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me
本人觉得应该传承戏曲本身的精髓现代人们对戏曲的渐行渐远源自对于戏曲本身的生疏,比如说人人上学都学唱歌,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唱戏曲,为什么样板戏在全国唱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重视与普及,戏曲要传承,其主要是要国家重视,地方普及,让人们从小认识戏曲,才能让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戏曲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当然需要我们去继承传统、去发展传统,但戏曲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对它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观众,必须要满足观众所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产品,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而随着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族不同,社会公众对这种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从不断创新中更多地提供满足观众所需要的高质量艺术产品,努力做到传承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不断地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才会更符合观众“口味”。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是从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二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可见,过去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可以说都是由历代戏曲艺人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地碰撞与磨合当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这足以体现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离不开创新。而对于当下来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公众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同样已经具有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若仅仅是把过去的戏曲艺术“照搬”出来,就很可能难以符合公众的“口味”,也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戏曲艺术进行创新,既要传承发展这门艺术,体现中国戏曲文化,又要满足当下公众的需求,以便获得更多观众。而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还要尽可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创新,关注当地群众对戏曲艺术的“口味”。这样,才有利于各剧种薪火相传,也对推动不同剧种流派交流切磋、融合创新提供条件。我们不忘戏曲艺术的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方式,也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如果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戏曲艺术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因此,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在继承中不断摸索与探讨,创新出符合时代特点,满足公众需求的戏曲艺术作品,这才是真正地传承发展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那些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深蕴在中华民族生活方式之中价值取向的浓缩。竞演现场观众对坚持戏曲表演美学的优秀演员的拥戴,对经典剧目演出热情回应,令人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希望——从历史走向未来,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从竞演中场次过半的经典剧目,进而我们可以管中窥豹,透视传统戏传承的现状及意义。这些剧目包括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白兔记—咬脐郎》(参演演员刘巍)、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的绍剧《佘太君》(参演演员施洁净)、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秦腔《赵锦棠》(参演演员卫小莉)、黑龙江京剧院的京剧《白蛇传》(参演演员马佳)、武汉汉剧院的汉剧《宇宙锋》(参演演员王荔)、甘肃省陇剧院的陇剧《枫洛池》(参演演员窦凤霞)以及浙江婺剧团杨霞云带来的婺剧《穆桂英》、《白蛇传》选段,苏州昆剧院周雪峰的《跪池》等折子。这些历经千锤百炼的经典剧目,不仅凭借真善美的主题能够跨越时空保持永恒魅力,而且有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光让参演演员青睐,也得到观众好评。马佳是位“80后”, 2009年拜京剧名家刘秀荣为师,她喜欢传统戏,很自信地选择《白蛇传》参加竞演,“因为这台传统戏能全面展示出旦角的表演艺术,《游湖》能表演出白娘子的妩媚,《端阳》有水袖,《盗草》有背剑,《水漫》有双枪、水旗等基本功的展示,《断桥》有一整段大唱,唱起来很过瘾。”卫小莉同样认为传统戏能更好体现演员唱、念、做、舞,可以展示演员的多面性和可塑性。20多岁的吕晨在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工作,此次专门来观摩学习。她认为《赵锦棠》、《白蛇传》的道德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容易被观众接受。不像一些所谓的时尚戏剧,有过度娱乐大众的倾向。戏剧评论家姜志涛说,“传统剧目中确实有非常宝贵的东西,能保留下来的剧目在内容上都是歌颂真善美的。此外,中国传统戏曲有独到的表现方法,程式化的表演,行当的特点等等的积淀,当然,每个时代的演出又经历过变化。比如说《白兔记》是四大南戏之一,它歌颂的是母子真情,刘巍演出的这个版本也是加工整理的,但仍以发掘戏曲本体的东西为主。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传统戏整理得较少,重视、扶植原创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无意中伤害了传统戏。”艺术家白淑贤等也表示为经典剧目受欢迎感到振奋。传统戏曲是历史的又活在当下传统戏曲既是历史的,又活在当下。眼下戏曲界广泛共识是保有戏曲的生命力,既需要留住经典,也需要当代优秀原创
很多剧种传统剧目的重排由折子戏、单本戏向连台本戏过渡,由传统经典剧目走向优秀剧目,力求尽可能保存传统、全面展示。创作者只能新“捏”——“捏戏”,用符合昆曲规律的手法,运用传统程式,把“案头”立体为“场上”。可以说,这些全本戏、“新老戏”走的都是“整新如旧”的路子。这样的一种创作或者说“捏戏”“新老戏”,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思潮的进一步深化,是该思潮向新创领域渗透、诞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当下整理改编传统戏的新古典风气(即着力回归传统又符合当下观众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也“蔓延”到了新创剧目领域,使其也依秉传统戏思维、折子戏思维来创作。原创与整理改编的界限在悄悄淡化。2016年上海昆剧团新创昆曲《南柯梦》遵循传统戏的创作规律来写与演,呈现出了“写新如旧”的特色,使汤显祖之“临川四梦”得以完整呈现。这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是挖掘传统,使那些湮灭的传统剧目得以重现。例如:《目连救母》保留了古老而独特的莆仙戏表演与音乐艺术(曲牌和锣鼓经),有大量的形式、程式是剧团中青年从业者未曾见过的(“银奴吊”与“蛤蟆拜”更仅见于这个剧目),因此,该戏的复排不仅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技艺,而且在老艺术家的倾囊相授下,演员与乐师的技能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这样一股复古的风潮使戏曲更接近本体,让更多人更深地认识传统。近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中就出现了“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旨在改善当前古老戏曲样式如南戏、杂剧、昆曲等现存剧目的整理改编及新创剧目创作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的困境。可以预见,随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新老戏”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其所在内涵与外延,在表现形式及所表达内容,展示出的风格与呈现的色彩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领域里都较为独特,戏曲音乐则更为突出,形成了与世界尤其是欧洲音乐截然不同的风格。在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剧情的展示由戏曲音乐来配合完成,它推动着戏剧剧情的发生发展及衬托矛盾冲突的急剧化,它与戏剧表演紧密贴合,并为其服务。凡是流传下来较为经典的戏剧不仅有优秀的剧本,而且有其独有的音乐。1 辩证的理解戏曲传承、创新发展与保护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里戏曲艺术的某方面还是存在危机的。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保护,提倡传承,并且认为戏曲艺术的危机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新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较多的“非文化遗产”品类之所以最终走进了“保护名录”里,就是人们一直用自己以为的创新,将现代的理念与科技技术强加在传统文化的这片净土之上,将原本具有独特风格,独具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搞得“四不像”很多的戏曲都是经过历时长河的冲刷和沉淀,留下了它独有的韵味和别样的风采。当今的人们却因着“创新”而去改变它。那么这种独具历时色彩的文化的消亡将是迟早的事儿。如今QQ 微信就像魔咒一样遍布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戏曲艺术则需要“保护”才能发展,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发展不是保护,而是传承。2 传承对戏曲艺术延续的重要性所有的戏曲的形成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语言等。它是由这些因素互相影响,而逐渐发育,在不断的完善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戏剧。这也就是戏剧独具的“乡音乡情”离了乡音乡情就会淡化。就像安庆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人唱就是地道的黄梅戏独有的感觉和韵味儿甘肃人、湖北人、也都能模仿,也都唱,但怎么唱就是没有安庆人那样的,淋漓尽致,那样的惟妙惟肖。因此戏曲文化与戏曲艺术要发展就需要很好的传承。“创新”的颠覆戏曲文化要防止,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都以创新为生存,创新求发展,来作为口号,并付诸努力,因此戏曲文化也没能例外,当然这对当下社会大部分行业都是好的。但戏曲文化当下的“创新”就真的是“创新”吗?举着创新的旗帜,将戏曲从表演形式上,舞台布置,灯光音响,音乐搭配等方面“创新”个遍。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
论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的意义 提要:“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下返璞归真的重要蜕变,这将会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为华丽的转身。中国自古就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我们是一个秉持“仁孝”的民族。我们的强大不是为了征服其他人,我们强大是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关键字:中国戏曲 当代艺术 艺术发展 社会意义 戏曲改革 前言: 中国戏曲的改革——已算得上是个非常热门的“老话题”的了。而我们若对这个话题进行追溯,便可以得知,这其实只是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话题的一个影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传统文化不但能作为民族的标志,更关键的,它还能让该民族的人民得到“归属感” [1] 。而“归属感”,则会帮助人民加强并稳固民族本身的集体与种族意识、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民的团结,这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上都有不容小觑的重大意义。以下,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复兴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以及中国戏曲在此复兴其间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和大家简单地讨论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选择中国戏曲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冲锋将领 中国人穿回唐装、看回戏曲、提回花灯、读回国学,这或许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而当下的许多年轻人,关心更多的不是民族、不是文化,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是恋爱、游戏、旅游、购物……不过,这倒不是因为社会腐败、也不是因为教育失败,而是因为前辈们之前做的那些有关经济的努力没有白费——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天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相比从前有了明显地提高,大家的生活富裕、生活小康了。但是,一个民族必须维持一个民族本身的传统和习俗。无论这些民俗思想在现在看来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是可取的还是可弃的,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民俗文化里有着这个民族的宝贵记忆,而这份宝贵的记忆会唤起属于这个民族人民该有的“归属感”。现在这个时候,“复兴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返璞归真的重要蜕变。故而我认为,在整个社会都在共同经历转折的这个大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正面的、有效的引导和宣传。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复兴,虽然从革命意义上说并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向其借鉴到一些有效的革命方式。譬如艺术在文艺复兴中实际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宣传思想的作用——这一点,在当下也依旧会十分适用。但是,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意识的特殊产物,其种类非常繁多,且,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轻而易举地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复兴尽量有效率地进展,我们必须精心挑选一个最有实力的艺术形式作为整个复兴的冲锋将领,并将其重点发展以便为我所用。在意大利的那场文艺复兴的变革中,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代表的美术作品,是当时革命中最功不可没的战士。美术作品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作用与价值,即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美术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它几乎有足了当时的一切优势,也因此起到了最好的宣传作用。然而,今天的世界里,绘画已经没有办法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网络、媒体的泛滥,让美术更广泛地活跃于美术馆以外的其他地方。好在戏剧就目前来看还不那么糟糕,故而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对比了无数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我最终将目光落在了中国戏曲身上。中国戏曲几乎像是为了开辟这场意义重大的传统文化复兴而量身定做的冲锋将领。我敢肯定,再没有其他的传统艺术比中国戏曲更适合担此重任。 二、选择中国戏曲的理由 思想的宣传,是整个传统文化复兴中最重要的。而表演艺术,原本就能作用于这一方面。虽然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也都有相似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表演艺术是最贴近当代人口味的、也是最为生动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集我们民族传统的音乐、服饰、美术、文学、舞蹈乃至礼节于一身,又以表演艺术这种最能引起当代人感兴趣的、最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为呈现方式。王国维先生认为,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过程,他认为各种艺术样式的逐渐融合正是戏曲不断趋向成熟的标志。而中国戏曲从诞生至今,一路上历经无数、吸收无数,这些历经和吸收的,无一不是我们传统文化本身的精华所在。中国戏曲把他们通过提炼、美化、加工,全部显现到了舞台之上,中国戏曲常被人说是“综合艺术”,从学徒学艺开始,中国戏曲就一直传承着一种我们当下需要宣传的、再不复兴将要失落的民族精神。它从一招一式里,也无处不透露传统文化的浩瀚无穷。这种对传统文化高度汇聚的把控是一般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故而,我认为由其产生的宣传作用与影响也应是最为可观的。同时,正因为中国戏曲拥有上述如此的综合性,才更方便文化复兴工作能够有延续性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中国戏曲的综合性,势必能在完成可观的思想宣传后,连带起中国舞蹈、绘画、书法、文学、礼节,甚至服饰的复兴发展。因为能够喜爱上戏曲的人,都会潜移默化地感兴趣起中华古典的艺术文化。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本身所应有的魅力,而中国戏曲本身所持有的,也不仅仅是美而已。 三、中国戏曲的存在意义 一个艺术家,爱自己的作品、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华夏民族的后裔,我们应当有所自觉,肩负起民族的重担。中国戏曲从诞生发展至今日,历时近千年,源远流长。关于其身世的真正源头,如今的人们只能通过一些不够完整的资料,加上几近模糊的猜想去做种种追溯。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中国戏曲,六朝如梦、百年千年下来,都不得不因生存所迫不断地改革与进化,而越来越多的改革进化又同时难免让他们离各自原本的形式越来越远。但幸好,它们虽然有些改变,却是一直存活于一个一脉相承的社会当中,故而哪怕再怎么随着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其血液里最基本的东西也还是能够永恒。今天的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场面。中国戏曲的衰落好似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戏曲之所以在当下如此境遇,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在辉煌发展的过程中,也正渐渐迷失一些原本的永恒。这是一个看似物竞天择、生死存亡的瞬间,而实际上却是历史正对我们整个民族本身发出的警报。从前谈到改革和发展,脑子里总想的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成熟一些了,也更诚实一些了,我发现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分清到底什么才是精华和糟粕。我们最多只能留下暂时对自己有利的,舍弃那些暂时可能还用不到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在我们的子孙中难免又会有人不得不把我们丢弃的那些重新捡回来,把我们留下的那些重新再丢弃。历史就是如此发展的,大到文明,小的到个人,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的祖辈幸苦言传的那些宝贵的教导,也许会因时代的不同而看似失去价值,但所有的儿孙却又避免不了在几乎同一时间明白,那些絮絮叨叨的废话里原来藏有无尽的财富。却是当初的我们有眼无珠,年少轻狂,误将这一切的一切都抛在脑后。直到我们成长成熟,走过那些前人走过的、相似又完全不同的路,回眸一望,才终于慢慢明白那些听似无用却其实异常宝贵的经验道理。只要不忘记根本,一切的变化都是可以接受和允许的。我们在出生时都不能明白我们为何而生,但我们理应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创造任何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是我们自己赋予了自己价值,是我们自己赋予了自己出生的意义。同样的,无论一个艺术形式当初是因何而生,它既然顽强地存活到了今天,中国戏曲就理应用其传承了近乎千年的、无穷的魅力,去向今天的人们弘扬即将失落的民族精神、宣传濒临灭亡的民族传统、重建快要走样的民族意识。历史或者上天让你活下来,一定不是为了让你能慢慢死去。珍惜生命和存在,这是中国戏曲欠华夏文明的。那些剪鬓裁眉的戏曲表演者们,也许曾经被称为戏子。但在今天,他们却是不得不接下这个时代抛来的重担,化身成肩负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伟大民族精神使命的、极具时代需要的文艺工作者。他们要用台步走出西方思想的束缚,用嗓音喊醒民族沉睡的意识,用水袖拂开中国觉醒的大门,用油彩添色祖国未来的五色缤纷。 四、总结 “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下返璞归真的重要蜕变,这将会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为华丽的转身。神舟大地,卧虎藏龙,从古至今各种豪杰人才层出不穷。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一直有着各种革新和发展,我们始终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更加强盛。但中国自古就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我们是一个秉持“仁孝”的民族。我们的强大不是为了征服其他人,我们强大是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革命是伟大高尚的,但我们却不得不从最底层开始。我们无法一开始就让所有人去欣赏、品味我们的戏曲、或说文化。但为了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妙,我们必须先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喜欢不是讨好,只是提升出现的频率。一切爱情或者友情必然是从熟人开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与其让当代人走近传统文化,倒不如让传统文化走近当代人。那就走出去吧!不要只在农村,也去更多的城市、社区、街道,上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正本大戏。不要等当代人走向我们,要主动走向当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