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论文选题怎么选啊初中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4

tgy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论文选题怎么选啊初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zq749840

已采纳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种树之余,还格外关注森林在应 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希望了解近年来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进展,还想知道普通人如何通过 种树参与碳补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我国林业碳汇专家、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 司副司长李怒云。 森林碳汇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森林植被总的碳储存量达11亿吨记者: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请您谈谈森林 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李怒云:森林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从减缓的方面说,增加森林就能增 加碳吸收,可以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过来,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从 适应的方面说,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建设防护林体 系,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选种选育等,能够增强森林自身和人类社会适 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当前人们格外关注森林的碳汇功能。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森林碳汇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 拟的优势,即成本低,综合效益好,可以真实地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为什么要强调“真实” 二字呢?因为有专家认为一些所谓的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新的二氧 化碳排放,而森林碳汇是实实在在地吸碳和减排,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 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两个政策文件 中,我国政府把林业纳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要求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 牌,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记者:您从事森林碳汇研究10多年了,请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和森林碳汇取 得了哪些成果? 李怒云:近10多年来,中国政府投资近5000亿元,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天然林 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大面积恢复森林植被。第 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森林面积95亿公顷,森林 覆盖率达36%,提前两年实现2010年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的碳 储存量达到11亿吨,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称,全球的森林资源呈现下降趋势,但 亚太地区的森林是增加的,增加量主要来自中国。与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中国净 增森林面积30万公顷,弥补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据专家估算,1980年至2005年 ,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 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8 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亿吨。 为增加森林碳汇,我国开展22项行动每个人均可“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记者: 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这一承诺? 李怒云:国家制定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提出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 15项行动和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 概括起来,这些行动通过增汇、减排、储存、替代四个途径来实现。增汇就是增加碳汇, 如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今年全国拟完成造林8000多万亩,义务植树5亿株;通过可持续 的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减排,主要是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如严格控制乱 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等。储存,主要指增加木质林产品的碳储存量。 用木材部分替代铁、铝等能源密集型材料,既可增加碳储存,又可减少碳排放。替代,主要 是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记得采纳啊

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论文选题怎么选啊初中

167 评论(13)

tianmiao3322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新视角、新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社会公民参与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结合我省实际,认真推进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大力推动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单位、家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促进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全球关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并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事实上,生态文明就在你我身边。我国是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乘以13亿都将是十分巨大的。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政府还应该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我们还应该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
346 评论(10)

浮生若影

恩,我认为可以,着重在“建设”
125 评论(15)

长亭秋意晚

当前,林业部门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规划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针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增加生态资源总量,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保护建设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完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布局,在东北地区、西北风沙区、沿海区、西部高原区、长江、黄河、珠江、中小河流及库区、平原农区、城市区等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三)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林业改革支持政策,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增加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规模,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产业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的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四)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当前,林地、湿地、沙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生态安全根基的破坏,有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恢复,有的不可逆转。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强化林业普法体系,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切实维护生态正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五)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切实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生态文明示范县,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全体务林人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5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