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7

zhanghao022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aine娜娜

已采纳
伊斯兰因素。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穆斯林在全世界的总人口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孤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穆斯林世界充满贫穷、落后、战争和政治腐败,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与流行,更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石油因素。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中东的石油是满足中国需求的唯一来源。同时,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种“中国威胁论”流行起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经济合作因素。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中东天生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当中东的经济合作还只是一种可能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分歧即已显现。美国主导了中东和平,美国当然要主导中东的经济合作,而欧洲则认为,它不能只投资无收益,它必须在中东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应有的机会,它必须在中东和平红利的分割中获得应有的份额。因此,当毫无结果的中东与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在卡萨布兰卡散伙之后不久,欧洲就提出了环地中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欧、美在中东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降低,相反,由于政治力量的改组和变迁以及潜在经济机会的显现,中东似乎比原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因此,中国须制定战略,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反应。  (二)确定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世纪之交,中国的中东外交战略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预防和消除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促进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中国能够在海湾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满足中国在世纪之交日趋增加的能源需求。增加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努力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扩大中国的参与,逐步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确保中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四、结束语冷战的结束以及海湾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地图,也改变了中东国家的议事日程,尤其是阿以之间从对抗走向和谈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然而,中东地区仍存在许多难以消除的矛盾与冲突,诸如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普遍流行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各国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使中东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东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东在能源、市场以及其它经济领域对中国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努力促进中东的稳定应该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态度。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一项长远的中东外交战略。

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题目

217 评论(14)

nano2

中东问题—地理频道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 评论(14)

踏雪kiss

中东问题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性。我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他们在书中多处使用“交往”一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 “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自己创造出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交往、世界性联系在一起,而“交往”成为核心纽带。可见, “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我开始关注“交往”问题。我从历史哲学意义上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交往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在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中,就表现了交往的双重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所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依托,是文明交往的开始。但是,当我把交往问题从哲学思考转入历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了战争问题,即怎样用“交往”解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的提法,促使我考虑“战争”与“交往”的关系,于是再一次系统研读了*****《战争论》这部经典名著。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交往”的论述,佐证了马、恩的观点,也进一步廓清了我对交往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从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层面上,对交往问题有了初步宏观的认识: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离开交往去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文明交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29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