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文选题背景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5

wjs5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文选题背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urongzhezhe

已采纳
可以给你下 但是你要给个邮箱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文选题背景

100 评论(11)

小布丁0928

你是用哪个版本的啊 我这个是温如敏 钱理群 吴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版本内容应该有相似处吧 希望这个纲要能对你有点帮助现代文学学习纲要:识记部分:第一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第二章: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 ,“闲话风”、“读语体”第三章:乡土小说的概念、代表作家、自传抒情小说概念、“零余者”抒情主人公、《潘先生在难中》第五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大我、小我)、“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第六章: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郭沫若的诗歌观、冰心宗白华的“小诗体”、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主张、纯诗概念、李金发诗歌的“远取喻”第七章:周作人的“美文”概念、言志小品,冰心、朱自清散文的缜密、漂亮风格,“雨丝体”,春柳社、“文明新戏”概念、爱美剧、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重象征、重哲理、重抒情)、丁西林戏剧结构模式(二元三人)、《压迫》第九章:“革命文学”的倡导、“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左联概念、京派概念、林语堂与“性灵文学”、李健吾“印象的批评”、壮阔厚实的审美风格第十章:《蚀》三部曲、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第十一章: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骆驼祥子》第十二章:《激流三部曲》、《寒夜》、觉新第十三章:湘西世界、城乡对峙结构、《边城》、“人性”、“神性”、“文体作家”、抒情小说第十四章:“革命的罗曼蒂克”、《为奴隶的母亲》、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生》、叶紫《丰收》、艾芜《南行记》、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东北作家群”概念、卢焚《谷》、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第十六章:中国诗歌会代表诗人、《现代》与现代诗人、暗示与象征、朦胧美 戴望舒《我的记忆》、卞之琳《断章》第十七章:“古今杂糅”的手法、庄严与荒诞的色彩第十八章:林语堂的小品文主张、何其芳的《画梦录》、独语的调式、夏衍的《包身工》(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第十九章:曹禺的“生命三部曲”第二十章: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洪深《农村三部曲》第二十一章:文学分割、文协、“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新歌剧《白毛女》、《讲话》概念、“工农兵方向”、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第二十三章:沙汀的长篇“三记”、钱钟书《围城》、陆翎《财主的儿女们》、张爱玲《金锁记》、“土改小说”的代表作第二十五章:“吹芦笛的诗人”、历史的“综合”“太阳”“土地”意象、“时代鼓手”、七月诗派的概念及其代表诗人诗作、“中国新诗派”、“知性与感性的融合”、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诗的歌谣化、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第二十七章:报告文学的勃兴、丘东平《第七连》、小品散文、冯至《山水》、梁实秋《雅舍小品》第二十八章: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郭沫若《屈原》、夏衍《法西斯细菌》理解部分: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意义第二章:为什么《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鲁迅小说的两大情节模式及其意蕴 阿Q的接受史第三章: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第五章:为什么说《女神》是开一代诗风之作第六章:新诗内部的自我调整第九章:第二个十年文学创作的共同趋势第十章:茅盾的小说成就第十一章: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类型 老舍作品的京味第十二章:茅盾《家》的杰出成就第十四章: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七章: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第十九章:为什么说《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第二十二章: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对评书小说形式的扬弃第二十五章:艾青诗歌的主题、情调、艺术与形式
82 评论(8)

yong6331201

2009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如果以1949年北平第一次文代会算起,那么,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有了60年历史;如果以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为时间点,那么,新时期文学也已经有了30年,据此,60年的历史又被学界分成了“两个三十年”。近几年来,以变化的历史语境为依托,关于当代文学60年(或者“两个三十年”)的讨论一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主要话题。特别是2009年,讨论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学术会议不断,刊物上发表的无数论文也相对集中在这个话题上。因此,关于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文学批评的反思和作家作品与思潮现象的论述,也就成为2009年文学研究的三大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历史、当下与未来,呈现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整体性推进的轨迹。不妨说,2009年的文学批评集结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2009年的文学批评不仅仅属于2009年,文学批评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因为有了60年的沉淀,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经典化成为一种可能,即便是关于当下创作的分析,也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历史背景”。这一特点,反映在批评之中,便是重返历史现场。最遥远的历史话题是“五四”,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刘再复和李泽厚的对话《共鉴五四新文化》既有交集也有差异,我们未必完全认同其中的一些说法,但再睹20世纪80年代两位思想者的风采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60年历史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思考,是重返历史现场的主题部分。在新时期文学初期,文学界是以否定“文革”时期的文学为开端的,因为 “四人帮”提出了“十七年文学”存在一条所谓“文艺黑线”,所以在否定“文革”时基本肯定了“十七年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十七年文学”的批评和否定的声音逐渐增多,近几年分歧更大,也使“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一时成为热点。“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初阶段,其后文学进程的多数重要问题都与这个阶段相关。因此,我特别重视丁帆在本年度发表的《1949: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这是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的论纲。十年之前的1999年,丁帆便出版了《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其论点曾产生广泛影响。这些年,丁帆始终以文化批判者的独立精神直面历史与现实问题,以鲜明的价值判断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这篇论文承接了他以往的基本观点,但对历史的论述更为细致、透彻,特别是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他的文学史观。这样一个特点,也似乎是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风格。在我的短视中,大学的学术研究有鲜明风格的已经越来越少了。王彬彬《当代文艺中的“阶级情”与“骨肉情”》分析了“红色经典”的“阶级情”与“骨肉情”的冲突与沉浮,既理清了文本的内在结构,也探讨了历史语境与文本的关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阐释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王尧《“关联研究”与当代文学史论述》对“两个三十年”的比较,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一些结论,他的研究以史料见长,本文亦有这样的特点。但我觉得他这些年来一直强调的“关联性”研究,对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性的探讨,或许更具方法的价值。  对“近三十年文学”的命名,打破了文学分期的局限,从2008年开始,这方面的论文增多。程光炜这些年一直在做“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工作,以此重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合法性。他主编的《八十年代研究丛书》,集中了他本人和学界一些同仁的新成果,当引起关注。他的《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读查建英编《八十年代访谈录》,由点带面,讨论了如何认识“80年代”的问题,其方法与结论都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思想文化的研究空间。黄发有《人化审美到物化审美》,采用朴素、动态、开放性的“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概念,在多元交叉的文化与审美考察中,对近三十年文学的价值选择、审美逻辑的内在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反思与整体性透视,颇具启发性。何言宏《“正典结构”的精神质询》,重读靳凡《公开的情书》和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质疑文学史研究“主流叙述”所形成的“正典结构”,提出了如何将近三十年文学“经典化”的问题。  此类研究的反思性特征,也反映在对近三十年文学批评的回顾中。陈思和《艺术批评·新方法论·学院批评》,是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九-一九九九)·文学理论卷》所作导言的第三部分,着重回顾了作家作品论的发展。他在文章中提出:“学院派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文坛话语,把自己当作与世隔绝的怪物,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就在投入文学实践,介入社会进步,所以,即使是学院派的批评也不应该躲在学院里萎缩自己的学术生命,或者自命清高脱离实际,对社会不发生实际的影响。我以为要发展学院派的批评,还是需要把握与调整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总之,核心的概念就是:学院派的批评如何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批评与实践、媒介的关系,被揭示为“如何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切中了文学批评问题的要害。南帆《文学类型:巩固与瓦解》讨论的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理论问题,他在界定何谓文学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巩固”和“瓦解”两种倾向,对文学类型本体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一深入的理论思考,延续了他近几年来从历史提供的“关系网络”中发现问题的“真正依据”的学术思路,有助于文学批评的转型。郭冰茹《方法与政治》是她的“新时期文学批评研究”系列之一,论文在反思新时期文学批评之中,对热议中的“政治化”和“再政治化”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特别着重揭示了方法背后的“政治”,显示了年轻一代批评家的理论锐气。  或许,文学批评面貌的细微处见于作家作品论。本年度这类文章中,如王光东与里程的谈话录《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春香〉》,晓华论《我与父辈》,张新颖论《生死疲劳》,李敬泽论《废都》,程德培论迟子建,施战军论范小青,谢有顺论小说叙事,周景雷和王爽论魏微,孙桂荣《论“八○后”文学的写作姿态》,以及张学昕访谈诗人杨炼、唐晓渡等,都值得一读。我还要特别推荐梁鸿的《小城镇叙事、泛意识形态写作与不及物性——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美学思想考察》和金理的《〈平原〉的虚和实》。梁鸿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年轻一代学院派批评家,金理的出现让我们对“八○后”批评家怀有期待。  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论作家,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一翼,这个传统在近几年有所恢复。张炜《谁读齐国老顽耿》论陈占敏小说,王安忆《刻舟求剑人》谈朱天心小说印象,都举重若轻,鞭辟入里,是批评中的“好文章”。作家表达的特别,在创作谈、讲演录中,都常有出彩之处,惊人之语。史铁生《理想的危险》、铁凝《文学是灯》、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苏童《八百米的故乡》和艾伟《中国当下的精神疑难》等,在感性的表达中,透露出各自的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个不断探讨的话题,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陈众议的《拥抱情节——当今西语小说概览》,为我们认识当代的文学与批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王德威《〈诗经〉的逃亡》论阎连科的《风雅颂》,章小东印象夏志清,季进访谈葛浩文以及林源所译三篇海外学者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显示了“西方”研究“中国”的不同路径。这些海外的研究和中国本土的研究,一起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162 评论(9)

413922751

OK,直接来我这里拿
355 评论(11)

idiom86

新世纪关于底层叙事的大讨论(本人毕业论文里的片段)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人们生活由温饱逐渐达到小康。、并向着富足迈进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却越来越严峻。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日益严重,下岗职工越来越多。日趋严峻的底层生活环境触动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他们纷纷拿起笔来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底层生活图景。第二届老舍文学奖评出的中篇小说三部获奖作品刘庆邦《神木》、曾哲《一年级二年级》、衣向东《初三初四看月亮》以及获提名奖的六部作品,都是表现底层平民百姓现实生活的焦灼和又苦又乐的生存境遇。这一切,反映了底层文学不是零敲碎打而是有声有色地走出地平线了。但是“底层”真正走入文论领域发轫于2004年。《天涯》杂志于2004年第2期开辟了“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栏,后来又在2004年第6期、2006年第2期间断的做了两次集中的讨论。除这三次专栏讨论外,《天涯》也曾在2004-2007年间的数期上刊载了一些零散的关于“底层叙事”的文章。同年,曹征路反映当下工人阶级命运的中篇小说《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的发表,引起文坛热潮,在学术界和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新锐学术网站“左岸”率先组织专题讨论,随后“左岸”与“乌有之乡”书店联合召开了关于《那儿》的座谈会,《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推出评论《那儿》的“专题”,发表韩毓海、陈晓明、张颐武、旷新年等人的争鸣文章再次引起了文学界对底层的关注。借着《那儿》的东风,学术界掀起了讨论层叙事”的热潮。《文艺争鸣》于2005年度开设了对“在生存中写作”的评论专栏,《福建论坛》、《东南学术》2006年度开设了关于“底层叙述”专栏,《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度也设置了“底层生存与纯文学讨论”专栏等。而南帆等人的谈话录《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在《上海文学》2005年11期发表后,引起了一场小规模的论争,有学者把这次论争视为2005年人文学术的一个热点。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举办了“‘底层写作’与20世纪中国经验中的左翼传统”座谈会。发表于其他刊物和报纸上的相关文章也是数不胜数。也无怪有学者说:“2005年以来, ‘底层’问题成为当代文学最大的主题,翻开文学期刊,到处可以看到‘底层’的影子。”当讨论进行到2007年,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关于底层文学的创作是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精品,如曹征路的《问苍茫》、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兴》等,但是关于底层叙述的批评却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出现,期刊上再也未出现像之前《天涯》、《东南学术》等刊物开设的关于底层叙述的专栏。散见于各种期刊报纸的相关文章,也不再集中讨论某一个问题,要么集中于对具体作品的论述,在论述中顺带提及一些理论问题,要么依然是针对概念及代言问题的论文。而针对底层叙事本身的批评,“就总体来说,“底层文学”的讨论还没有摆脱赞同或反对的态度之争,在理论上并没有更多新的建树” [15]。这就是说,这场讨论已渐渐走入尾声。
11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