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628498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 之一 , 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 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 , 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 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 :(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 自然资源。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 能源的源泉 , 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 人类从自 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 石油、 天然气等 , 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 ,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 供给的能力时 , 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 (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 , 同时也会有一些 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 , 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 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 , 环境质量会下降 [3]。 (3)满足 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 , 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清 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 , 也是人们健康 , 愉快的生活需求。 优美舒适的环境 , 使人 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 , 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 , 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 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 , 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 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 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 自然两方 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1、从宏观来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顾长远发展而对资源过度开发,就会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破坏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应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给环境、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2、从微观来看,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把标尺,公平地衡量每个市场参与者,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和竞争方式,有助于市场秩序建设。虽然保护环境在短期内会提高生产经营成本,但从长期看,将使各种自然资源得到更充分和持久的利用,生产力会得到更好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扩展资料: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作用: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严格执行“谁破坏谁修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一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将被淘汰。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将获得有利发展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市场主体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优化,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进一步提升。这些将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稳定持久的动力。2、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环保新项目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将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例如,“十一五”期间,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有较大提高,到201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总发电装机比例已近30%,相关上下游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通过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环保产业将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3、促进科技创新。目前,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比较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因此,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涉及生物、材料、电子等众多高科技行业,需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在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环保问题的过程中,许多新型专利、应用技术将被创造出来,这些科技创新又会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引领高科技产业发展,并带动整个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供有力支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怎样兼顾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提出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重要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节能减排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目标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节能减排成效初步显现,但基础还不牢固。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后两年的任务压力更大。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节能减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仅要打好攻坚战,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打一场持久战。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要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降低节能环保投入成本,真正反映能源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成本,使节能减排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机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