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连记忆710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互补是我们常谈的话题,时到今日,在文化差异后面所反映的历史,经济,观念上的变革已是日新月异,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