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岸栖人
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同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长久。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民族便已使用自己的语言确定了许多民族艺术的称谓。尔后,在继承发展,兼融并蓄的基础上,伴随着狩猎、畜牧生产生活,渐趋形成了富有纵深历史性和鲜明民族性的舞蹈美学特征。关于12世纪前后蒙古族舞蹈情况,蒙古史籍、诗词多有记载。其中,《蒙古秘史》所载:“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也,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尔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是对蒙古民族在“俗无文籍,或约之以言,或刻木为契。”的古代,对全民性舞蹈现象的真实记载。在此之后,诗人的辞以情发,也为我们了解昔曰舞蹈的风采,提供了形象的依据。例如,“马乳新桶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元朝建立后,蒙古族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除民间舞蹈依然在草原上呈现出活跃的姿态外,宫廷乐舞更显勃勃生机。 蒙古族舞蹈除了具备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四个要点外,由于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据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行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起来,为了表示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