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907439
关于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有很多,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供大家进行参考: 1、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设计 4、现阶段财政支农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5、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7、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8、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 10、财政支出绩效问题研究 11、论财政支出效益 12、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13、政府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研究 14、我国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及其治理 15、招标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关系 16、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 17、我国政府采购模式研究 18、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19、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20、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2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 23、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研究 24、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研究 25、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6、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7、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财政支持方式探讨 28、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29、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30、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 31、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32、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33、公共教育支出研究 3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35、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36、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 37、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 38、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财政思考 39、公共卫生支出的绩效及其改进 40、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41、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42、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构想研究 43、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对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概念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编辑本段]宏观经济政策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西方国家战后的实践来看,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 2、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如下作用。 3、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运用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4、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机器、原料、材料和燃料等)和消费资料(食物、衣服、住房、日用品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事业范畴为4%。 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件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 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国际收支水平: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外目标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形势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面对国民经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需要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宏观调控方式的分类相类似,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可以分为宏观调节手段和宏观控制手段。 (一)宏观调节手段 具体来看,宏观调节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规手段和文化手段。 1、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规划)、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经济计划,就是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过程所做的部署和安排,具体地说,它是指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财、物,拟定计划实施步骤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它们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运用相当广泛,这里不再多说。 2、法规手段。法规手段是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手段,包括一系列关于经济活动的法律、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 3、文化手段。文化对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力。但是,同其他调控手段不同的是,文化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控手段,其对经济发挥作用的时间相对缓慢,对传统有很大的继承性,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这种手段必须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 (二)宏观控制手段 宏观控制手段主要是指行政手段。 一般情况下,行政手段是由上级行政机构向下级行政机构下达行政指令,或通过行政审批、许可证和配额、人事等制度,直接而明确的要求贯彻执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意图。因此,行政手段具有纵向性、强制性和速效性的特点,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直接手段。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兼有国有资产直接所有者的身份,其行政手段也作用于国务院直管的大型企业集团。 就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手段系统来看,虽然行政手段的实施应该存在一个递减的趋势,却仍然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有效利用的手段。这首先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情况所决定的。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这样的市场发育情况就决定了政府在宏观调控的时候不得不以行政手段来替代仍不完善的市场手段。另外,我国经济的微观主体(或者说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也决定了行政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是不可缺少的。虽然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应主要由市场来调节,但是在特殊时期,以及非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运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以使之符合国家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是必须的。而且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地方政府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也是必须的。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对于上述各种手段的划分只是一种粗略化的结果,在现实情况中它们经常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10年来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亚洲以及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