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岩溶地貌论文选题背景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3

小欣哈哈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岩溶地貌论文选题背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叶梦可

已采纳
1 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优势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图6-4),东面与文山、屏边接壤,西南与个旧、元阳、金平为邻,北接开远、砚山。北距开远55km,距昆明309km(铁路)、289km(公路);南抵国家级口岸河口210 km(铁路)、168km(公路),距越南海防港 442 km。境内有昆—河、蒙—宝、草—白三条铁路通过,是通往越南、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公路四通八达,昆—河公路、蒙—文公路在境内交汇。航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有两个机场,可开辟民用客、货运。图6-4 蒙自交通位置图蒙自县辖5镇9乡(图6-5)、86个村公所(办事处)、690个自然村、976个生产合作社。2000年末农村总人口253523人,人口密度135人/km2。全县有汉、彝、苗、壮、回等 19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 126633人,占总人口的76%;少数民族人口169546人,占总人口的 24%,其中彝族占26%。是红河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1992年11月16日,云南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蒙自经济开发区。199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蒙自为对外开放县。1997年11月15日,省政府批准蒙自为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2 自然资源丰富蒙自地处低纬高原,跨北热带至南温带气候,大多数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1300m左右的蒙自坝区,年均气温6℃,年均降雨量815mm,≥10℃的积温达6255℃,≥10℃的天数长达 318d,年日照时数2234h,全年无霜期337d,属省内光热高值区,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已探明有银、锡、铝、锌、锰、磷、煤、大理石等矿种,其中老寨乡白牛厂多金属矿,银金属储量达5000t以上,规模为世界级银矿。雨过铺煤田含煤面积120 km2,蕴藏量达20多亿吨,芷村褐煤储量达400余万吨,水田大理石储量达2亿m3。全县土地总面积 03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93万亩,人均6亩,现有耕地48万亩,人均34亩;园地13万亩,林地 24万亩,牧草地 9亩,城镇村庄工矿用地15万亩,交通用地36万亩,水域63万亩,未利用地92万亩。县境内有风景如画的南湖、缘狮洞建筑群、“西南联大”旧址、龙宝坡天然溶洞、古猿人遗址“马鹿洞”,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明清古建筑、碑刻、古廊、海关旧址等。形成以五里冲水库、南湖、长桥海水库、万亩石榴园、北回归线标志、缘狮洞等为主的旅游景点,开发旅游业前景广阔。图6-5 蒙自县所辖行政区图有高等植物200多科,500多属,2500多种。常见的树种、竹类、野生药用植物分别有70余种、15种和90种,此外,常见的野生花卉、野生菌种和草本植物也分别有9种、14种和16种之多。3 独特的断陷盆地地质背景蒙自盆地为一近似矩形的断陷盆地,面积253km2。盆地内地势较平坦,海拔1284~1323m。北边以溶丘与草坝盆地相隔,东、南、西三面为中山环绕,与盆地相对高差440~1400m。断陷盆地位于康滇菱形断块的东南边缘,为发育于斜滑活动带上的地堑断陷盆地,主要受控于两条南北向断裂,即东部的蒙自-草坝东山断裂和西部的开远-个旧断裂。新构造运动期间,早期形成的断裂带重新活动,原来以压性为主的断裂转化为张性断裂,从而在拉张斜滑作用下形成断陷盆地。盆地内部被第四系、新第三系覆盖,第四系松散岩类堆积物厚3~100m,新第三系为泥灰岩沉积,夹煤层、砾岩和砂岩,最大沉积厚度达700m(长桥海-雨过铺一带)。区内出露的地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的前新生代地层;另一类是松散岩类沉积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寒武系分布于蒙自东部至鸣鹫一带,厚8m,以页岩、砂岩、白云岩为主;泥盆系分布于黑龙潭以东地区,厚3m,以砂岩、灰岩、白云岩为主;石炭系分布于芷村、鸣鹫一带,厚度5~1m,以灰岩为主;二叠系分布于大庄以东地区,厚4~7m,以灰岩为主,上统为玄武岩和硅质岩,夹煤层和页岩;三叠系分布面积广,厚3200~6638m,下统飞仙关组为砂质页岩和粉砂岩互层,下统永宁镇组以泥灰岩为主,中统个旧组以白云岩和灰岩为主,岩溶发育强烈,为区内主要含水层位;中统法郎组分布于鸡街及驻马哨等地,岩性为页岩和砂岩。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及盆地边缘地区,其中老第三系分布于新安所以东、城红寨等地,分布零星,厚300m。岩性为灰色砾岩、钙质泥岩;新第三系随盆地的沉降而沉积,在盆地中广泛分布,厚达500~7000m,主要由泥灰岩组成,夹砂岩、煤和泥岩;第四系广布于各盆地中,在山区零星分布,累计厚66m,平均63m,盆地中第四系堆积物主要为湖泊、湖沼及河流相沉积,盆地边缘则以洪冲积和坡洪积为主,山区主要以冲积和残坡积为主。

岩溶地貌论文选题背景

176 评论(10)

Z漏雨的屋檐

1 地形地貌保靖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中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武陵山山脉中段。研究区位于保靖县城南东,以塘口湾水库灌区为主体,横跨梅花(包括迁陵镇)、复兴、水银和阳朝等4个乡镇,近25km2,属河间岩溶峰丛洼(谷)地的岩溶中、低山区,为典型的岩溶旱涝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37′~28°42′、东经109°37′~109°40′。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的山川格局。山峰主要呈NE向展布,地形海拔高程,一般为500~650m,岩溶洼地标高一般为390~450m。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岩溶地貌形态组合类型,主要有峰丛洼地(谷地)、峰丛盆(洼)地、峰丛槽谷、溶丘槽谷(洼地)等。(1)峰丛洼地(谷地)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岩溶地貌类型,如车家坪峰丛洼地、马岩山峰丛洼地、那丘峰丛洼地、老宅峰丛洼地、洞湾峰丛洼地和敖溪峰丛洼(谷)地。峰体多呈圆锥状,山坡坡度一般30°~40°。峰顶高程一般为540~650m,锥峰相对高度一般为40~80m。洼地为封闭式负地形,其分布高程为420~540m,洼地深一般为30~60m。洼地底部普遍有落水洞发育,起消水作用,为季节性地表水流的排泄口。(2)峰丛槽谷岩溶槽谷形态多样,局部地段仍保留有叠置型的残留洼地,谷底平坦,负地形发育率在20%左右,呈长条串珠状或线状分布,残坡积粘土层较发育,厚2~10m不等,为主要农业耕作区。槽谷的发育明显受NNE与NWW向两组断裂、裂隙构造控制,如白岩洞NNE向槽谷、沙河NE向槽谷、雷打岩-大湾NWW向槽谷、长坪-小河寨NNE向槽谷和长坡NWW向槽谷等。(3)峰丛盆(洼)地由基座相连的簇状山峰和盆地或大型洼地组成,集雨面积达5km2以上,盆(洼)地面积达2~5km2,盆(洼)地底部平坦,土层较发育,厚2~10m不等,为主要农业耕作区。如敖溪、梭多坪、孟科坪、官庄、车夫、迫逼洞等盆(洼)地,是主要的粮仓。(4)溶丘槽谷(洼地)由地表起伏约50m高的溶蚀丘峰和宽槽谷组成,负地形发育率在50%左右,呈宽缓的长条型分布,残坡积粘土层较发育,厚2~10m不等,为主要农业耕作区。主要分布在甘棠坪、格则湖、桐木棋、梅花和马虎冲等地,槽谷的发育主要受控于NNE与NWW向两组断裂、裂隙构造。地表落水洞与地下通道落水洞往往出现在岩溶洼地的底部或一侧,并通过竖井或斜井与地下洞穴或地下河沟通,构成复杂的地貌组合类型,如铁匠村洼地底部一侧的铁匠洞落水洞通过斜井与深部地下河相连接,构成白岩洞地下河系统的一个分支。表6-1 白岩洞—金塘湾地区洞穴统计续表岩溶洞穴及洞穴系统依据洞穴形态和沉(堆)积物的时空组成以及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将区内30多个洞穴归属为既4个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洞穴系统(表6-1)。2 地层研究区主要出露寒武系和第四系,其主要岩性为:(1)下寒武统1)杷榔组(1p):深灰—灰黄色页岩夹泥灰岩及灰岩、钙质页岩,厚196m。2)清虚洞组(1q):上段为灰白—灰黑色厚层白云岩及豹皮状白云质灰岩;中段是薄层状泥质灰岩与中厚层状纯灰岩互层;下段以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厚层状、巨厚层状纯灰岩为主。厚396~911m。(2)中寒武统1)敖溪组(2a):下段为黑色、深灰—灰黄色钙质泥岩、页岩,局部夹泥灰岩,厚40~70m;上段为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夹少量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厚253~283m。2)花桥组(2h):青灰色至暗灰色泥质微层灰岩、薄层灰岩、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厚层角砾状和竹叶状灰岩,厚318m。(3)上寒武统1)车夫组(3c):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厚层角砾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及白云岩,厚266m。2)比条组(3b):青灰色厚层至块状灰岩及结晶灰岩。下部灰岩呈瘌痢状或条带状夹假鲕状构造;上部灰岩夹数层中-粗晶白云岩,厚799m。3)追屯组(3z):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灰岩,厚448m。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2-3ls):灰白—深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厚816m。3 地质构造研究区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带的中段,主要构造线呈NNE-NE向展布,由一系列断裂和不完整的保靖背斜组成。(1)保靖背斜研究区位于保靖背斜中段的轴部。保靖背斜为一拱状背斜,走向NE40°,轴部由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杷榔组和清虚洞组地层组成。东南翼为中上寒武统的敖溪组、花桥组、车夫组、比条组和追屯组地层组成;西北翼为中上寒武统的类山关群,且地层倒转,倾向南东。由于背斜轴部受NNE向压扭性断裂组所破坏,地层倒转,构成一倒转的和不完整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东南,倾角10°~30°。图6-1 湖南保靖县区域构造地质图(2)断裂研究区断裂发育,主要由保靖NNE向压扭性断裂带(组)和NWW向的扭压性断裂组成。其中保靖断裂带,由5条NNE向的压性及压扭性断裂组成,规模较大,长20~100km,宽一般10~15m,最宽达40m,破碎强烈(图6-1)。1)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研究区北北东向断裂为保靖断裂带的一部分,主要由平头司-长潭-敖溪-信坪、岩山脚-尖堡山、盐叉河-吉库-金塘湾、西北部的所拉西-敖溪-岔家坡、曾家-张家坪和新桥-梅花等6条断裂组成,其延伸与背斜轴向大体一致。2)北西西向断裂研究区的北北西向断裂主要有那丘、盐叉河、吉库、洞湾-铁匠洞、中寨-金塘湾、铁灯坡和梅花等断裂,横切或斜切地层走向,主要表现为先扭后压的特征。4 水文地质研究区属沅水流域酉水河水系。酉水河由西向东经保靖县城从研究区北侧通过,是当地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酉水河汇水面积18530km2,多年平均流量6m3/s。研究区的地表径流属雨洪型,即有暴雨产生洪水而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的分配与大气降水基本一致,径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以及下垫面的条件。因研究区为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发育,洼地、漏斗、消水洞等负地形遍及全区,所以地表径流小,而地下径流大,且以地下岩溶管道径流为特征。根据观测,区内的岩溶水主有3种类型:①裂隙-溶隙型岩溶水;②溶洞型岩溶水和③断裂-溶裂型岩溶水,其富集受岩性、构造和地貌因素等制约。区内岩溶水的富集性与含水层岩性、厚度、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类型有关,而其岩溶地下河水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背斜轴部主要为寒武系碳酸盐岩,向斜轴部为奥陶系,地下水主要集中在背、向斜核部。构造及地貌对地下水的运动和局部富集起到控制作用,地下河多沿断裂发育,主要呈NNE-SSW或SSW-NNE向展布,排泄于酉水河。区内的岩溶含水岩组类型,按其岩溶层组类型及含水性,可分为连续式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和间互式碳酸盐岩夹不纯碳酸盐岩类两个含水岩组。再据其含水性及富水程度又划分出强岩溶、中等岩溶、弱岩溶含水层(组)。(1)连续式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1)连续式间互型溶洞-地下河强烈发育的清虚洞组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属强岩溶化层组,岩性为上部厚层白云岩及豹皮状灰岩;下部厚至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该含水层(组)岩溶最发育,主要岩溶形态有大型洼地、岩溶槽谷、落水洞、洞穴及规模巨大的岩溶地下河。如白岩洞—金塘湾地下河系统和塘口湾那洞地下河系统,主要沿断裂构造线展布,其发育明显受NNE向背斜和断裂构造控制。此外,除发育岩溶地下河外,该含水层还普遍出露表生岩溶泉,据30个泉水(点)统计(表6-2),占总泉水数的25%~30%,其流量较小,一般为1~2L/s,主要以裂隙下降泉形式出露。2)连续式全层型溶洞裂隙中等发育的娄山关群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含水岩组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分布于研究区的西部。该层岩溶发育,主要岩溶形态为溶沟、落水洞及洞穴,地下水主要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属深层断裂岩溶泉。据泉水调查资料,其流量一般为5~2 L/s,最大梅花泉,为12L/s;其次是马虎冲泉,为83 L/s;这是本区岩溶水最富集的含水层,岩溶泉主要(80%)以上升泉的形式出露,如梅花上升群泉、桐木棋上升群泉、麻阳上升群泉等,泉水流量相对稳定,属深部断裂、裂隙岩溶水。表6-2 保靖白岩洞—金塘湾岩溶区泉水点统计3)连续式全层型与间互型中等发育的敖溪组上段、花桥组和车夫组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灰色薄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厚层角砾状、竹叶状灰岩和白云岩,该层岩溶中等发育,主要岩溶形态为溶沟、落水洞、洼地、槽谷及规模较小的洞穴,地下水主要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据泉水调查资料,其流量较小,一般为1~1L/s,主要以裂隙下降泉形式出露,如滴水洞泉、花桥泉和小河寨泉群等,泉水流量不稳定,属岩溶裂隙水。(2)间互式碳酸盐岩夹不纯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1)间互式全层型溶洞裂隙强发育的追屯组和比条组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含水岩组的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层至块状灰岩,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该含水岩组岩溶较发育,主要岩溶形态有溶沟、落水洞、洼地、槽谷、洞穴及规模较大的地下河。如车夫洞、树儿洞—白溪关地下河,主要沿NE40°及NW275°~290°两组断裂方向发育。此外,岩溶泉主要以岩溶裂隙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其流量较小,一般为1~1 L/s。2)间互式夹层型岩溶裂隙弱发育的敖溪组下段和杷榔组含水岩组含水岩组的岩性主要为深灰—灰色页岩夹中薄层泥灰岩及灰岩、钙质页岩、钙质泥岩。该层岩溶发育极弱,主要岩溶形态有溶裂和溶孔(穴),沿断裂裂隙破碎带有泉水出露,如吉库沿断裂带出露的泉群等。
92 评论(10)

ck0015597

喀斯特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目录成因原理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著名景观世界分布成因原理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世界分布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编辑本段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流水作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编辑本段假喀斯特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编辑本段研究历史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至 喀斯特地貌近期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编辑本段研究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编辑本段地貌分类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编辑本段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 石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地下岩溶 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溶洞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浮戏山雪花洞(15张)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地下溶岩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著名景观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 喀斯特地貌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石林景观(20张)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编辑本段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
24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