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uo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俄) 1863年在人民群众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争取自由的影响下,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14名学生拒绝按照学院硬性规定的题目进行毕业考试,他们走向社会,组成了巡回展览学会。他们创作了许多揭露农奴制度、反映俄罗斯人民苦难生活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富于战斗性,在俄国各地巡回展览,影响很大,被称为“巡回画派”。其中列宾和苏里柯夫是杰出代表。 列宾(1844-1930)著名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的是在炎热的夏天,一群衣着破烂不堪的纤夫迈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拖着货船,艰难地走在伏尔加河畔的沙滩上。沙滩上的几只破箩筐,增添了画面的凄惨景色。画中共有11名纤夫,经过画家精心刻画,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经历、性格和气质。领头的纤夫叫卡宁,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两手下垂,身上的纤绳绷得很紧,忍受着体力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中间突出的人物是那位身着浅色衣服的少年,他紧蹙着眉头,吃力地用手调整压在肩上的纤绳,从他那昂起头的姿势看得出,在他身上蕴藏着一种潜在的反抗力量。最后两位人物动态对比鲜明。一位低垂着头茫然地向前移动着身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一位回头怒视着后面船上的船主,脸上是愤愤不平的表情。 列宾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画家。他擅长社会风俗画和肖像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直接而又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列宾从小就喜欢绘画,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美术学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第一幅成名之作,这幅画共画了三年多时间。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亲自到伏尔加河边居住,和纤夫们交朋友。他寻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纤夫形象,认真观察,并画了许多人物写生画,表现不同年龄、个性、姿态的纤夫。正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写生,列宾抓住了伏尔加河纤夫的典型特征,把他们表现的十分真实、深刻又各具特色。 这幅画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了一群纤夫的形象:远处伏尔加河畔的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篮筐作点缀,景色十分悲凉。一队穿戴破烂不堪的纤夫正拉着重载货船,缓慢地沿着河岸沙滩向前走着。画面上的纤夫,有强壮的,有体弱的,有年老的,有年青的。他们的步子是那样的沉重,令人似乎可以听到“伏尔加船夫曲”那压抑低沉而又雄壮的回声。纤夫共有11人、约略分成三组。这里每一个形象都经过列宾仔细推敲,并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有差别。为了更好地展示纤夫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列宾采用了画幅较宽的横构图,把众多的人物安置在与伏尔加河几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错落,使画面形成一种有力的节奏。辽阔壮丽的伏尔加河与衣衫褴缕但又显示出雄厚力量的纤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是受到了诗人涅克拉索夫同名诗歌的启发而创作的: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约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以此展开扩写
标题: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长兰、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 郑燮数十年所画题材并不多,以兰竹为主。由于,平时多试弄,勤观察,苦练习,神情专注,因而对兰竹的形态性质烂熟于心。做到了“如在笔底,如在目前”,随手画去,也能得其劲骨,自成局面,成就了相当的艺术功力。 郑燮四十九岁任山东范县知县,继调潍县,历时十二年,是一位做过小官的画家。秉正的品质,促使他鞭笞奸吏,勤政与民 。最终蒙受诬陷和打击,愤然辞官。据说在他回归故里那一天,百姓遮道挽留,情景十分动人。他自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一语中的,足见其艺术与情操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