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2

小象上树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地震分析论文题目推荐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antengli

已采纳
如果是毕业论文建议用:情系灾区,我们该做些什么?如果是一般的作业命题建议用:情系灾区,众志成诚。

地震分析论文题目推荐怎么写

323 评论(9)

liyanerer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截至5月16日14时40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受伤近17万人,同时仍有若干人失踪或被埋。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 “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161 评论(9)

zhu_juanjuan

四川汶川大地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天人关系、救灾活动、各种主观反应、各种社会现象、价值观冲突等 从哲学角度解读汶川地震 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川汶川大地震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学会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次汶川大地震是地球自身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的运动。只能说是”天灾”而绝不是”人祸”,任何对地震发生的主观联系想象都是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因此,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绝不能因过分陶醉于人类取得的成果而违背自然规律,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而规律是客观的,当人们遵循规律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反思今天,如果我们对自然肆意破坏,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而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到时我们必然得不偿失。 其次,对于这次地震,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给了我们很多发人深省的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震发生后,由于实际灾情比想像中还严重,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救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调出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抢救工作,对灾区人民实施高效而快速的救援安抚工作。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也是对这个哲理的最好注释。人虽然不能改变大自然地客观规律,但是可以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抗灾赈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汶川一定会重拾往日光辉。 3、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这次地震我们可以看出,地震导致大约8万人(这数字是我估计的)遇难,几千亿人民币的损失,同时,由于地震的爆发,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了堰塞湖等等,都说明了联系的普遍性。 4、矛盾的观点: (1)矛盾具有普遍,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地震发生,我们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快速研究救援工作和马上开展救援工作。由于没有回避问题,并高效率地进行抢救工作,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地震是一种大灾难,但通过这次地震,中国人的团结精神空前提高,全国上下一条心,捐钱,捐血,做志愿者,抢救伤员等等,表现出令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凝聚力。正如胡主席会见吴伯雄时所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是也使我们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4)抓主要矛盾。在地震发生后72小时的时间,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在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不仅体现了抓主要矛盾,而且也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创新意识:这次抗震救灾报导,我们的电视媒体空前的透明,全程直播,体现了我们的电视媒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希望以后能发扬光大。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国也第一次允许外国的救援队参与救援活动,也体现了创新的意识在加强。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次抗震救灾,一切以人为本,从救灾开始温总理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以百陪的努力”,到后来的安置灾民的灾后生活,我们都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的精神。 7、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这次地震涌现了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英雄人物,这里面有母亲,有父亲,有军人,有警察,有老师,有领导,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他们无时无该不让我们感动。他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是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他们的行为,也实现了他们人生的价值。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这次地震,大家认识到许多求生的技巧,比如说地震时要躲在墙角,受困时要保持体力,饿太久了连自己的小便都得喝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保住自己的性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这次地震,大家更懂得珍惜生命,更懂得珍惜身边的的人,珍惜一切拥有的东西,也让我们更认识到我们祖国的人民是多么团结,更加热爱这个国家。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还有,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至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马克思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虽然目前人们对地震的预测还认为是一个难题,但地震的规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更多的关注并加强国际合作,一定会被人所认识和掌握,从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5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