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3

lory100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家庭养花技术论文20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邱吉超

已采纳
每逢中秋佳节,我们一家人就会去赏月,今年也不例外。( 书村网 )  我们来到了母亲河一一欧江,等待着圆月的出现。等呀!盼呀!月亮终于出现了!她慢慢地,慢慢地,升高,渐渐地露出了她那迷人的笑脸。人们都被她吸引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却害羞地用那洁白的面纱遮住了脸。  今天的月亮与往常不同,刚一出现就显得格外明亮,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给人们增添了快乐!月亮又大又圆,像一个大月饼,让人馋得就想马上去咬她一口!皎洁的月光照在江面上,给波光粼粼的江面,添上了光彩。月光挂在夜空中,照亮了深蓝色的夜空。月光照在小朋友的脸上,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  啊!8月15的月亮真美呀!

家庭养花技术论文2000字

86 评论(8)

carryzhang

养兰口诀:爱朝阳,避夕阳,喜南暖,畏北寒。养兰四戒: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在我国北方不太好养。
145 评论(14)

kim0426

首先需要兰花,之后需要盆,最后需要土,然后就成了
134 评论(11)

xkjcqu

由于受到平抛运动的影响,对类平抛的描述往往说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也是不准确的,应改为在初速度方向的匀速运动,在初速度垂直的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对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中“守恒”应理解为在某一物理过程中任意一时刻都为常数,而不能说成是在某一物理过程的始末保持不变,守恒定律也不能说成是守恒定理。物体置于斜面上,一般情况下,应把重力的两个分力表述为一个分立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另一个分立的方向垂直于斜面,而不能说成是一个分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另一个分力挤压斜面;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应说成是线性增加或线性减少,非线性增加或非线性减少,不能说成是“正相关”或“负相关”。对简谐振动,不能把平衡位置理解为合外力为零的位置,也不能把位移最大位置理解为合外力最大的位置;摩擦力产生条件之一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但这种相对运动不一定是对地运动,摩擦力也未必总是做负功,其阻碍的是相对运动未必是运动。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物理学来源于试验和生活,以基础概念为基石,以定理和定律为框架。学习物理学需要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物理过程的划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物理教学绝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而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清深奥的道理,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鲁迅讲课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女,而是娶腰膀圆状﹑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来说明美的阶级性。该比喻生动形象,使人们对美的阶级性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力做功和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关系,我做了这样一个类比:用汽车把货物从甲地拉到乙地,汽车运输货物的过程就是力做功的过程,力做功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条件,汽车托运是货物转移的条件;若只把货物从甲地拉到乙地,就相当于能量的转移,若在乙地对货物再加工和再处理就相当于能量的转化,功的数量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量度,汽车的装载量就是货物转移的量度。对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我做了这样的类比;机械能守恒类似于一家四口人打麻将,虽互有胜负,但家庭钱的总量保持不变,一家四口人打麻将就好比是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家庭钱的总量保持不变,就相当于机械能守恒;若打麻将四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则每个家庭钱的总量可能变化,但四个家庭钱的总量一定保持不变,每个家庭钱的总量发生变化就是机械能不再守恒,而四个家庭钱的总量保持不变就是能量守恒。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是高中物理较难区分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类比:机械振动图像描述单个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就好比是一个人走进舞场以后,摄影师拍摄了该人每一时刻的动作表情,机械波图像反映的是任意时刻许多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运动情况,就类似于摄影师拍摄了任意时刻整个舞场所有跳舞者的动作表情;没有单个质点的振动就没有波动,没有个体的动作表情,就没有舞场整体的运动情形。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趣味性“幽默”是一种润滑剂,有利于情商的调动。正如柴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物理课的教学不应是板着脸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由公式导公式,使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学生谈“物”色变。幽默和趣味的教学语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加速剂和催化剂。物理学史上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为许多人所熟知,在讲述该故事时为了突出“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我特意说了下面一段话:不要过于迷恋它,这只是一个传说,生活中两个人打架,一个人用砖头把另一个人头都砸漏了也没有发现万有引力现象……电学中的源电荷和检验电荷的条件和关系,我做了如下处理:《天龙八部》中“南海鳄神”与普通士兵分别相当于源电荷和检验电荷,“南海鳄神”的武功要通过与普通士兵交手体现出来,正如源电荷的性质要通过检验电荷才能体现出来;没有检验电荷源电荷某些力学性质依然是给定的,没有普通士兵“南海鳄神”的武功该怎样还怎样。源电荷和检验电荷又是相对的,“南海鳄神”和“乔峰”相比,前者就变为检验电荷,后者就是源电荷。系统和隔离体,内力和外力两组概念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以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有趣地阐述了上述两组概念: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成为一个系统,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相当于内力,中日矛盾相当于外力;解放战争时期,两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每个政党相当于隔离体,两党间的矛盾和冲突转变为外力。总之,物理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高低起伏﹑快慢适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该是鲜明的﹑生动的,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做到四美:音美,普通话;意美,精确﹑简洁;形美,修辞多样;情美,情操美和道德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可以断言:课堂语言艺术最终会成为缤纷教坛中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341 评论(10)

形昱意龍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5米,最大冠幅1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6~3厘米,仍能结实。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西方除新西兰人开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绝佳之促成花木已用于切花生产性栽培外,其余国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优点,也不会欣赏梅花的神、姿、色、态、香之美。而在东方的日本,由于受到西化的影响,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20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