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2

一只梓三岁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冰柠雪橙

已采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在课堂朗读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过程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145 评论(9)

popqh

小学一年级语文就像幼儿“呀呀学语”时一样,要让学生说好祖国的语言,新一轮的课改教材中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课文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与背诵,特别是课文教学每课都要求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就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在课改教学中的几点 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与背诵兴趣 朗读与背诵是一年级语文课文中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繁琐 的 分析和空洞的说教,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再作必要的讲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个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大多少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来读正确,但不能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生试读后,教师完全有必要进行范读或领读,个别难拼或容易读错的字,更应让学生反复领读,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反复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达到流利。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理解内容,传达情感表情达意。例如指导学生朗读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时,让学生结合看图和自己在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的情境,激发学生带着对国旗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感情用心去读,语调高昂;指导读好三句话分别读出自豪、激动、崇敬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放着《国歌》让学生一起去朗读(或背诵),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活起来了;接着再采取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等形式来达到对课文熟练的程度。 二。结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每课都配有插图,插图精美,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寓有儿童情趣,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障。又例如在教学第九课《大海睡了》,这课描绘的是一幅夜深浪静的美景,教学时指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语调朗读。教师首先利用图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去读课文,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利用同桌读、小组读、找朋友读、表演读、比赛读、跟音乐读,学生读着读着兴趣来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中朗读。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1、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放轻音乐用语言描绘:蓝蓝的夜空挂着弯弯的月儿,认着星星,大海睡觉了,只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接着学生背诵课文:“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2、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激活学生的背诵兴趣,达到熟背课文的内容,能熟背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思想感情(即悟文懂意),再来表演背诵,学生兴趣很浓。3、利用表演比赛的形式背诵时老师要求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能活记乐背。 由于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寓思想教育于情感的体验之中,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描述、鉴赏词句,表情朗读和背诵等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那种活跃、积极、主动、热烈的气氛会在课堂中出现,在以后的课文朗读或背诵时让学生亲自去领会,去感悟。因此,在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或背诵,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9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