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荷初绽
中国入世后,电视台搞了一次对话节目。外经贸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先生与各路精英的对话。对话中涉及话题很多,其中有三个话题录写如下:?1、包容与人才?2、什么样的人才最被认可??3、把人才当成千里马,还是当成高能电子?你对以上三个问题怎么看?请以“人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精彩构思]?(一)骂与捧从扼杀人才的两种手段谈起,写一篇议论文,说明对待人才应有的态度。?扼杀人才有两种手段:骂杀与捧杀。骂杀即是对人才极尽打击之能事,捧杀则是不负责任地一味表扬。骂杀在当今很少但不是没有,捧杀在当今最为流行。如某少年绘画得奖,则“天才”、“第一”、“无双”等赞语一起涌来,一直到少年得意非凡,不思进取为止。对待人才,应肯定其长处,发现其不足,给予其施展长处的环境,这才是真正的爱惜人才。?(二)留学生的遭遇从应试教育造成人高分低能的现象入手,编一则故事。?王刚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出国,几乎一直是第一名,师生人人都夸他是人才。在美国某大学安顿好之后,他去某中国餐馆打工。有一天,老板让他把煤气上几近烧沸的食用油先端下来,他伸出双手就去端,等他端起来意识到错误后已经晚了,于是忍痛把油锅慢慢放下。老板忙送他去医院,结果是王刚的手都烫烂了,双手成了残废,只好休学回国。?(三)专业人才虚构小说,通过中国某it业公司老板王雄的遭遇说明某些人利用单位求贤若渴的心理伪装人才、招摇撞骗的社会现象。?王雄的公司正在研究开发新的软件,急需专业人才。这天有位年轻人来应聘,拿出一大摞证书,说他从美国硅谷刚回来,并提出要高薪、住宅及汽车等条件。王雄满口答应,让他先签约上班,房车问题一周内保证解决。第二天我让秘书把材料送给他,让他先熟悉一下,尽可能早日动手工作。谁知第三天问他意见时他说国内的资料不够规范,看不懂,需要从若干方面与国际接轨。王雄觉得他的专业知识有漏洞,开始怀疑起来。第四天他没来上班说住旅馆感冒了,并要求马上解决房车问题。王雄上网查他毕业学校的毕业生名单,发现没有他的名字,心里便明白了,于是将那年轻人解聘。 
现在是21世纪末,在现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开拓创新,复合型人才,在各个方面人才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成为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题记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发达的原因是因为受于英国的管治凭借日渐积累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优势,全球顶尖人才也源源不断地从欧洲、亚洲、非洲流入到美国,寻找着他们的“美国梦”。英国BBC援引OECD报告甚至声称,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美国也做了最巨大的努力来吸引这些人才[1]。仅仅在2003年,整个欧盟都大约有40万高级人才在美国工作,并且75%高级研究人才愿继续留在美国 有些国家蒙受损失,自然会有另外一些国家因此受益。美国能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持续领跑世界半个世纪,在全球人才战争中成为最大赢家就是关键。 其实每个人都是才。但是才分为两种。人才 庸才 。不学无术无德无能,好吃懒做怕苦怕累之人为庸才,而不管在那个方面都会有一技之长的为人才。 在我们中国虽然大学生很多,但是真正的人才却并不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自然是越多越好,人才,顾名思义。得“有才”。 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对我们而言,我们应该发掘自身的天赋并有效的发挥我们的特长,优秀人才必须所兼备的。德,才,智,体,美。劳。在我们中国与之随着我们国家在近几年崛起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增多,人才市场远远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来补充这个漏洞。 生在21世纪九龄后的我们。应该要认真努力学习,看清社会性质,抓好社会基础。努力开拓创新,成为当今社会新一代炙手可热的人才
关于人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世纪交替之初,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中,更是将这一观点提炼成一句脍炙人口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在进入新世纪已经八年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在新时代下,人才标准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2008年7月8日, 一场主题为“新时代·新人才培养”的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信产部、中国成教协会、微软(中国)、联想集团、华育国际、前程无忧等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就新时代下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讨论在会上,华育国际总裁张大力提出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才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模式 大学生不如民工:新时代下人才需求变化 峡山镇的织带厂奇缺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老板开出的价码常在3000元/月-10000/月之间,但是仍然一人难求与此同时,广东的招聘会被省内外应届毕业生挤爆为了给用人单位递一份简历,不少学生排着长队,衣衫尽湿许多本科生已把身价降到了1000元一个月而据专家介绍,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高级技工一般需三五年,中小学文化都可做到技工奇缺和身价的走高,已成为社会的共同现象 再看一组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对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对于寒窗十几年,辛辛苦苦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的莘莘学子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新的时代,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需要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企业的招聘会现场,我们经常看到本科生、硕士、博士出现扎堆的现象,有时出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一个职位高学历人才受欢迎,但高学历人才竞争激烈,缺少实际技能,在就业时也会经常碰壁 其次,企业也需要技能性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强调“通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了对学生的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对企业的认知程度高,人才培养跟着市场在走,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但很多技能性人才往往受到学历低的制约,在找工作时也容易碰壁,受制于“学历门” 单纯的高学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是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是真正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学历:培养新时代人才 技能实战和高等学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力求在“技能”和“学历”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培训助推就业,满足企业找到所需人才、学子找到好工作的双向需求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技能培训,尤其是在IT相关的专业,根据调查,有将近50%的学生在毕业后会再次进入培训机构学习技能 严格的说,中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对应,初等的人才,熟练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间层次还是相对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受经济结构所限,中国不可能跨越人才供求的金字塔阶段但九十年代后期到2005 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不少职业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萎缩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后果 在这点上华育国际IT教育创始人、著名教育专家张大力深有感触,2006年华育国际发起的“ 工程”就是在对企业对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的产物,华育国际 工程采用“订单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社会、个人所需开展订制式的培养,并坚持实训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员的动手和项目实战经验,保证学员在就业和掌握技能方面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保障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已培养了上万名合格的优秀学员,并顺利推荐到全国各地就业 同时,张大力还表示,华育国际并不是单纯培养学员技能,通过结合学历教育,推出+1行动,使学员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的基础上,同时拿到大专、本科学历证书而且针对高中生群体,华育国际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出了旨在支持高中生成才的援助计划,通过“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像德国就是职业教育帝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到19岁接受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30%,“德国制造”之所以厉害,就得益于职业教育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人才是决定中国在新世纪获得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不断革新,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应需而变,实现人才与需求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