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布朗许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同样,世界上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对人才的发现。下面让我们看“两只母鸡”的寓言:有人喂养了两只母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 每天一听到“咯咯咯”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母鸡旁拾到一只鸡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最好的饲料。一天,主人在鸡窝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母鸡蹲在鸡窝里下蛋。蛋一落地,它便起来不声不响地离开鸡窝。而那只爱唱的鸡便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伸长脖子“咯咯咯”叫个不停。主人此时才如梦初醒。噫吁戏!悲乎!哀哉!要是主人早就发现下蛋的是喜静的鸡,平时给它喂养些好的,肯定会“蛋”源滚滚来。然而奖励却是不下蛋的鸡。其实缺少发现的何止是这位主人呢?翻开历史,你会听到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杜牧的“驱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的哀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人说:现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想倒不如说是“人才发现的竞争。”刘备能够打平天下,靠的不是项羽般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而是一双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慧眼。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不是说明他那双眼睛对人才发现的敏锐吗?也正是刘备的那双慧眼,才让许多人才在他那里得到重用,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方能让事业盛成不衰。现在中国加入WTO,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然而也潜伏着不少的危机与挑战。想要在竞争挑战中获胜就需要那些“会下蛋”的、有能力的、能实干的人才,需要人才的发现。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带动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其开发过程同样需要“会下蛋”的人才,也同样需要人才的发现。 
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可悲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原则竟没有在我们的教育中体现出来。曾经有一位大文豪,在清华的考试中语文得了满分,而数学却是鲜红的零蛋。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才华,他 还是能够写出名文名篇,还是一样的沉浸在文学创作的乐趣中。只是在今天,在五花八门的考试重压下,“偏科”被看作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其实真的是危险吗?我看不然,反而应该是件好事。正是因为偏科,这样明显的暗示,才使你对自己的潜力有所了解,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极有益的。然而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偏科极严重的学生不得不面对自己所讨厌的学科,不得不强制自己对它感兴趣,这难道不是扼杀一个人才的青春么?难道不是在浪费一个人才的生命么? 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也像那位教授所说的,需要在专业上既精深又广博的人,而不是现在提倡的“全面发展”的人。真正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德、行等为人方面。只有通过对某一专长的着重培养,才能造就出适时适世的专业人才。 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多学一些其它门类的知识,有助于锻炼思维,开发智力。这些自然不可否认,但同样也应建立在兴趣、自愿基础之上,而不是用现在的这种“考试—分数”激励法。 我们有时会发牢骚说,造成中国这种教育现状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太多。然而我却不愿苟同,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才”,他首先应该是“人”,其次才是“才”,此谓先成人,后成才。中国的近13亿人口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么?好比原料多了,制成的成品就多了。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本应涌现出更多的人才,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为什么一个人口占世界1/4的泱泱大国连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都没有?其实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并不少,但为什么他们都属于别的国籍?这个暂且不论吧,至少说明中国人是完全有能力得到这一奖项的。而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更重要的是走进实验室的这些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那么现在,又是什么无形的挡在了我们面前呢?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都培养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全才”,即使是爱因斯坦,也有他做科学的选择性。人才的定义不能只是会过五关斩六将考试的机器,也不能只是拥有高学位的学士,而是能为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做出实在贡献的心智优秀的人。 用这条标准去衡量一个人,也许他在学校的成绩在你之下,也许他没有考上大学,也许他的工作没有你体面,但你会发现他就是人才,因为贡献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从古至今,我们探索教育走过太多的弯路,每一次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现在而言,改革教育体制依然很艰难,但教育乃立国之根本,教育的今天就是国家的明天。如此必要之势,危机之时,防止人才流失,刻不容缓。
“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是有特长的人。“人才”,多么值得骄傲的词语。但我认为人才首先要有德,有人的品德,道德,德是第一位的。假如一个人具有专门技术特长而缺乏德行,那此人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某年,上海梅陇镇广场以年薪16万的高价招聘“青春大使”。16名大学生进入了最后环节,试题是:你们认为谁能当选本次的青春大使?出题者的目的是让选手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参赛者的气度和胸襟。不料事与愿违,场上出现的竟是“舍我取谁”、“不像那种绣花枕头一包草”、“智慧猪八戒”等互相攻击,恶语相加,肆意诋毁对手的情境。如今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靠诋毁、攻击对方取胜还是合作、竞争取胜呢?答案显然是后者,因为诋毁、攻击对方只能导致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一种“冷战”的思维。合作是双赢的、互利的。只有合作才能使社会更加有序、有规,社会才能正常运作,才能进步。人的德行的确非常重要。德就像1,其他专业技术、才能犹如0,没有前面的1,后面就是有很多0也还是0!因此,只有人人以1做起,才能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大海一样胸怀和高山一样气度的人。
人才一个人有了非比寻常的能力,那么他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才”。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人才是怎样炼造的呢? “鼓励与支持”炼造了人才 这种炼“才”的方法,我想在我们小荷里就已经能亲眼目睹了。那就是十二出书的女孩——嫣然。她就是“鼓励与支持”一手栽培出来的亮丽“才”花。难道不是吗?从她在小荷上发表文章起就有会员鼓励她;渐渐地,又有了很多很多地会员支持她;在她开始写《把爱寄给天使》这部书时,又有她最亲的爸爸在鼓励、支持和夸奖她。你说这难道不是“鼓励与支持”的功劳吗?至少有一些是吧。 “逆境中奋斗”炼造了人才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此类事例虽非随处可见,但也不是极度稀少。曾经,一次车祸,一场大病,一寸时光,剥夺了一个少年所有的亲人,而赔偿给他的只有“冷漠” 和“孤单”。但他没有屈倒在挫折之下,而是坦然积极地面对种种悲剧和现实。后来他在少数人的支助以及靠自己那顽强的奋斗精神,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又一个人才。 “勤奋和努力”炼造了人才 天才来自勤奋,这是从所周知的。而天才就是一种人才,所以“勤奋和努力”也是打造人才的妙法。 李时珍通过“勤奋和努力”篇写了《本草纲目》,成为医学上的人才;邓稼先勤奋努力创造出两弹元勋的伟大功绩,成为科技上的人才;袁隆平勤奋努力地研究出产量高超的杂交水稻,成为农业上的人才;贝多芬一生勤奋努力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成为音乐上的巨人…… 想成为人才,就要将“鼓励与支持”化为前进的动力,就要拥有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就要学会勤奋努力。只要做到这样,我想:成才之梦就不再可望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