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博士论文影响因子与就业关系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77

Lanceyi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博士论文影响因子与就业关系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gjh

已采纳
比较高的院校。博士毕业找工作,主要是看论文达标的档次和在该领域中所作贡献的大小,研究突破越大、论文档次越高,能进的大学级别也就会越高,除了科研领域的表现,部分要求比较高的院校在招聘的时候可能还会比较看重第一学历和出国经验。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博士论文影响因子与就业关系

214 评论(12)

meimeigege

论文,是一个让多少人既头疼又无奈的字眼。曾几何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职晋级的必要硬件,论文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改革职称的评价标准,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在高校人员的招聘中,发表论文的多少是很重要的评估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评估求职者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求职者也可以据此向高校要求更好的薪酬。
356 评论(11)

chenmin300

高校认可的范围无非是前三种的排列组合。如果你是论文的第一作者,那走到哪都认,没有任何特例,所以这肯定是第一优先级;共同一作的,有的时候要看是否为排第一的共一,要么就当量折半,不同高校要求不同;大部分高校是认应届博士发表的导师第一本人第二的论文;大部分高校也认应届博士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很多等同于一作看待,但有的高校不认;导师要通讯和第一作者,给老婆/老公挂二作,学生三作,这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没啥用。题主说的情况确实存在,有些老师就是喜欢自己占着一作和通讯。如果工作确实是你做的,我的原则就是第一、共一、第二(导师第一)、通讯怎么都得占一个。具体操作可以跟老师商量自己一作,导师通讯;或者和导师共一,或者和其他人共一;再不济,导师一作,别人二作,你是通讯也可以(声明:这里不考虑学术不端的情况,暂且认为所有作者均对论文做出贡献)。因为无论是评职称还是校内考核,对于导师来说一作和通讯效力相同,全占着属实没必要。如果你只是承担了部分工作,而导师或者其他人做了大部分,那给你二作也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如同我上面讲的,求职时候大部分高校也是认的,找教职时候只能规避那些不认的高校了呗。不过要是三作及以后,那属实没啥用了。即便你是NSC的三作,也没啥用啊
107 评论(10)

yankelu

学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学习力才能决定你的未来。
186 评论(9)

ilovingubaby

论文,是一个让多少人既头疼又无奈的字眼。曾几何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职晋级的必要硬件,论文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改革职称的评价标准,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全新第四代汉兰达耀世登场广告图片在职称评审“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当下,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给广大基层评职者松了绑。一时间,职称评审告别“三唯”(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时代成为互联网上的热词。论文,到底是只什么“鸟”,让人如此欢喜如此忧,评职与论文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到底有多重要?评职称,需不需要论文“职改后,评职称到底还需不需要论文?”这是许多人的关注和疑问。大家发现,近年来,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对职称论文松了绑,但在许多地区,职称评审还是与论文挂钩的。半年前,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对论文不做要求”。意见出台后,各级媒体相继发表了“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的相关报道,但基层评职者很快发现,在当年的职称评审中,论文仍然是个“硬杠杠”。为此,许多评职者怨声载道,认为国家政策到了地方就变味。其实,“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之说只是一种误读。2016年7月,人社部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够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替代”。在这份文件中,并没有出现“职称评审将取消论文”的字眼,文件中“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的表述,只是表明国家正在建立多元的更为科学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制度。
104 评论(9)

傻傻莎莎

这取决于自己未来的打算。一般来说,博士毕业后有以下三条出路:继续做学术(进高校、研究所、去国外做博后)、进业界、公务员。1如果是继续做学术,那论文发表最重要,你有什么样的publication,什么级别,多少篇,这些是影响你以后能进什么级别高校,是讲师开始还是副教授开始,甚至你的工资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国内关系比较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像样的(至少达标的publication),关系也不好用,大牛、院长的学生最终能留校或者去不错高校的还是极少数。是他们的学生,并且publication比较好(至少达标),这是最好的。如果是以后进业界,以商科为例,这时publication就不那么重要的,只需毕业要求,然后积累实习经验、人脉。与本科不同的是,这时期如果你认真利用你的身份、学院资源、导师资源,你可以积累一些关系较深的人脉,而不是像本科生那样仅限认识。这些人脉中有的会是影响你择业的重要的人,有些会成为你以后职场的贵人。但是不管怎么样,自己在这个阶段不要把自己当学生看,把自己当大人,尽快适应成人社会的规则。如果是以后当公务员,包括选调、考公务员等,这时,学生会经历比较重要,尽量让自己混到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的职位,多参加一些党组织相关的活动,比如青年马克思活动、各类党建活动等,然后利用自己的身份、导师资源、学生会资源、学院资源,多结交一些公务员朋友,他们中的可能最后只有一个人在你关键时刻能帮上忙,但关键时刻一人就够了。有人可能会反驳说结交人脉得自己有用,这一点没有错。但是在博士阶段,自己的作用不会很大,不可能给一些级别较高的人提供帮助,别人也不会指望你能提供什么帮助。这时你要做的是一是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与潜力,让他觉得你是个可造之材,以后有大用;二是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有需求,有大需求,有小需求,你总能满足一些他某一个小的需求;三是把这个关系维持好,平时多联系,多汇报自己情况。这种关系只有在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时才用,平时多联系,一般的事不要找他帮忙。回答提问者的几个问题: 所有高校的博士的对比,一般只会发生在读博刚开始,认为自己进了名校读博就更厉害,但越到最后越看你的成果,你的出路,你以后混得怎么样。 国内还是国外、学校、导师,这些都看,但对于不同的规划来说,权重不一样。如果是做学术,是否有海外经历很重要,导师水平、人品、是否有时间指导你或委托厉害的人指导你,很重要。如果是进企业或者公务员,名校平台很重要。 土博没有一文不值,搞学术最终看你的publication,你就算是欧美PhD,但没有文章,也不会招你,就算招进来后不能持续产出文章,也有被解聘风险。进业界、考公务员,土博甚至占有优势,除非你是国外顶级名校。比如中央选调生只面向十几所985选拔。最关键看什么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规划。
123 评论(12)

tf95327

最准确的回答应该是:博士学位现在是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入门要求和基础准入标准。博士学位使人有资格以独立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当前的学术共同体。这里说的独立是说在学术观点和承担科研项目上可以有独立的身份,不再需要完全依附导师。知识掌握与博士学位之间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掌握知识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要求,但是并非只有通过读博这一途径才能获得知识。事实上,如果不在乎进入学术共同体,不在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则大可不需要读博士,只要能够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提高,最终的结果未必会输给博士。从功能上看,博士学位实际上与各种从业资格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且一致持续未中断的“从业准入资格”形式,其制度化程度之高、其社会声望之隆都远远超过其他的职业准入体系。比如,高级厨师资格与博士相比,考取的难度与程序化、制度化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人们对高级厨师的尊敬和敬畏相比博士而言常常是很低的,最后,对高级厨师和对博士的期待也完全不同,往往会觉得博士应该更高级、层次更高、收入也更高,如果博士达不到反而会显得是一个问题、是异常。有一种观点认为学士、硕士与博士这样的“学位”是对一个人学力的判断,换言之,是对一个人学业成就的衡量。这种说法常常与没有进过大学的家人对博士的误解相对应:许多人觉得博士在学校应该上很多课、读书、背书之类。实际上,博士的生活是在以学徒身份从事科研活动:国家或私人科研基金设立科研任务与目标,向广大科研工作者招标,导师投标并中标之后,指导、监督博士具体开展科研活动。所以,说学位反映了一个人对科研这一社会活动中涉及的诸项工种的熟练程度,更为准确。一般的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科研涉及的工种可能包括:文献综述、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目前,部分学科博士产出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劳动者的工资与待遇取决于社会需求与从业人员人数之间的关系,而一个社会对于尖端科研的需求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机遇也是有限的。劳动力的过剩导致博士待遇的下降,也导致科研领域严重的内卷化(involution):大量的人力投入与越来越吹毛求疵的精耕细作,换来越来越微博、琐碎的科研产出。另外,社会对科研的需求直接反映在科研经费与授予科研人员的社会职位上,两者都非常有限,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都无法直接获得基金赞助,需要挂靠到有资源的科研团队中去。有限的资源以及日益庞大的博士群体,导致科研人员中的社会分层日益严重。其后果之一便是科研资源的分配与成果、利益分配(经济利益与名望等)中的不公平现象会缓慢而持续地加剧。(另外提一下:目前的博士与科研岗位的不对称性是在科研领域中的局部践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产物,好像通过让一部分不适合科研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经济原因的考虑而主动退出,能够更好地起到人员筛选的作用;同时,通过维持大量科研后备军,能够持续压低科研人员待遇。这样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正如波兰尼的《巨变》一书的观点,市场经济的一个局限性在于个体的生命周期不能够像市场变化那样迅速地转换——科研这一工种所需的培养时间非常漫长,涉及的技能具有较高独特性,以至于一旦科研领域需求衰退,大批科研人员将无处可去,无法转职。苏联解体后大批科研人员的悲惨境遇便是如此——科研能力之强如苏联专家都是这样,可见谴责科研人员因待遇不佳诉苦的板子实在不能一味打在科研人员的能力、是否有“出去闯的勇气”与是否具备“甘坐冷板凳”等道德问题上)有许多人提到博士生涯对自己带来很多个人成长。这固然是事实,但在考虑宏观的问题时,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博士生涯对个人的锻炼未必有多么独特,以至于不读博就完全没有办法从其他的地方获得。最后总结:我个人的观点是,博士的主要作用是一种职业准入资格,证明一个人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并已足够熟练。一个近似的类比是中世纪手工业的学徒获得了出师证明,表明该行业的行会同意这个人加入这一个行业,成为同行以及竞争者。读博之后,就可以去高校争取获得教职,去科研院所争取获得研究岗位啦!
25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