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柠檬草
政治上: 圣德太子提倡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与苏我氏的权利斗争胜利后,主导了以唐朝的制度为基础施行了"大化改新"其中的"八省百官制"受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国郡里制受到唐朝的郡县制极大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近江令》据日本学者推测是根据唐朝《贞观令》编纂而成,而律据推测是使用《唐律》其他诸如户籍制度等例子便不再赘述可见唐朝的政治体制影响日本封建社会之深远 但中日两国毕竟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故而日本并没有和唐朝一样走上皇权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的路线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明显的交点,两种不同的封建制度互有利弊,也是日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两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冲突有以下几次: 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中日甲午战争,从小就讲述无数次了,不再赘述 经济上 从唐代开始日本以贡船的形式开始与中国贸易,日本主要输出品是日本刀,银,硫磺,水银,扇,纸,绢和砚中国输出的多为工艺品,香料,书籍,绘画和最重要的铜钱铜钱的大量流入日本在中国的明代造成了很严重的铜钱数量短缺的问题,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限制对日贸易量以控制铜钱流出 近期:中新网5月1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当日14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并下半旗致哀。日本驻华大使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文章摘录如下: 在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与此同时,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2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这对于还沉浸在有关汶川震灾以及南京大屠杀影片悲情之中的中国人无疑是个安慰,对于日本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世界地震的20%发生在日本周边。迄今,日本经历了多次大地震,饱尝克服其苦难之艰辛。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尽管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但是北洋政府也决定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北京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进行义演,募捐一万大洋用于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中国救援队和救灾物品在国际上最早抵达日本,表现了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中日两国前后85年时间面临自然灾难考验的时候,都对对方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胸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众多日本国民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到严重灾害。宫本雄二大使称,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感同身受,希望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掀起了为抗震救灾伸出援手的热潮。 日本各界表示“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国救灾”,提供了灾区迫切需要的发电机、污水净化槽及医疗用品等应急物资。当获悉灾区急需大量帐篷后,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都将备用帐篷贡献了出来。由于还有很多被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伤者,因此日方决定提供能够避免截肢的血液透析机,于是日本的生产厂家和运输企业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将透析机运抵灾区。此外,日本的男女老少,纷纷参加街头募捐活动等,通过日本红十字等团体筹集了大批援助资金和物资。有个日本青年账户上没有分文,就把当天工钱捐献出来。日本救援队是赶赴灾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他们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搜救,对死难者遗体精心处理,集体敬礼默哀。 日本尤其希望能够将自身一直以来积累的抗震知识与中方共享,为中国的灾后重建发挥作用。在四川灾区重建过程中,日本以技术经验、核心技术等软件领域为核心,拟定了5大领域(建设、健康、福利、社会与文化、产业与雇用、防灾)50个项目的中日合作内容清单,目前这些项目基本得到落实。 另外,在专家之间,还开展了关于抗震建筑、林业恢复、灾区儿童心理保健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会,目的是实现经验和知识共享。同时,日本企业、地方政府、普通国民也都运用各自的智慧,与中国朋友们一道展开了广泛的灾后合作。 宫本大使还表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一年间,中日交流为两国国民层面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日友好得到进一步扩大。“日本国民将和中国的朋友们一心一意,携手并进,一直到灾区复兴的那一天!” 中日两国正在共同努力,旨在构筑“新时代下的崭新中日关系”,并充实其内涵,推动两国关系达到新的高度,即实现“战略互惠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迫切需要日本不做损害两国关系健康良性发展的的坏事。如果说去年日本救援队来华救灾还有些中国人表示疑虑的话,那么随着不久前麻生太郎访华,到而今日本大使馆下半旗为汶川死难者默哀,则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形象和道德感,增强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王锦思) 王召伟: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致哀,是在作秀吗? 2009-05-15 14:53 凤凰网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日本此举经媒体报道之后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网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大部分人对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和支持,认为此举是对中国的尊重,也体现了日本的诚意,是一种真诚、友好的行为,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有不少人指责日本驻华使馆此举是在“作秀”,不过是在博取中国人们的感情,我们应警惕等等。 长期以来,在中国国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因素,使得很多国人在内心存在一股强烈的“反日情绪”,凡是涉及到有日本有关的事情,不管好坏一律否定之。在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时候,这种抵触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到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便犹如一个一引即爆的“火药桶”。当然,对于这种“反日情绪”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不能片面的否定或一味的支持。当然,在日本国内也存在众多的极右翼势力和不容忽视的反华情绪。 其实,对于中日两国这种长期的不信任情况,两国政府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两国政府、领导人、民众以及彼此的外交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成效不太明显,但还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为什么?很明显,虽然中日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但两国不可能无期限的隔绝对峙下去,中日像德法那样实现历史性的大和解最终实现和平才是最好的选择。 曾记得,在04年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倒退的时候,中国派遣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出任驻日大使。王毅大使在上任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中国驻日大使馆附近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参加中方举行的友好晚会。这件事在当时“反华”情绪日渐高涨的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众多的媒体报刊都给与了报道,受到邀请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绝大部分都毫无顾虑的出席了这次活动。这件事在当时日本国内一时传为美谈。 当然,这件事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进行“别有用心”的解读,也可以解释成“阴谋”、“作秀”、、、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了任何积极地影响。 在笔者看来,有时候,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别人,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而这正是很多国人所缺乏的!(阅读全文)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就和美国在朝鲜打了一仗,加上美国对台湾的保护,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末期,中国都面对着一个现实的敌人――美国。民众在这种环境下,对美国的仇恨是排在第一位的,当时许多在中日战争期间的受害者还活着,但是民众对日本人的仇恨情绪只能排第二或者第三位。因为从六十年代的中期起,由于文革的开始,出于对反修正主义的需要,树立了排在美国以后的第二个对手苏联的仇恨。 69年中国与苏联在珍宝岛打了一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国民对苏联的仇恨迅速超过美国成为排在第一的敌人。这种状况随着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使中美关系得到解冻,中国对苏联的敌对状况达到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6年中国领导人更换以后才发生一点转变。 我生长在这个时期,每天听到的声音是“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没有听见打倒日本。 79年,中国突然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敌人越南。五、六、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对越南对美战争做出巨大的支持和牺牲,美越战争结束才四年,中国与越南就因为xxx的原因迅速交恶,越南人肆无忌惮的驱赶华侨,在边境地区发动骚扰。那一年,中国国民对越南人的仇恨达到排在第一的位置,并持续了好几年。 五、六、七、八直到九十年代,中国对日本的关系一直处于平和甚至友好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作出的两项决策促使了这种友好关系的维持。 第一项决策是72年发生的。71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后,中国开始打开对西方的大门,当时中国已经与世界隔离二十多年,中国急于改变自己的对外政策,想尽快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建立外交关系。但是美国却并不急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美国国家战略利益所决定的。美国不与中国建交,使与美国关系良好的国家也不敢和中国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日本这时却不顾美国的反对和压力,在田中首相的努力下,日本断绝与台湾的关系,72年9月中日在北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是在尼克松访华后中国第一个与西方主要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当年10月,中国与西德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竞相效仿,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引来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一段黄金时期,使美国想通过建交来要挟中国的如意算盘落空。至到79年1月1日,美国在无可奈何下,才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日本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支持,对老一辈中国领导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使当年的中日关系一直处于平和友好的状态。 第二项决策其实是第一项决策的延续。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时,中国正式向日本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日本分批分期以低息和无息贷款的方式向中国提供资金和建设项目贷款,并对部分项目实行无偿援助,这个过程从建立外交关系时就开始实施。1975年,还在读高中的我曾经到成都青白江参观“四川化工厂”建成投产仪式,亲自看见一座占地110亩地,年产20万吨的现代化化肥厂的投产,生产过程只需要不到100人。五十年代,苏联人在这里用占地1500多亩地,建立了一座年产5万吨的化肥厂,生产工人是1000多人。从文革期间就开始的对华援助,日本人在中国投资建设了不少这样现代化的工厂,对中国经济从苏联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变起了不少的作用。到目前,四川化工厂仍然是成都的利税大户。日本初期的对华的援建项目,不像现在的美国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许多项目是日本当时最新的技术成果,这对帮助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不少的帮助。日本的这些援助项目和资金,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百业待兴,中国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和技术,内资主要依靠香港地区和海外华侨的投资,外资主要依靠日本的资金。无论人的发达,企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第一桶金是最重要的,日本在中国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发展过程中,一共援助了几乎不计利息的原始资金二千二百多亿人民币。一个人如果在九十年代在股市上投入一万元,现在的价值至少是在十倍以上。因此,三十多年来日本持续投入的二千多亿元资金,它所产生的资金财富是难以计算的。有一些数据可以比较,比如:1978年中国的GDP才3624亿元,中国在几十年对整个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主要也是无息和低息贷款方式进行)也只有500多亿元人民币,却得到这些非洲国家很大程度的认可。还不能仅仅只算经济帐,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重要关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这场革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由于日本的这两项决策,使中日相对友好了几十年。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文革期间会见最多的外国友好人士是日本人。第二代领导人在75年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的第三天,就会见了日本前国务大臣保利茂一行,坚决贯彻由第一代领导人制定的中日友好的方针。第二代领导人说:“中日关系不从比较高的政治角度来考虑是不行的”。78年10月下旬,第二代领导人又一次复出不久就出访日本,参加交换中日和约批准仪式,这是二战后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的中国领导人,这次出访带回来更多的对华援助资金和项目。到了八十年代初,中日相互派出了几次大型青年代表团进行互访。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使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达到一个小高潮。 与此同时,中国还认真的向日本学习管理经验。中国目前的建筑承包体系就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鲁布革水电站”工程项目中,向日本大成公司开始学习逐渐演变而来的。中国目前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是从初期日本质量QC管理开始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日关系便开始走下坡路了,特别是在小泉担任日本首相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关系进入冰冻期。中日关系在100年来隐藏的伤疤太深,随时可以使这个伤疤发生溃烂。日本人在中国干下那么多伤天害理的滔天罪行,岂能那么轻易就忘记,这是作为有罪的日本人应该用数代人的努力来补赏的。田中等日本人做了这个补赏,但这远远不够。小泉等日本人不做这样的补赏,反而在这个伤疤上撒盐,当然要重新沟起中国人的仇恨。 历史问题只是中日关系阴影的一个方面,中日现在还有利益上争斗很激烈的东海油田问题,钓鱼岛问题,更主要是民族情绪中最重要的地位问题。中国几十年的迅速发展,这个发展日本确实给予了重要的帮助,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在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崛起过去110年后,中国在1978年才开始了走上重新崛起的改革开放道路,仅仅过去了30年,中国与日本在整体国力上已经并驾齐驱。在亚洲谁是老大?作为已经当了100年亚洲老大的日本看见自己的地位已经发生严重的动摇,这是日本国民不可能接受的事实。因此日本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不亲近是现实利益引起的;相反在中国国内也是如此,历史问题只是一个表达情绪的借口。 2004年12月,因为日本给李登辉发放签证,中日关系再一次受到重挫,日本内阁府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民众比例再创新低,降至38%,这以后这个数值一再下降。不久前日本再次对外交舆论进行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较2004年创历史最低值的调查结果高出2个百分点,达7%。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3%,较前上升9%。日本时事通讯社评论认为,这是时隔4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度首次出现上升势头,这还得益于去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访问使这个亲近感数值得到回升。中日关系的状况,我从来不认可日本极端右翼分子的举动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形像,也不认可中国“愤青”的极端反日行为能够代表中国的形像,但基本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是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中日关系现在冷得很,两个国家相互仇恨不容置疑。 在中国,如果要同样做这样一个调查,对日本有亲近感的数值日生星认为绝对超不过30%,现在的中国国民最仇恨的国家就是日本,这个认识是理性的吗? 我很赞赏wy付总理在日本期间的表现。05年wy到日本参加世博会中国馆的开幕仪式和出席日本经济新闻社举办的“亚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原计划还要同日本首相小泉举行会见。当wy得知小泉首相竟然就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要连续参拜的讲话时,wy毅然决定提前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回到中国。对日本的右翼分子,中国绝不应该作出妥协。中日关系近年来出现低潮,责任主要在那一边大家应该清楚了。 100年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还不仅仅是双方的战争以及目前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之争。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战,它实际是敲响了清王朝政府的丧钟。面对这个中国几千年小兄弟的崛起,大清王朝的人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在这以后才有了戊戌变法和孙中山的革命党,甲午战争15年后,清王朝就没有了。1938年开始的中日战争,为中国革命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11年后,蒋介石政府没有了。因此,100年来中日战争以及双方关系的演变,它还造成中国政治制度的改变,它不仅仅是杀人放火、强奸妇女这些罪恶留下的痕迹;这带来中国人一种复杂的感情。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如何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向未来走去,却显示出越走越窄的趋势,七、八十年代那种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是两国人们都需要这种冷淡的关系吗?这是两国人们都愿意的一种结果吗?日生星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在几十年来最仇恨国家的演变中,到底哪个国家最值得我们一直仇恨?这种仇恨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