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1

davidyo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华清穿

已采纳
回答 你好亲[微笑],山清水秀的广西,生活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和睦相处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美丽的民俗风情,或质朴含蓄,或旷达不羁,或柔情似水,或豪气冲天。 十大民族风情:德蛾迂场。桐族大歌。敢壮山壮族歌玗。苗族坡会。那坡壮族风情。南丹瑶族风情。瑶族打油茶。彝族火把节。游彩架。壮族天琴弹唱。

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

99 评论(9)

yang901101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184 评论(9)

huxiong124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1、武鸣壮族三月三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武鸣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当地还有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壮族的传统娱乐活动。2、宾阳炮龙节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宾阳炮龙节有着悠久历史,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吸引了数十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狂欢祈福。宾阳炮龙节有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队、威风凛凛的龙鼓队、仙马、壮锦、彩凤、游彩架、踩高跷等民俗展演。3、隆林彝族火把节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衣服,将火把燃起来,手拉手围成圈子,载歌载舞。4、牛王节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会举行热闹非凡的牛王节。每到牛王节,莎莉人都会身着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整个节日的重头戏当属牛王争霸赛,当裁判一声吆喝,主人放开缰绳,两公牛向对方俯首冲去开始一场激烈的厮杀,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5、金山花炮节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观音菩萨出寺送福。
241 评论(13)

MrFat

广西的民俗文化很多,一时说不完,下面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广西的民俗活动:  三月三歌圩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活动形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壮族的传统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浓厚的原始意识色彩及群体性的活动方式,深刻地反映着其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的鲜明特征。歌圩即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背景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壮族歌圩脱胎于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的群体性实践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为“合会男女”“倚歌择配”提供赖于依存的空间。歌圩经历了“娱神”到“娱人”的演变,是乐神活动的必然演化。在战国至秦汉,壮族的祖先古越人即盛行“尚越声”,其以歌代言的风习及“歌圩”活动形式,是古越人“尚越声”、“作越歌”文化特征的延续和演化。“歌圩”和汉代的“溱洧之风”有着相似性。逮至唐代,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成为壮族三月三歌圩形成的标志。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等文艺演出。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更多的广西民俗可在百度搜索 广西文联 等关键词进行查找!
22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