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政策文本分析论文如何做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8

huajiao163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政策文本分析论文如何做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tar1990

已采纳
对方便面隐性涨价的分析报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的性质和国家制度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政策不仅有其原则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灵活性的一面。执行政策,必须有原则上的严肃性,但在实施政策的具体工作中,又必须有高度的灵活性。中央政策是从全国宏观范围内的总体情况出发制定的,是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原则规定。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需要依据中央政策,创造性地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各项具体政策。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他们既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本地区具体政策的制定者。 然而在执行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少数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偏离中央的统一部署,使不少政策变了调,走了样,失了效,进入了误区。 (1)政策成了某些地方政府手中的资源,肆意践踏;政府忙于制定并决定向谁分配优惠政策,企业却通过各种关系与手段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政策。(2)饥不择食的政策大拍卖;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窝蜂地下指标、定任务、抢时间。(3)“优惠政策”大赛;许多地区终于意识到“优惠政策”的意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上争抢,向下施舍,向左邻右舍攀比,形成了“优惠政策”大赛。(4)非法对策的合理化;某些地区纯粹从地方利益出发,置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于不顾,把非法的对策合法化。(5)只求产值,不讲政策,把二者对立起来。不少地方的政策执行者,只讲产值与速度,不讲质量和效益,实际上将对产值的追求与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对立了起来。近日,方便面企业“价格联盟”刚刚被有关部门查处,相关企业又玩起了价格不变重量减少的隐性涨价手法。市消保委昨天发布调查结果宣布,“康师傅”、“统一”等品牌的方便面虽价格未变,净含量却悄然缩水,存在隐性涨价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国家价格主管部门严肃查处了方便面中国分会与部分企业串通操纵方便面价格案件,并严令他们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一些方便面企业不得不停止串通涨价,方便面价格有所回落。然而,有部分方便面企业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海市消保委通过调查各大超市卖场销售的方便面的价格后,发现“康师傅”、“统一”两个品牌的部分碗装或杯装方便面的净含量存在07%至56%不等的“缩水”,“康师傅”番茄牛腩面霸拉面(袋装)更是在前期价格上涨11%的基础上,又缩减了36%的净含量。售价2元的“康师傅”番茄牛腩面霸拉面(袋装)隐性上涨了27元,8元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中杯装)隐性上涨了16元,2元的“统一100”葱油风味酱拌面隐性上涨了14元,2元的“统一100”XO酱海鲜风味酱拌面隐性上涨了18元,2元的“统一100”辣酱风味酱拌面隐性上涨了14元,1元的“统一100”七里香牛肉风味酱拌面隐性上涨了18元。目前,“瘦身”后的方便面已于8月22日通过超市卖场上柜销售。市消保委认为,“康师傅”、“统一”的部分方便面隐性涨价,致使相关价格看似未变,实则上涨,使得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购买了实际已涨价的产品,实质上是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涨价的方便面终于在发改委等价格主管部门的督察下低下了“高贵”的头。结合基本知识点可以看出,企业为了获得利益,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不让涨价,就在净含量上做文章,成本的上涨不到5%,而价格实质上却上涨了20%到40%,这样的“稳定”比“涨价”更可怕。所有方便面产品都打着促销的旗号,谁也不说降价,置发改委三令五申的政策于不顾,把非法的对策合法化。一旦稳定住了方便面的价格,则方便面企业为了获得必要的利润,必然在数量上做瘦身的文章;如果接着再去稳定方便面的净含量,企业还可以在面粉的等级上做文章;如果继续去稳定面粉的等级,企业依然可以在油料等其他原料上玩花样……企业把国家制定的政策曲解,搞所谓的“对策”,我行我素,造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混乱,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一个企业在合理利润范围内,是有对其产品质量负责之心的,一旦这个利润低于底线,质量就要让位于其生存成本。与其变着花样眼花缭乱地瘦身,不如明明白白地合理涨价吧。我们尤需警惕由方便面“瘦身”带来的民生产品“缩水潮流”——这,也许是价格主管部门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政策文本分析论文如何做

117 评论(14)

84165256

论文中政策与建议:第一,理想情况下政策建议是根据实证的结果来撰写,但是小弟提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都很干涩,三五句话就写不下去了。第二,查阅其他毕业论文,发现这么一种情况:某些大牛可以绕过实证结果,洋洋洒洒的写上几万字的政策建议,要说这些政策建议与实证结果无关吧,其实也有一点点关系,但是实在是关系不大。一般都是退而求其次,参考主题与自己文章相关的,即便他们的政策建议与你的论文实证结果不相关,你也可以强行通过几句话给他圆起来。难点就在于怎么圆。如果只是靠自己想凭空政策建议,难度太大了。“政策建议”是论文研究结论的直接应用和逻辑延伸“政策建议”就是根据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提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对策。这种对策是论文研究结论的自然的、直接的引申,是理论研究结论应用于具体问题时所推断出的结果,在逻辑上与论文的理论研究结论是一脉相承的。必须依据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有的研究生还没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时,就把政策建议想好了,在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了数条乃至近二十条政策建议。还没有对问题进行研究,何来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显然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逻辑。也有个别的导师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做论文进行论证。不论这个主张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学生已经先入为主认定这个政策建议是正确的,然后去展开论文的研究工作,这实际上扭曲了学术研究。我们经常发现学位论文政策建议环节中逻辑推理出现问题,很多研究生脱离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去寻找政策建议,政策建议与理论研究相脱节,整篇学位论文不能保持逻辑一致性。举个常见的例子。经济学研究中,一般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几乎所有的借助经济学分析方法所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都以此假设为基本前提。“理性人假设”把人的理性都看成是等同的、不变的。这类研究中,省略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考察,没有去考察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研究,把人的“偏好”视为是稳定不变的,把人的行为视为理性选择的结果,人的行为的差异、变化是由外部约束条件的差异、变化所致。这类研究所能提出的政策建议的范围,仅限于改变制度、物质、技术等约束条件,得不出改变人的主观认识、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方面的建议。但是,有的研究生利用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却提出了要“改变人的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之类的对策。也许有些建议可能是正确、可行的,但在逻辑上,从论文的研究结论无法引申出这一建议,就不应出现在论文中。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研究中所发现的规律,依据论文确立的因果关系,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与对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能得出确凿的因果关系结论,都真正确认了规律的存在。社会科学研究有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也有解释性研究;可用定量方法,也可以用定性方法。定量研究有因果关系研究,也有相关关系研究,对应的结论分别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研究并没有确认因果关系存在。探索性研究只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没有取得对规律的准确认识。案例分析不能做因果关系检验的手段,仅凭案例分析得不出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所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得出结论的类型不同,相应的政策建议的类型、建议的肯定性程度就不同。学位论文中要对此加以区分,作出准确说明。例如,依据探索性研究的结论,所提出的仅仅是“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能是不合适的,必须详细说明论文所给出的仅仅是“可能的”、“潜在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25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