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有关满族文化的论文范文初中历史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4

ftz557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满族文化的论文范文初中历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killerz

已采纳
满族:1、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满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2、旧称满洲族,族人旧称旗人。1635年,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雏形自此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洲族改称满族。3、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4、1952年,新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承认满族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恢复了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应有的待遇。许多之前隐瞒民族身份的满族人恢复了民族身份,满族的人口数量也因此成倍增长。在清代隶属于满洲八旗的一些锡伯、索伦等在当代则成为了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不属于满族的独立民族。1980年代,成立了新宾、岫岩、凤城、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北镇、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5、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语为gusa(汉音固山)。满洲人运用八旗子弟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 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朝6、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吉林东辽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7、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满族补绣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8、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靺鞨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关东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关东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9、民国以后,满族的好多民间艺术已经失传了,快救救这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吧。

有关满族文化的论文范文初中历史

329 评论(11)

灵娃儿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素慎新开流文化与茶啊冲时期。自1635年皇太极定名“满洲族”至今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满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直至今天满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但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满族文化正在逐渐消融,加快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满族是我过第三大少数民族,形成于明朝末期,但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满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满族的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满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先秦时期北方的肃慎文化是今天满族文化的先祖,肃慎人以洞为居,饮食单一,性格凶悍善战,有自己的婚姻观、贞洁观与丧葬风俗,但此时的肃慎文化依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南北朝时期满族称为勿吉,此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饮食文化中开始种植粮食与蔬菜,掌握了酿酒技术,有了固定的居所,农业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满族先民称为靺鞨族,分为七个部落,其中粟末部落与唐朝的交流密切,不断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保留自身靺鞨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外来的大唐与高丽文化,建立政权并引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而女真的直系先祖黑水靺鞨则生活在远离中原的黑龙江与松花江下游,受唐朝影响较小。黑水靺鞨在文化上继承了先人肃慎、勿吉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在狩猎为主的同时发展农业与牧业与手工业,饲养猪、马等家畜,是用铁质工具与陶瓷工具。从辽宋到元明时期,满族的先祖称为女真部,经济发展迅速,为后来的满族形成奠定了基础。辽代时期,女真的农业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成度,饮食方式也更为多样,居住条件有所提高,出现一种类似于火炕的取暖设备,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辽代末年,完颜部的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大金国的建立推动了推动了女真文化的发展,使女真文化有了质的飞跃。公元1234年大金灭国,女真族人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进入蒙古,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后来演变成明清时期满族的主体。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对女真部落的统一,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政府颁布法令统一文化,满族文化在短暂的几十年间蓬勃发展,形成了满族文化体系的雏形。之后努尔哈赤又建立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这些都促进了满足文化的生成。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正式进入辽沈地区,努尔哈赤强制原著汉民满化,奠定了满族文化的核心地位。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满洲族”,是满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而后不断缓和满汉两族的关系,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改变满族文化的原始性,积极促进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文化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清军入关后,满族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汉族文化的融入为满足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满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对汉族文化进行吸收,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满族入关之前以渔猎生活为主,农业为辅,入关之后生产方式转变成以农业生活为主,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由单一的渔猎文化升级为渔猎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二元文化。与汉族接触之后,汉族文化融入其中,首满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满族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两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也日渐相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各地军阀以“返清逐满”为旗号,社会上返满情绪严重,对满族文化产生了震动,满族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北京的满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东北地区的满族文化更为完整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平等,消除了民族的歧视,满族人口剧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满族族包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满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体系不复存在,但是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以不同的方式的一保留,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样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时代特征。
167 评论(9)

greentea82

满族是一个不同于原始民族的复杂民族,其文化模式是与原始民族文化模式不同的,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观念体系,从中我们能体会和发现满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满族文化模式》(manju uksura i ?u wen i muru)共分八章,其中包含的主要观点如下:1)满族家庭的住宅结构、房间配置和环境的特点,对满族人的行为方式、心理意识、价值观念有很大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满族形成了重视群体的意识、内外有别意识、卫生意识、社会开放心理、公共监督意识、包容与吸纳心理。满族家庭属于父系制家庭,在对家庭成员的资格认同上,主要强调血缘的共同性,但也不排除共同生活的“场”,在父母在世时,嫁出去的女儿的家庭成员身份没有完全丧失。在满族家庭中,妻子常常居于主导地位,父母重长更重少,重男不轻女,儿子或儿媳也会成为父子联合家庭里的一家之长。满族尊敬老人,注重孝道,但父母之爱并非对子女全程服务,子女孝行与父母之爱相挂钩。清代满族人将忠孝结合,忠高于孝,守法爱民即为孝,愚孝不为孝。儿子成家即分出单过,谁养老谁继承遗产。满族人通过婚嫁的方式解决青春期问题,满族的政府积极帮助国人成家立业,宣布婚姻自由原则。满族注重保护孕妇和婴儿,对幼儿养育有强制束缚的一面。他们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待于成熟,到了该管教的年龄才可管教。满族教养儿童注重德育;强调亲属集团的重要性,但也鼓励孩子静处和自我控制;依据儿童的不同性格来教管儿童;采取“习得式”和“参与式”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满族创世神话对人类起源的看法,不回避性,但采取了隐喻的形式表达生育,对性的表达比较含蓄。满族妇女有严重的性嫉妒心理。满族把性限制在婚姻和夜晚之内,性行为不应影响工作,夫妻行为不能妨碍别人的行动和观瞻。   (2)满族的家族制度以宗亲为中心,注重姻亲,具有一定的双系制亲属制度的特点,并对东北社会民间“亲族”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满族的父系家族亲属称谓有八个亲等(jalan),对母系亲属的称谓有五个亲等,直系与旁系亲属称谓有明显的区别,无错位现象,没有抢婚和赘婿婚俗的痕迹,但姑舅亲、两姨亲称谓区分不严。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A Study of the Manchu Clan Organization中记录的许多满族亲属称谓是间接称谓,不是直接称谓。满族的宗族成员的身份是明确的,但又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非漫无边际。满族同宗个体家庭之间是平等的,宗族组织不发达,功能不全,人们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团结心不强,关注组织生活超过缔结宗族集团,易于入乡随俗,牺牲本族文化。   (3)女真-满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非亲属组织,是金代的猛安谋克、清代的八旗牛录组织,对女真-满族人的行为和心理意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满族缔结社会团体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女真-满族人缔结“猛安谋克”及“八旗牛录”遵循“亲属-邻里-契约-命令”原则,这种非亲属组织能融亲属集团与非亲属集团于一体。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满族人应充分利用传统的组织文化资源。   (4)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体现为对满族的历史、传说、神话、民族始祖、民族习俗、八旗历史、民族象征、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上。这种认同意识是有层次性的,有人认同满洲,有人认同旗人,有人认同女真。在乾隆皇帝整顿旗务以后,将旗人等同于满洲人的新的满洲观开始形成。讲北京话、东北话成为满族新的民族特征。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注重功绩的意识,重名声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进外族文化,长于民族联合和统一战线。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大国意识和大中国观。
289 评论(12)

summerchen27

哪位大哥的太长了吧,把没课的知识总结一下,再连起来就害了
34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