修行,第二部分,叫做神道修行。现在仙道太难,自然条件要求太高,几近没落。神道也有大量被外道干扰变形的形式,逐渐变质。所以道教的没落来源于自己不知道在干什么。再有的一类情况,就是以传播道教为名义做一些事业以此谋生,和修道登山无关。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粉饰以文化而已。距离产生美。太熟悉的东西自然不重视。不出问题不得重视。要不是雾霾越来越严重,饮水卫生出了问题?有谁会在意我们平时的分秒不离的空气和水呢?平凡简易无处不在,不可或缺,所谓道须臾不可离也。其实不被人重视,民不知有之,原本就是华夏先王们的境界。不知有帝,上古治世也。我们每一秒钟都沁在这个自然环境,呼吸代谢,这些都是自古华夏生灵崇拜自然神灵的真实原因。是一种守根护本的体现。人心喜新厌旧是不守其本之后的必然。是人心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自以为聪明,欲望越来越繁盛之后的必然。今人总说向外求,其实不是向外向内,而是向上向下。守根是向下使劲,往上长,那么重民而君自清。无为不以强作之心扰其气也。但后来人心日厚,心识造作纷起,各种以调制心的方式来控制气的思路成为主流。而佛教恰恰是这个时期转型成功的。针对厚重纷繁的人类社会性专门做了各种药丸。所以实事求是的讲,佛教适合社会性的人。各种传销形式的大坑无非是因为人心欲望太贪婪才会掉进去。操作人心的恐惧和贪婪是宗教的惯用手法,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法宝。但我们一般不肯用,不得不用也是很克制的。这种东西在华夏神道设教中是针对最差情况,最次的人群,最糟糕的时代才会出现的,所以佛教和宗教大兴之时,只能说明上面三点出现 
不同在于传统文化来至于当时社会情况,当时都是帝王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帝王制的影子在里面,而佛教理论就从一个众生平等就已经和传统文化有了天壤之别。讲的简单点就是佛归本元,每一个人都是佛,但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主旨,比如某人是天赐的,自己只是平民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萨应以五明为修学的主要内容以来,佛教已由避世潜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学转而向世间的学术、文艺、理论科学、生产工艺的领域迈进。我们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已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化为具体的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大体说来佛教与汉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佛教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一)学术化 佛教传入中国时面临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从一开始这个社会的知识阶层就把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学说来接受,钻研讲习,不遗余力。由于书写工具的便利,每一新译经论不久即可传遍全国,讲、录、注、述,蔚然成风。因此,在教理、教义的研究方面很快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赢得当时国外佛教学者的赞美和崇敬。(二)艺术化 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大乘佛教传入后,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引起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三)社会化 中国大乘佛教继承和发展了龙树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和弥勒的成佛必须修学五明的思想,在僧俗信徒中产生许多著名的学者,如一行、道宣、王维、孙思邈等人就是天文学家、医师、史学家、文学家。以上是我帮你搜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了,这个网址告诉你:%D2%BB%D0%A6%D2%BB%B3%BE%D4%B5o/blog/item/html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楼主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