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in1900
2025-08-22 19:33:57
首先我是西北大学信科院的一名学生,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所以我只说一些信息学院的老师和教授。一下几位大佬的课我认为有必要一听。范训礼:范训礼老师主要从事与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行为控制 无线传感网和知识图谱应用研究。大一下学期我的选修课选了网络信息安全,给我们代课的正是范训礼老师,他的经历很丰富 在很多公司 研究所 学校工作过,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课堂上他常常用自身经历举例子,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而且他将专业知识和生活结合,所以他的课听起来很有意思。他资质很老,他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非常深入的,其见解深刻而独到,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冯筠:电脑科学系博士,现任西北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教学院长助理。主要教授本科 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VC++图像图形编程、研究生模式识别等课程。她给我们讲过c语言,她讲课方式深入浅出,经常用一些比喻来便于学生理解,其人专业知识极其丰富,教予学生一种更加高层次思考方式,而且她人很好,对学生很有爱心,也能和学生聊得来。赵宪钟:赵宪钟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他自8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代数学与理论机算计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多次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并且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赵宪钟老师的数学教的很好,因为他是从最最根本的东西开始讲起,他一直认为掌握了其中最根本的原理,数学就没有难题,这种讲课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构图更加牢固,总之他的数学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熊梅魁:北大博士,据他本人说初中学完微积分,高一学完线性代数。虽然他不是教授,只是一个讲师,但他的课很值得一听,他是我们的工程数学老师,他的讲课方式是直接讲重点,这就使他的讲课效率非常高,所以学生就必须要在课下提前预习,但如果你预习过了,你会发现他讲的全是重点,全是干货,听一节他的课会感觉酣畅淋漓。因为他能抓住重点,这就使学生知道考研要考啥,重视题型和思维的他会把你教的感觉考试很轻松。总之,其实每个老师我都感觉挺不错的,也不是非要教授才能教好本科生嘛,西大的讲师很多都是博士,老师们身为博士也是对专业知识有很高程度的理解,主要是年龄和资历原因暂时没成为教授而已。
没蹭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蹭课一时爽,一直蹭一直爽。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老师太优秀辽~蹭课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盲目的乱蹭,谁说蹭课一定就要去教室蹭,在青青草地上,依然可以蹭到好玩的课。不卖关子了,这个课就是西大网红攀树课啦。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上过三秦都市报、人民网的“爬树课”没错了。任课老师陈超,全国共有3名国际树木协会注册攀树师,他是其中之一;全国共有5位定向运动国际裁判,他是其中之一;全国共有10位国家正高级定向制图员,他是其中之一。你以为这个课仅仅就是爬爬树而已?NO NO NO 爬树只是一方面,帮助保护树木是另一方面。这样有意思,有温度的课,心动了吗?那就来快来西大玩耍吖。 当代大学生嘛,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马院赵沛老师的思政课也是值得一蹭滴。什么?听到思政课就不由自主想逃避?赵沛老师的思政课了解一下?上完以后,你会改变对思政课的看法的。老师会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心里,用一些我们喜欢的,新奇的方式来上课。比如,扫码签到,线上答题,还有上墙互动,等等。一趟课下来,时事政治也了解了,该学的知识也学会了。是不是棒棒哒!当然啦,探索无止境嘛,期待会有更多的宝藏教授被发掘出来呢。谢谢。
课文《邓稼先》的写作特点:1、文章将邓稼先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生平及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这种结合方式使文章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感。2、以回忆性的手法结构全文读起来亲切,具有真实感。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邓稼先的生平先后顺序来写,而是突出与邓稼先的品质有关的事件来写,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比较鲜明。《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扩展资料:《邓稼先》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外国语学院的童鞋来报道啦~西北大学人才辈出,教授们更是才华横溢~现在就让我带你领略一下,西北大学的综合软实力之强:外国语学院@任海棠教授。我第一次听说她是从学姐那里听到的,真的很严谨的一位老师,她也是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欢迎大家来南校区一起跟任老师交流学习~@高淑玲教授。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语言学、测试学、教学研究及科研工作。这位教授主要带研究生,当然也会带选修课,讲《英语考试策略与学习》,她上课风趣幽默,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思辨性很强,安利给大家。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耿国华教授。我是她的小迷妹啊,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是完全抵抗不了,炒鸡喜欢这个老师~她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我平时会在中国大学慕课app上搜她的课,讲得真的很有意思,这样的老师,再给我来一打!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他是经管学院的院长。由于我个人辅修会计学的缘由,常常会去经管院蹭课,去听他的课。前方高能预警!!这位教授讲课,可以把经济理论的东西与现实经济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用很独特的视角做一番透彻的经济分析,真的特别佩服他,快去听课!!~法学院@吕康宁讲师,老师虽然是讲师职称,但是不逊于教授哦,他所属于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我有听过他的讲座,讲得是烧脑的洞穴奇案该怎么判。炒鸡有意思,把那个人情义理分析得绝妙的不得了,强烈推荐,一定要去蹭蹭他的课,我和我的室友都被他圈粉了呢~……还有很多啊,每个学院都会有很多教授和老师的课值得去听听,对自己开拓眼界和增长常识是很有帮助的哦!最后,我想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应该抓住这些优秀的资源,不断提高自己,愿诸君与我共勉,去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也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注:部分图片来源于学院公众号和网络取材)
1、文章将邓稼先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生平及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这种结合方式使文章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感。2、以回忆性的手法结构全文读起来亲切,具有真实感。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邓稼先的生平先后顺序来写,而是突出与邓稼先的品质有关的事件来写,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比较鲜明。《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邓稼先》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写作特点 纵横捭阖的大手笔。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反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1)传统眼光。 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2)历史眼光。课文从进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3)全球视野。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立时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和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至情之文。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句子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语言特色。本文的句式多变,使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长短句交错使用会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借鉴: 对比手法。作者在写邓稼先时,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在才气、贡献和国家地位上都具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使得许多人仰慕他,也有许多人厌恶他,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能在动乱年代领导大家进行正常的试验。通过对比,邓稼先身上那种体现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奉献精神被凸现出来
苏赞干布是为了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文成公主才建的布达拉宫。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这是由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扩展资料: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