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4

syc88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防汛抢险论文2000字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jzyx001

已采纳
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受第9号超强台风的影响,我乡8月19日至22日持续普降暴雨,给8个行政村的水利、交通、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统计,这次“19”洪灾造成全乡直接经济损失3900万元。现把今年619洪水的抗洪救灾情况总结如下:  一、洪涝灾害情况  受灾群众多于历次洪灾。全乡受灾群众达5000人,特别是连溪村,有田心、竹园、码园等三个组全体村民被围困,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指导下,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据统计,全乡共转移围困群众2113人,倒塌房屋53栋,无人员伤亡。  农业损失较为严重。全乡共水淹稻田4000余亩,成灾率达80%,水冲沙压1000亩,难以恢复的达500亩。全乡共决口鱼塘62口,走失鱼苗约计18万余尾。洪水冲走生猪106头,鸡600余只。其他经济作物损失达8万元。  基础设施损失惨重。全乡村组道路被冲毁10条39处长达4000米。乡境内多条渠道倒塌,左干渠共倒塌4处计800方,王家山圳倒塌3处计600方,黄山燕渠倒塌3处计1000方,连源村亭子组烟水配套工程排灌水圳塌方400方,沙山组烟水配套工程排灌水圳塌方500方,树山组山体滑坡600方,山下方排灌水圳难以恢复。特别是连溪村土地平整项目工程刚建好的排灌水圳塌方更为惨重,倒塌排灌水圳长达700米。  二、抢险救灾情况  灾情发生后,我乡高度重视,把抗洪救灾作为全乡的中心工作来抓,并采取了如下紧急措施:  (一)党委、政府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乡村干部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参加抢险。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党委彭书记亲自在指挥部坐镇指挥,24小时在指挥部指挥抢险救灾,指挥部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险救灾:  1、迅速召开党政领导会议,成立抗洪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顾问:彭 伟,组长:豆小华,常务副组长:彭瑞珍,副组长:蔡晓斌 、豆华即 、陈国生,成员:侯剑、侯清林、陈 勇、刘水秀、各驻村乡领导及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彭瑞珍兼任,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由刘水秀同志负责,灾情汇总由侯剑负责,灾情上报水利局由侯清林负责,上报民政局由侯剑负责。2、迅速启动防汛抢险全部应急方案。3、全乡干部职工深入到第一线指挥抗洪抢险;迅速疏散安置受灾群众。4、发出紧急通知:<一>是要求驻村领导指导群众做好抗洪救灾工作。<二>是协助做好受困村组的人员、财产转移工作,并妥善安置。<三>是进村入户、排查灾情。<四>是组织力量修复一些水毁基础设施,尽快恢复交通、通讯、照明等。<五>是协助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六>是帮助受灾群众搞好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二)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率先垂范,奋斗在抗灾一线。在洪灾面前,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始终奋斗在抗洪救灾一线。乡全体干部进村入组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组成抗洪救灾工作队,深入全乡受灾村组组织群众进行抗灾自救;同志们把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一切为了灾民的安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在抗洪救灾前线上到处体现。  (三)及时落实抗洪抢险。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积极筹措救灾物资、资金,做好救灾物资发放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8月24日救灾队就深入到全倒户进行了慰问,送去了大米和食用油,对水浸农户进行消毒等工作,基本保证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医疗保障,确保不出现因灾逃亡、死亡现象。  (四)及时排除水库险情,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加强南腰垅水库安全监测,水库大坝8月20日出现险情后,彭书记指示豆乡长和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及时赶赴现场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强行拆除拦鱼网,截断上游的进水,成功地排除了险情。并督促驻村干部和水库责任人刘大慢要坚持24小时严防死守,以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五)坚持以人为本,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确保灾民安全转移为中心。在洪灾面前,我们始终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克服各种困难,不顾自身安危奋斗在灾民安全转移第一线。在营救松岗村井水组李定妹时,情况万分危急。8月20日,驻村干部多次做她的工作要她搬出危房,她死死不肯离开那又破又旧的土胚屋,最后,彭书记指令乡村干部把李定妹抬出来,抬出来不到一分钟,整个房屋就哗拉一声地倒塌了。从8月19日早上5时40分到6月23日16时,乡防汛指挥部共接到求救被困群众电话18个,被困群众2100余人,在群众最需要的紧迫关头,我们乡村干部想群众所急,解群众之困,组织力量及时施救,在洪水围困后,没有一名群众因得不到救助而造成伤亡。  (六)加强值班和汇报工作。乡防汛办、乡政府办、水库执行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在这次洪灾中,防汛值班的同志整天整夜都得不到休息,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为了抗洪救灾工作不受延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联络资源,加强信息联络和灾情上报。驻村干部全面掌握了村组干部的电话或手机号码。是乡、村、组干部坚持24小时不关机。是办公室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在岗在位。是三个村的高音喇叭发挥了作用。是抗洪期间,驻村干部每天7点向彭瑞珍汇报灾情,由办公室统一汇总上报。

防汛抢险论文2000字怎么写

181 评论(10)

sunannabeth

夏日榕城,天气炎热。暑运的来临让福州火车站显得格外繁忙,南来北往的旅客熙熙攘攘。和往常一样,周金福挤在人群中,来回穿梭,白T恤已经让汗水浸得湿透,摄影包的背带勒得他的右肩陷下去,手中经过多年摩挲的尼康相机在阳光下显得锃亮。每当春运、暑运等铁路的“大日子”,在福州铁路分局搞宣传工作的周金福总是最忙。 1995年涉足新闻摄影至今,周金福走遍了全分局的“边边角角”,拍摄了上万幅照片。只要有铁路的地方,他几乎都去采访过。 柯周坑,鹰厦线上的一个五等小站,火车不停、汽车不到的地方,周金福的相机也没有漏过。去年夏天,为了写篇安全生产的报道,他赶到永安,凌晨4点半又搭上了经过柯周坑的货车。由于所有的火车在柯周坑都不停,到那里时,他只好请火车司机放慢速度,跳下车。 他的到来使小站一下子沸腾了。站长最激动:“这十几年来,你是第一个来采访我们的人。”这一天他听了许多小站的故事,也捕捉到许多真实感人的画面。回来后,题为《旮旯车站纯朴人》的一组照片和2000多字的通讯在《上海铁道》报和《海峡周报》上刊发。 “搞新闻摄影采访,不仅动脑,也是体力活,虽说很累,但和扎根在这些山区小站的职工们比起来,算不了什么!”多年来和这些默默无闻地守护铁路的职工打交道,使周金福更加懂得自己工作的分量和价值。 1998年6月,洪水袭击八闽大地。周金福端起相机爬上轨道车,赶往闽侯白沙镇中桥,捕捉一线抗洪抢险的感人镜头。第二天,鹰厦线北段又传来汛情,铁路多处塌方。他坐汽车赶到闽清,转乘一辆机车前往。十几天中,每天都在抢险第一线,经常是两个馒头加一瓶矿泉水打发一天,胯下磨出血泡,路都快走不动了。7月,长江又传来汛情,铁路职工忙着运输抗洪人员和物资,周金福拿起相机又出发了。为了在第一时间将照片发出去,他总是白天拍完照片,当晚就送到一家家新闻单位。一位编辑看得挺感动:“你小子是在玩命地干!”这一年,他仅在《福建日报》就发了190多幅照片和文字稿。 是什么让他如此地“疲于奔命”?周金福回答:“是相机记录下的普通铁路工人的生活让我感动不已。” 周金福喜欢将镜头对准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翻开他的新闻摄影作品集,跃入眼帘的一个个生动面孔,多是在路内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小人物”。拍摄这些人,周金福还着实动了不少心思:“这些人面对镜头一般都感到不自然,要想捕捉到自然真实的画面,就要想方没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1998年夏天,周金福了解到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陈善珉退休后仍然闲不住,在福州火车站义务维持秩序,但他知道陈善珉不喜欢别人给他拍照宣传。怎么办?周金福带着长焦镜头出现在火车站,一整天若即若离地跟着他,一逮着情况就用长焦镜头拍摄,终于在几十张照片中挑出4张,完成了《闲不住的老劳模》这组照片。 周金福说,“跟采访对象一起生活,虽然很累,但效果却很好。”“摄影是瞬间的事,但要得到精彩的瞬间,常常要用几十个钟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等候。”1998年夏季,打击车匪路霸斗争在全国展开,鹰厦线从顺昌到江西玉山区间,也是重点打击区域。为了捕捉打击车匪路霸的现场镜头,周金福拎着摄影器材,跟几位铁路公安民警转战各趟列车,足足在火车上呆了一个星期。正是这种执著,让周金福凝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分手难忘军营情》这幅反映火车站前新老兵惜别的照片,获得全国晚报新闻摄影大赛三等奖;《白衣天使的许愿》《铁路工人庆回归》获得省新闻摄影学会、《福州晚报》联办的新闻摄影竞赛二等奖…… 妻子小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丈夫都“泡”在火车上。去年春节,周金福为了拍一组列车员如何给旅客过年的照片,大年初一就拉着呆在家里怕寂寞的妻子一起上了火车。作为一名铁路新闻工作者,周金福几乎也像一名列车员,长年累月都滚爬在火车上,可以说车厢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322 评论(11)

xuhongyu920

(记者张旭东:到达江苏抗洪一线以来,我的心情也如洪泽湖瞬息万变的水情,时刻都在激荡起伏:有紧张,有焦虑,有激动,有快慰。最让我难以平静的,是灾区百姓的平静。那天,我的眼泪第一次涌了出来。) 7月9日,盱眙县鲍集圩哈滩村准备行洪,当地政府要求,除了留守保堤的青壮年外,其他所有人员必须当晚撤离。得到这一消息,我当即火速赶往哈滩,随同淮河镇镇长王洪山采访。 当时已是19时,阴沉的铅云笼罩在上空,几只小鸡还悠闲地走在村内公路上,而众多的人家户门紧锁,整个村子阒无声息。但据了解,仍有少数群众不愿意离开。 在村中央,果然发现一户。女主人王夕荣大妈正拿着盆子在厨房里淘米,见我们推门而入,她一下呆在那里,没觉察盆内的米已经流淌到地上。 她喃喃地说:“我要等我老头子回来再走……”她丈夫正守在堤上,她还像往常一样给他准备晚饭。厨房内的炉火烧得正旺,屋里的电视机、沙发、柜子都没有动过。 水势逼人,不容犹豫。王夕荣一声不响地拣了几样东西,装进两个箱子里,盖好盖子,提在手上,然后转身锁好家门,缓缓向外走去。我看见。两行泪挂上了她的面颊。 我忍不住几次回头去看她家已紧锁的大门,猛然发现门上写着四个字:“花开富贵”。我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有一种精神永不熄灭 (记者葛如江:有好几次,灾区群众的生活让我泪流满面。但总有一种扎根于他们心底的精神鼓舞着我,那就是——无论经过多少磨难,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不放弃希望。) 这个场景我永远也忘不掉:85岁的邢家祥驼着背坐在自家墙根下,直盯着眼前的洪水,手里捏着一只乒乓球大小的土豆。不断上涨的浊水离他的脚只差一尺来远,房前的草棚已经被淹掉了。 “我看它什么时候淹了我!等淹到房子,我就让儿子来帮我搬家。” “那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啥也不带走,就拿几件衣服。” 邢家祥住在王家坝水闸3公里外的邢郢村。面对脚下的滔滔洪水,他的镇定的确不一般。 两天后,我再次来到邢家祥家。洪水已退下,他仍然坐在屋前,一边吃饭,一边看水。政府给他送来一袋面,他吃上馍了。我说:“真没白等,水被你吓回去了。”他呵呵笑起来。 茅屋保住了,田里的庄稼却全泡了汤。邢家祥说:“我这辈子,已经盖了十次屋了。政府不会让我饿肚子,淹掉的明年再种。” 农民的胸怀有多宽 (记者董峻:这次采访我接触最多的是行蓄洪区的受灾农民。为了抗洪大局,他们舍弃小家。中国农民,展示了江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秋天给淹掉了。”这个颇具诗意的句子出自王家坝镇63岁农民刘敬宝之口,他的意思是秋收无望。我见到他时,他正坐在王家坝大堤上的帐篷门口,一边揉腿,一边抽旱烟。 王家坝开闸泄洪,淹掉了刘敬宝家仅有的两间茅草房。由于时间紧迫,家具几乎都丢下了,帐篷里只有一张借来的床、一张桌子、一只火炉。那张破旧的木床只有一米来宽,刘敬宝和他老伴、两个小孙子夜里要全部挤在上面。 那是蓄洪后的第三天,这个临时的家还没来得及整理,满地泥泞和杂草。刘敬宝必须穿着水靴、挽着裤腿出入,不然便满脚是泥。他老伴正在摘一小把毛豆和十来根小葱,这是他们刚从堤下的水里捞起来的。 刘敬宝掰着指头给我算账:今年小麦欠收,蓄洪又把夏收后种的大豆、玉米给淹掉了。“庄稼加上房子,这回损失有个三四千元吧。”他满脸的痛惜。 他说:“俺们不受淹,受淹的人指不定有多少。国家有难,哪能不帮忙哩!” 对共产党员最掏心窝子的评价 (记者李柯勇:在抗洪前线,在每个庄台、每艘船只、每段险堤上都活跃着共产党员的身影。在面对灾难的关键时刻,我真切地看到,共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 淮河启用唐垛湖行洪的第二天,我来到行洪区内的安徽省颍上县前蔡村。前一天,村民郑田雨哭了整整一夜,因为他家七亩大豆、两亩桃园都被淹掉了,房子能不能保住也难说,见我时眼圈还肿着。 我看到,他家很多东西还没有搬到安全地带,不是不愿意搬。因为觉得自家地势比较高,水一时淹不到,他用自己的船先帮乡亲们抢运东西。村民告诉我,行洪当晚,这个50多岁的汉子就那么一边大哭,一边摇船。 我夸他觉悟高。他脸立刻红起来,两只脚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扭来扭去。“党员干部都这样,俺能咋哩。”他说。 他说,准备行洪以来,村里的党员干部连续三四天没合眼,挨家挨户作动员,帮大家出主意,下手干活。村支书王学恩只顾帮别人忙,自已家被水淹了半截还没来得及搬。 到淮河前线采访以来,党员的先进事迹我听到的、见到的很多很多:淮河北岸的左东圩溃口,颍上县委副书记武杰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抢险;颍上县王岗镇1134名党员全部佩带醒目标志,以便群众监督;霍邱县委规定,从危险地带撤离的最后一人必须是党员干部;六安市武警支队30名战士申请火线入党,被批准的两人冒着滂沱大雨在大堤上庄严宣誓……。 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最简洁、最贴切地概括抗洪前线共产党员的特点,农民郑田雨的话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我问他对党员有什么印象?他琢磨半天,就答了一句:“干活卖力。”这是我听到的对共产党员最掏心窝子的评价。(编辑:姜志)真实的四个故事。感人
116 评论(13)

合格小天使

可以去中国防汛抗旱物资网看看
34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