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9

jiangjianxin26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服饰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初级蜗牛

已采纳
西周服饰样式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於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中国服饰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269 评论(15)

月与你依旧

1 汉服的来源 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尊卑贵*,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2 汉服的概念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   3 汉服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 汉服为汉族民族服饰,曾一度为满清所灭。汉服目前依然处于艰难的恢复期,远未到达国人尽知的程度,作为汉服指导者的网站,不能淡化汉服的消亡史,这是尊重客观历史,揭示汉服现实地位,警示民族未来的需要。 汉服的确是汉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与琴棋书画等汉族其他的民族文化相比,汉服一度灭绝达三百余年,在民族文化界,汉服依然缺乏其应有的地位和荣耀。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把汉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来宣扬汉服,显然为时尚早。若非要以汉服的文化意义为主旨,不妨以“汉服兴趣”为名,而不该冠以所谓的“汉服运动”,或者“汉服复兴”来吸引眼球。 四,汉服重现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在汉服在中国消失了360年后的今天,笔者欣慰的看到全国各地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复兴中国文化满腔热情,穿著华夏传统服饰。汉服的复苏不仅仅是给给中国增加了美丽的服装,更是是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前兆。   对于很多不了解中国人来说,中国曾经领先世界文明的风采象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幻影,或干脆是一个虚幻出来的安慰剂。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客观的西方历史学家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最没有侵略性的民族,也是古代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爱好创造、最不具有侵略性的民族,我还不相信是真的。当我加入了解中国历史、知道中国古代文明辉煌成就的同胞行列,就和他们一样,中国有朝一日的文艺复兴的愿望,就成为内心中永远摆脱不了的情节。   今天在全世界都有中国各种优秀的人才、勤奋的劳工艰苦的工作,连那些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的富丽堂皇的宫殿,以色列街头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都浇灌着中国劳工的辛勤汗水。可是,我们却发现中国同胞也常常是受苦最多、得到报酬却是最小的人。世界先进国家如西方各国、日本的成就,也是需要几百年来无数劳动的积累,但是,他们每代人的努力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都能够传给下一代,使得下一代在一个高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发展。这有何尝不是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诀窍?而在近几百年来,中国同胞却总是经历各种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别的国家人民经过劳动,积累的财富和经验可以传到下一代,我们汉民族却在那些不断的战乱中,一次又一次的重零开始。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让我们的子孙能够摆脱我们的烦恼,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每一个心地善良的中国人盼望已久的。中国应该怎样实现文艺复兴是热爱中国人民的同胞反复思考的问题。   古话常说:"知音难寻",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上的群体,如果一起分享美带来的享受,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深。我们常常看到一起看戏的戏迷`一起练习书法的书法家`欣赏某一类音乐的歌迷,聚在一起时候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不仅仅是志趣相投,在生活上也会相互帮助。   其实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艺术,其人民在享受共同的美感中,学会相互尊敬,社会和睦,彼此感情不断的加深,民族的亲和力也不断地加强。   华夏民族曾经是一个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民族,华夏民族的先辈在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时,正是有这样强烈的民族亲和力在背后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其中,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又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华夏民族传统服饰可以说起源最早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民族服饰。根据史纪,早在至少四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服装风格就开始流传,华夏民族还发明了丝绸锦缎,让中国的服饰水平远远超过其他民族。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就是华夏民族服饰美被世界各国所钦佩的最好的见证。也是华夏先辈高度智慧和展示艺术美感最好的见证。   汉民族传统服饰是华夏先辈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是社会成员彼此融洽相处的媒介,也是华夏民族共同辛勤劳动`发明创造`享受天伦之乐的环境。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魅力,曾经让全世界所倾倒。   遗憾的是,华夏民族传统服饰在屠杀和暴力中被断送了。在屠刀下汉服的消失和文字狱。都是清代反动统治阶级为了他们的私利,压制华夏文化,便於愚民统治的结果。伴随着的,是中国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沦落到最贫穷的国家,从领先世界的大国沦落到半殖民地,中国从一个和睦`融洽的社会变成缺乏认同`缺乏彼此同情关怀的场所。而这不仅仅使我们民族再和外族入侵中吃了无数的大亏,也使我们的民族把聪明才智浪费在无数的内耗内斗中,让我们的国家久久不能赶上世界先进文明,也让中国人民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磨难。   尽管今天满清反动统治者早已被抛弃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他们的流毒远远每肃清。他们的文字狱让我国有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失传,汉民族传统服装,就是其中之一。这样做到恶果,使得我们后人不但不能够借鉴我们自己祖先文明成果,在更高的基础上再发展,而且让社会习惯于蔑视百姓的文化和尊严,丧失了社会的和睦,也丧失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族虚无主义者,以为我们的祖先光辉灿烂的文化一钱不值。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有人把西方性自由、身穿三点式的选美等糟粕当作先进文化来大加宣扬。这种缺乏自信、自爱、自强精神的现象,和当初反动统治者用血腥暴力取消汉服装,扼杀汉文化、丧失了华夏民族自尊心的罪行是分不开的。   满清统治者是靠暴力掠夺劳动人民财富起家的反动政权。他们用屠刀强迫中国人民废除华夏传统服装,改用满清服装,不是为了人民的享乐,而是为了奴役。他们没有任何审美的观念。尽管满清反动统治阶级已经灭亡,可是他们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包括对汉民族传统服装的破坏并没有恢复,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也并没有恢复。   今天多少人在实际上都不知道华夏祖先是曾经有着光辉灿烂文明,不知道华夏先辈的智慧和美的升华到底是什麽。更有人以当中国人为耻,台独分子就利用这点来宣传“中国猪”的愚蠢。丑陋的满清旗装使得多少中国人觉得自己的民族没有智慧发明美的东西。竟然有香港的女孩子传着日本和服招摇过市,以次为美,完全不知道和服是华夏文明传播到日本,被学习和保留的结果。这实在让每一个热爱自己同胞的炎黄子孙痛心疾首。   然而在中国,有一群汉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他们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着复兴中华文化强烈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当中一些朋友决定从复兴汉民族传统服装入手,把我国由于过去种种失传的种种文化精华再次发扬光大。让我国人民能够在美的享受中增加民族凝聚力。他们当中的有心人经过多年研究、相互合作探讨,终於挖掘出了我国古代传统服装的奥秘,今天更还有人勇开风气之先,把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呈现在中国的街头。   今天有多少华人热切盼望着中国的文艺复兴。什么叫文艺复兴?在欧洲有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压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文明成果,结果造成了文明发展的严重停滞。文艺复兴,就是从回复古希腊雕塑、绘画艺术开始,重新吸收了欧洲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成就。结果一直导致了工业大革命和技术爆炸。造成了西方列国由落后变强大。我国在清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屠刀下,汉民族文化被压抑,民族服装被禁止,发式被迫改变,和西方黑暗时期多么相似。而在中国华下传统服装被恢复,和其它各民族服装百花齐放,相互促进,不正是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开始吗?   汉民族传统的服装的复兴,意味着我们国家不再存在用暴力压制民族文化的现象,意味着人民重新欣赏自己民族先人的才华和智慧,并为之自豪,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和睦和向心力将要恢复到中国古代飞速发展的时代。   今天,有人故意把屠杀、掠夺、奴役汉族人民的满清反动统治者,和少数民族中勤奋劳动、安居乐业的无辜人民混为一谈。在我们提倡肃清满清统治者流毒、促进中华文艺复兴的的时候,他们就说这是诬蔑所有的少数民族,扣上大汉族主义、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帽子,企图扼杀这样的复兴。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根本不把中国人民的幸福放在自己考虑之中。他们没有把汉族当成同胞,对他们不是同情和关怀,而是充满了算计。   中国的文艺复兴不是针对任何少数民族的复仇,过去那些在中国土地上野蛮屠杀、掠夺的强盗早已不在人世,我们对他们的后代没有任何仇恨,更不会对任何少数民族无辜的人民有仇恨。但是我们必肃清满清流毒,提倡中国的文艺复兴。这是为了中华民族恢复古代社会的创造能力,象古代那样再次领先世界文明。是为了社会更加和睦,社会成员彼此认同,相互关怀。是为了我们的子孙能够继承先辈的智慧、经验和教训。归根到底,这不仅仅是为了汉民族人民的幸福,也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幸福。   今天,在全国各地勇敢地穿上华夏传统服装的年轻人,正是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先驱,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当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真实地深入在中国社会中,和各民族服装一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华夏民族先辈在服饰上高度智慧和高度艺术的结晶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古代的辉煌就不再是幻影。我们的心态就不会再自卑和自狂中恶性循环,而是能够以更健康的心态,吸收和发扬中国和世界各国丰富的文明成果。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像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一样,使彼此认同`彼此相互关心爱护的结果。我们相信,随着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恢复,华夏民族将恢复了彼此认同,恢复对辛勤劳动`不断发明创造的先辈和群体的尊敬,就会恢复融洽和睦,恢复彼此相互的关心爱护。当炎黄子孙一起享受千年来先辈享受的服饰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个彼此不信任的社会,一个相互关心帮助,意味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不再讲消耗在无谓内耗中。本人衷心希望,汉民族服装能够在炎黄子孙中传播开来,让华夏民族服装重放异彩,成为中国文艺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10 评论(9)

洋洋痒痒

古代贵族男子的服饰裙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 裙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8尺、长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其他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别。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据说始于赵武灵王。这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一种服式,最初是将左衽短夹袍套在长裤之上,称为裤褶(音袭)服,后来适应汉族习惯而有所改变。贫者着褶,即粗布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头部分】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身体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 『关于裤子的问题』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人们穿的多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衣裳。这是当时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后,分为上下两截的衣裳变成了妇女专用品,男人们穿的多是连成一体的长衣了。这种重大改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联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这种变化的"深衣"。 深衣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优点。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开来,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甚至作为礼服穿用。当时男深衣曲裾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层。女深衣曲裾很长,绕着身体缠了好几层,前襟下面还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侧衣襟的斜衽。由此看来,深衣这种式样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条曲裾。 战国时期,南北各国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深衣的具体式样也是这样。北方的衣着显得衣袖窄长,上衣紧贴身体,下面的衣裾宽大。在上衣部分显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响,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点。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种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种深衣的式样很特别,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拂地。人们称它为"垂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等都可以放在里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种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较宽松,衣袖从肩往下逐渐变窄,形成细长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还有一种深衣式样显得很简陋。它衣袖宽松,像一只圆筒,衣服上下宽窄相近,衣裾较短,露出了双脚。前襟下面还露出了下垂的右内襟。这种形式简陋,裁剪方便,适宜劳作的服装就是汉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衣着吧。 曲裾和直裾的长袍代替了裤子的遮盖作用,使裤子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在流行深衣的地区,裤子还大多只有双腿的形式。 汉代,上身穿短襦,下身穿裤子或在腿上缠绕邪幅的服装级合更为广泛地流行开来。当时劳动人民赤裸身体,仅穿一条下裳劳作是很常见的。当时的那种短裤与今日的中式短裤相近,汉代人称之为"裈",是下层劳动人民常穿的。"犊鼻裈"是贫贱劳动人们穿的另一种短裤。它十分短小,只是一块三尺长的布帛围在腰胯间,很像今天日本相扑运动员们比赛时穿的兜裆。犊鼻裈在当时的贵族富翁眼中是十分低贱的。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是汉唐。在同一历史时期,汉唐都曾执世界之牛耳,“汉唐雄风”的精神内涵在于政治上天下大治、四方来朝,经济上繁荣发达、百姓安乐,文化上煌煌大观、彪炳史册。我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千变万化; 而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瞩目。 “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这十六个字总体概括了汉服的特点。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也使得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而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黃绢。 汉朝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以袖口有明显收敛的大袖为主,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法冠、进贤冠等几种类型。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汉朝的女式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袍服的衣襟绕转层数加多,下摆增大,穿著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汉代妇女的髻式五花八门,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束,再从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名称有瑶台髻、垂云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她们常在髻后垂一束头发,名“垂髾”或“分髾”,贵妇们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替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而奴婢则多数用巾子裹头。 唐朝女性服饰向来以浓艳、雍容、奢华著称,时尚潮流是遮蔽趋暴露、清秀趋丰腴,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裙子以下摆不齐整的长方形方片直裙为主,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的样式,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从盛唐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时常搭配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常在发簪上插花或珠翠,花钿、面靥、斜红构成了俏丽艳妆,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精致的花鞋。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是: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唐代女装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女扮男装也是唐代服饰的一大特点,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戴胡帽在盛唐蔚然成风。 唐时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其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汉唐博大豪放的神韵气魄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心驰神往,借助汉风唐韵服饰展,我们得以一窥那种流光溢彩的盛世图景,虽然其是汉唐全面繁荣的豹之一斑,却已令我们心旌摇荡。也促使我们在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去开创令后世敬仰的文化繁荣。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楚国男子服饰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长沙出土文木俑)。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战国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吻合。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形式。战国时期的带钩比西周初时有很大进展,质地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贵重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崭新手工艺,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除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外,工艺也属上乘,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上雕刻有花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它取名"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成份以装饰取代了实用。 《史记》中记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桩有影响的事情。即赵武灵王实行的军服改革,后来人们称之为"胡服骑射"。其形制为身穿袴褶,短身广袖,形若袍式,腰带上以金玉为饰有带钩。后人评价这件服饰史上的创举是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战争的实践,如果赵国在当时不是处在弱小地位,就不会有军服改革。因此,有人说赵国后来由弱变强,这次果断革服是重要条件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饐靴。窄袖利于驰,短衣长饐利于涉草。"此文说明革新后的服饰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见,历史上对这次大胆的胡服革新汉装的创举是肯定和赞许的。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由于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带,所以在服饰上和礼仪上与其他六国相差较多。从记载得知秦的斗士早期以旄头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装饰),武将用绛帕(红巾)包头,秦孝公用帻(古代一种头巾)。而其他六国较之秦国地理环境有利,而在服装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饰上也有差异。据记载,楚国有一种珠履(在鞋上缀宝石);齐国有千金白狐袭,而赵国则有数百婢妾服用绮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长冠、法冠、赵制高山冠等,均被后人延续传用。以上诸项仅从文字记载中得知,而形象记载只能从汉以后的画像中才能见之一二。
29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