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yong1982
本书第1版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上长期排名同类书销量第一, 并获得“51CTO”IT技术网站读者评选的2010年 “最受读者喜爱的原创IT技术图书奖”。在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书出版 分社社长郭立和编辑刘皎的建议和支持下,笔者于2011年元旦期间做了本 书第2版的补充和修订工作。在第2版中,笔者增加了物联网定义(正式提 出)、绿色智能建筑、智能电网、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区分,以及典型案 例(笔者和团队实施的)等内容,并对整体内容做了进一步梳理、修订和补 充,使本书质量有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全面提升。另外,第2版中删去了“从牛计算到云计算”这部分内容(附录), 因 为篇幅所限,这部分内容不能够充分阐述笔者在云计算方面的观点, 有些观 点由于没有更详细的论据做支撑,显得突兀。鉴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密切关 联性,笔者利用2011年春节假期的时间写了《云计算:技术、应用、标准和 商业模式》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也算是给支持这本书的读者一 个交代。此外,本书的英文翻译版也与国外出版商签约, 预计年底出版。物联网和云计算在很多方面有对等的可比性, 例如,云计算有SPI(即 SaaS、PaaS和IaaS)三层的划分,物联网也有DCM(即感知层、传输层和应 用层)的划分。NIST把云计算的部署模式分为公有云、私有云、社区云和 混合云,本书也把物联网的存在方式分为内网、专网和外网,其实也可和云 计算一样,把物联网的部署模式分为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和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说起物联网(或云计算)的话题,很多有些资历的ICT人士往往会说:这个东西我早就做过,没什么新鲜的,皇帝的新衣,新瓶装旧瓶。 VC们会 说:有模式吗? 赚到钱了吗?这都是一帮没商业头脑的教授和官员们在那里 瞎掰。的确,火药我们早就发明了,但我们用来放鞭炮就到头了,人家却发 明了导弹、原子弹……最近在接受CIO时代杂志采访时,谈到国人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认识 问题,目前很多相关的出版物、论坛和会议产生了大量资讯,让人目不暇 接。笔者觉得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一些人爱把它们提升到哲学、社会学、 经济学、美学、儒家道家学说等“高度”来发挥, 实现所谓多学科、中西 方文化的结合, 其实物联网和云计算也就是一些技术的融合, 没那么“玄 乎”。当时提出这些理念的国外同行可能也没想那么多,我们自己反倒去 “添油加醋”,搞得大家云里雾里。 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学习西方人务实的 分析法,不要动不动就来一个东方中医把脉式的“综合、笼统、全盘”的考 虑,这样的结果是吃不透,也抓不住要点和突破点。例如,有些人不做深入 研究,就“笼统”地把苹果的App Store说成是云计算或物联网的成功案例, 其实App Store既不是云计算也不是物联网。IT精英和VC们目前不看好物联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个:一是小的初 创企业很难做IoT,急功近利的资本家看不到短期利益不会撒鹰;二是传统 IT精英们只了解SNS、Android等热门领域,不熟悉智能系统和IT融合的潜 力;三是商业模式不够清晰明确,往往会和其他模式融合,例如Foursquare 其实是IoT和SNS的融合。有人说,物联网是“雾”,云计算是“云”,因 为站的角度不同,各种观点都有道理。本书第2版的目标和第1版一样,仍然希望能够覆盖物联网技术的所有方 面,以软件和系统及其共性为主线,同时介绍M2M、RFID、WSN和两化融合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和末端。书中强调了软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国内长期“重硬轻软”的问题,不过,就商业模式来说,无论在企业层面和政府支持层面,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以硬件和端为主,软件的产品化、产业化一直是 国内(其实包括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地区的)企业的弱项,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仍然是难以改变的, 这也正是本书要重点强调软件重要性的原因。最后,笔者在此向关心和支持本书、直接或间接为本书做出贡献的朋 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引言是全篇论文的开篇,引言写得好是为论文加分的。写引言时要注意言简意赅,要直接点明为什么写这篇论文,写论文的目的,方法等,不宜过长,也不宜顾左右而言他,要让导师一看就能明白你整篇文章的走向。如果实在不会写呢,可以找寻梦文章代写
论文的引言一定要引出中心思想,引出你想要论述的观点。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写到对未来的描述时,有这样一段话:“你不会忘记带走遗留在办公室或教室里的网络连接用品,它将不仅仅是你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物件,或是购买的一个用具,而且是你进入一个新的、媒介生活方式的通行证。”这也许就是比尔·盖茨心中所想象的网络世界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个大胆的设想在那个年代只能是一个“梦想”,因为那个年代的计算机水平和网络水平远远不具备能实现比尔·盖茨梦想的条件,但是,比尔·盖茨的梦想超越了那个年代,引领社会朝着一个新的目标发展。1998年,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UCC)支持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提出将Internet与射频标识(RFID)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物品贴上电子标识牌,实现物品与Internet的连接,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与管理。这就是早期“物联网”的概念。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物体互连起来,使得相互之间的物体能够像人与人一样相互通信,以增强物体智能化。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物联网将从生活、生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整个世界。它为人们带来无法想象的便利和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和隐私等安全方面的隐患。物联网通信技术解决的是具有智能的物体在局域或者广域范围内信息可靠传递,让分处不同地域的物体能够协同工作。本书共12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物联网的基本知识,包括第1章物联网概述和第2章物联网体系架构;第二部分讲述感知层通信技术,包括第3章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第4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第5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第三部分讲述网络层通信技术,包括第6章接入网技术、第7章无线局域网技术、第8章电话通信网技术、第9章移动通信技术、第10章传送网技术、第11章虚拟专用网技术和第12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联网涉及的各种通信技术,本书并不试图面面俱到,只介绍主流的通信技术,包括目前只有理论意义,但对今后的网络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本书由屈军锁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组织、审核,并编写第1~3章、第5~10章和第12章;高佛设任副主编,负责编写第4章和第11章。本书的基本定位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物联网、传感网、通信、信息、电子等专业的本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当然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很多老师、同仁和亲友的帮助与支持,高佛设老师对初稿进行了仔细校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杨武军对部分章节的稿件提出了修改意见。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很多同志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作者在此对以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而物联网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领域,因此,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殷切希望广大同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