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hui305
应该是有几种方法 为什么 做完这题后的感受是什么(要联系生活) 这样才是生活数学小论文!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一) 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来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六边形,它可以分成4个三角形,内角和是72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2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3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七边形,它可以分成5个三角形,内角和是90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0/7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由此,我们得出了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我们不但可以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我们还可以用两种、三种等更多的图形组合起来铺满地面 例如: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六方形、正方形和正八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八边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实际上,有许多图案往往是用不规则的基本图形拼成的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二) 1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相关计算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即: c=(a2+b2)(1/2) 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三)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四) 今天,我遇到两道数学题,并得到了一些窍门。 第一题:幼儿园买进大小两种毛巾各40条,共用58。8元。大毛巾比小毛巾的2倍多12元。这两种毛巾各多少元?其实,这道题还是较简单的。只要用解方程就行了。先算出大小毛巾的价钱,在计算,不一会,我就做完了。 乔布斯水果店原来将一批苹果按100%的利润(即利润是成本的100%)定价出售,由于定价过高,无人购买。后来不得不按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售出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腐烂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剩余的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定利润的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5%。第二次降价的利润是:(302-40%×38-6)÷(1-40%)=25%,价格是原定价的(1+25%)÷(1+100%)=5%。接着道题要把这批苹果看成1,价格也看成1,这批苹果总共分两次卖,第一次卖了4,第二次卖了6。总的利润是2%,总的售出价格就是302,第一次卖了40%×38,302-40%×38就是第二次卖出的总货款。再减掉二次的成本60%,就得到第二次多卖出的钱。利润就是销售价比成本价多出来的钱再除以成本,所以用这个钱除以第二次的成本1-40%,就等于第二次降价后的利润,这时候需要注意,原来的定价应该是(1+100%),所以用(1+25%)÷(1+100%)相除就等于所要答案。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数量比是4:11,收取小轿车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解题思路:先把两个比换算成同样的比例,这样三个之间就可以作比较。小轿车比大轿车多出210元,车子的数量比是33:10,实际上收费比是3:1,这样形成的差33×1-10×3=3,210除以3就等于每个配给的量是70辆。就是5:6=10:12,4:11=12:33,30:10=3:1,33×1-10×3=3,210÷3=70(辆);大客车:70×30÷30=70(辆),小客车:70×6÷5=84(辆),小轿车:84×11÷4=231(辆)。 不要担心题目有多难,无论什么数学题总会有答案的,数学就是这么简单,就要看你逻辑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否强。希望你们也爱上数学!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五)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相关文章:趣味数学小论文数学小论文作文数学小论文的作文数学小论文200字关于数学小论文数学高中小论文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高中的数学小论文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数学生活小论文
[专题介绍]生活中我会经常遇到与余数有关的问题,比如:某年级有将近400名学生。有一次演出节目排队时出现:如果每8人站成一列则多余1人;如果改为每9人站成一列则仍多余1人;结果发现现成每10人结成一列,结果还是多余1人;聪名的你知道该年级共有学生多少名吗?假设有一名学生不参加演出,则结果一定是不管每列站8人或9人或10人都将刚好站齐。因此此时学生人数应是8、9、10公倍数,而8、9、10的最小公倍数是360,因此可知该年级共有361人。研究与余数有关的问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分析] 1、两个整数a和b,除以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m所得余数相同,就称a和b对于模m同余或称a和b在模m下同余,即 a≡b(modm)2、同余的重要性质及举例。〈1〉a≡a(modm)(a为任意自然)〈2〉若a≡b(modm),则b≡a(modm)〈3〉若a≡b(modm),b≡c(modm)则a≡c(modm)〈4〉若a≡b(modm),则ac≡bc(modm)〈5〉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6〉若a≡b(modm)则an≡bm(modm)其中性质〈3〉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传递性",性质〈4〉、〈5〉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乘性,"性质〈6〉常被称为"同余的可开方性"注意:一般地同余没有"可除性",但是:如果:ac=bc(modm)且(c,m)=1则a≡b(modm)3、整数分类:〈1〉用2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两类:1,3,5,7,9,……(奇数)0,2,4,6,8,……(偶数)〈2〉用3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三类:0,3,6,9,12,……(被3除余数是0)1,4,7,10,13,……(被3除余数是1)2,5,8,11,14,……(被3除余数是2)〈3〉在模6的情况下,可将整数分成六类,分别是:0(mod6):0,6,12,18,24,……1(mod6):1,7,13,19,25,……2(mod6):2,8,14,20,26,……3(mod6):3,9,15,21,27,……4(mod6):4,10,16,22,29,……5(mod6):5,11,17,23,29,……[经典例题] 例1:求437×309×1993被7除的余数。思路分析:如果将437×309×1993算出以后,再除以7,从而引得到,即437×309×1993=269120769,此数被7除的余数为1。但是能否寻找更为简变的办法呢?473≡3(mod7)309≡1(mod7)由"同余的可乘性"知:437×309≡3×1(mod7)≡3(mod7)又因为1993≡5(mod7)所以:437×309×1993≡3×5(mod7)≡15(mod7)≡1(mod7)即:437×309×1993被7除余1。例2:70个数排成一行,除了两头的两个数以外,每个数的三倍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的和,这一行最左边的几个数是这样的:0,1,3,8,21,……,问这一行数最右边的一个数被6除的余数是几?思路分析:如果将这70个数一一列出,得到第70个数后,再用它去除以6得余数,总是可以的,但计算量太大。即然这70个数中: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是它两边的数的和,那么它们被6除以后的余数是否有类似的规律呢?0,1,3,8,21,55,144,……被6除的余数依次是0,1,3,2,3,1,0,……结果余数有类似的规律,继续观察,可以得到:0,1,3,2,3,1,0,5,3,4,3,5,0,1,3,2,3,……可以看出余数前12个数一段,将重复出现。70÷2=5……10,第六段的第十个数为4,这便是原来数中第70个数被6除的余数。思路分析:我们被直接用除法算式,结果如何。例4、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最小自然数:(1)用3除余1,用5除余1,用7除余1。(2)用3除余2,用5除余1,用7除余1。(3)用3除余1,用5除余2,用7除余2。(4)用3除余2,用7除余4,用11除余1。思路分析:(1)该数减去1以后,是3,5和7的最小公倍数105,所以该数的是105+1=106(2)该数减去1以后是5和7的公倍数。因此我们可以以5和7的公倍数中去寻找答案。下面列举一些同时被5除余1,被7除余1的数,即1,36,71,106,141,176,211,246,……从以上数中寻找最小的被3除余2的数。36≡0(mod3),71≡2(mod3),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是71。(3)我们首先列举出被5除余2,被7除余2的数,2,37,72,107,142,177,212,247,……从以上数中寻找最小的被3除余1的数。2(mod3),37≡(mod3)、因此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是37。(4)我们从被11除余1的数中寻找答案。1,12,23,34,45,56,67,78,89,100,133,144,155,166,177,188,199,210,232,243,……1(mod3); 1(mod7), 不符合12≡0(mod3), 12≡5(mod7) 不符合23≡2(mod3), 23≡2(mod7) 不符合34≡1(mod3), 34≡6(mod7) 不符合45≡0(mod3), 45≡3(mod7) 不符合56≡2(mod3), 56≡0(mod7) 不符合67≡1(mod3), 67≡4(mod7) 不符合78≡0(mod3), 78≡1(mod7) 不符合 89≡2(mod3), 89≡5(mod7) 不符合100≡1(mod3), 100≡2(mod7) 不符合122≡2(mod3), 122≡3(mod7) 不符合133≡1(mod3), 133≡0(mod7) 不符合 144≡1(mod3), 144≡4(mod7) 不符合155≡2(mod3),155≡1(mod7) 不符合166≡1(mod3),166≡5(mod7) 不符合177≡0(mod3),177≡2(mod7) 不符合188≡2(mod3),188≡6(mod7) 不符合199≡1(mod3),199≡3(mod7) 不符合210≡0(mod3),210≡0(mod7) 不符合221≡2(mod3),221≡4(mod7) 符合因此符合条件的数是221。例5 判断以下计算是否正确(1) 42784×3968267=1697598942346(2) 42784×3968267=1697598981248思路分析:若直接将右边算出,就可判断41784×3968267=169778335328,可知以上两结果均是错的;但是计算量太大。如果右式和左式相等,则它们除以某一个数余数一定相同。因为求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只需要先求这个数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便是原数除以9的余数。我考虑上式除以9的余数,如果余数不相同,则上式一定不成立。(1)从个位数字可知,右式的个位数字只能是8,而右式个位为6,因此上式不成立。(2)右式和左式的个位数字相同,因而无法断定上式是否成立,但是 4+2+7+8+4=25, 25≡7(mod9)3+9+6+8+2+6+7=41,41≡5(mod9)42784≡7(mod9);3968267≡5(mod9)42784×3968267≡35(mod9)≡8(mod9)(1+6+9+7+5+9+8+9+4+2+3+4+8)≡3(mod9)因此(2)式不成立以上是用"除9取余数"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常被称为"弃九法"。不过应该注意,用弃九法可发现错误,但用弃九法没找出错误却不能保证原题一定正确。习题1、 求16×941×1611被7除的余数。3、 判断结果是否正确:(1)5483×9117=49888511(2)1226452÷2683=3344、 乘法算式3145×92653=2910 93995的横线处漏写了一个数字,你能以最快的办法补出吗?5、 13511,13903,14589被自然数m除所得余数相同,问m最大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