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longlu
因为当每个人都在讲道德并遵守好时,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丽很多。 
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加固器,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器。只有通过道德我们人与人才能同心同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的功能: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是人类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它仅仅是一个尺度,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准则,人人都恪守着,人可以没有道德,那就被称为离经叛道,说的好听点是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生产,就需要相互合作,就霜要建立社会,要使社会有序的运转,就需要立很多规范,规范一部分表现为硬性的法律制度,一部分则表现为无形的行为规则。其中就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使社会成员和皆相处并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道德是法律难以规范而又必须有的一种行为准则。例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味无知为耻。这就是一种无法用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准则,这是维护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当然,这种规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就是为了纠正过去对道德规范的忽视,所产生的种种不良问题。我们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道德规范,这是社会存在的必需。拓展资料: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并且在各种地区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就导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现实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的安康,除了最低限度的法制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道德的作用,道德可以调整人与一切利益关系。人还不是生活在随心所欲的社会环境中,对利益的追求必须接受道德的制约和调节。在利益关系问题上,做到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在获取利益的方式和手段上,贯彻公正合法的原则,诚实劳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发挥能力等,以此来获得利益,道德便给予肯定和支持,对以坑蒙拐骗、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弄虚作假等手段获得利益的,道德就要加以谴责。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不少人思想蜕变,观念低俗,口头上道德,行动上表现出道德能值几个钱的卑鄙龌龊品质。他们无所谓道德,甚至言行一致,一个“钱”字了得,这就是他们的道德。 愿道德是建立在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道德产生的终极根源,即人类社会欲望无限与条件有限的永恒矛盾,道德是解决方式之一;道德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个体对“道德”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对道德行为者的确实保障,特别是制度保障。这种分层分析的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道德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立场;区分了社会现象的道德与个体现象的道德;注意了道德的二重性,即主体自律性与社会规范性。 强调道德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固然为批判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却容易导致对道德的工具主义理解,消解道德的神圣与庄严。同时,上述解释“遗漏”了两个重要的道德现象,或者说无法解释两种道德行为的产生。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做出道德行为,有的仅仅出于同情或怜悯,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休谟所说的同情;有的从信仰出发,并没有功利得失的算计,比如宗教信徒舍生取义的壮举。前者源于本能的道德情感,后者源于信仰层面的道德超越。在形而上的层面回答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生活”,即“确证”道德是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在形而下的层面回答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行动”。按照伦理学家万俊人先生的解释,道德及其产生并不存在是否“为人”的问题,它本身就是人的生活所固有的价值尺度。人与其他物类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过“好生活”。因此,就人类生活自身而言,道德就是人类生活的内在目的之一。人要有道德地行动,有三个方面的理由:基于人性,基于功利,基于信仰。基于人性,说明道德(地行动)是人的内在需要,做道德之事、成道德之人让人愉悦、快乐和幸福。基于功利,说明道德(地行动)是有益于个人、他人以至人类整体的;基于信仰,说明了人的高贵与神圣,表明人既不是基因的奴隶,也不是环境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