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文八股文怎么写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3

sunhm200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八股文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晨子

已采纳
八股文是在明清时期进行科学考试重要的一种形式,其中有八个明确的部分组成,其中的内容都是出自于四书五经。

论文八股文怎么写

224 评论(15)

今安少盐

文章就四书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229 评论(8)

yj1310163772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222 评论(13)

sunyixiang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参考资料: _zgwh/2004-06/28/content_htm八股文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
311 评论(9)

海宝

要而言之,“八股文”是一种以儒家“四书”为题目的议论文体。它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言”:另—个则必须按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去行文,其中包含较为固定的对仗规定,即常说的“八股”。“八股文”的字数有限制,各个时期不同,一般低于一千字。 “八股文”的标准结构范式,共有十个部分: 1、“破题”。 “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它可能是—段原文。也可能是截取的不完整的文字,甚至有前后文字截断,然后拼接起来当作文题的现象。这也正是戊戌变法时,很多有识之士痛斥“八股文”的弊害之一。所谓“破题”就是文章起首必须用二句话,把经文原来的“题字”、“题意”破解开。如果不破,则称之为“骂题”。“破题”不一定用偶句。 2、“承题”。 因为“破题”仅仅两句话,很难将题意解释得完全、清楚。所以,“承题”,即是承接“破题”,继续将“破题”之意引申、发挥,以使其明白、晓畅。通常只用四五句话,不可过长。“承题”亦不定用偶句。 3、“起讲”。 又叫“小讲”,亦即开始进入议论的意思。通常用数句或十数句话即可。具体写法很多,一般应注意分为起承转合,或正反开合等步骤、环节。所谓的“起承转合”,实质上要求的是作者的思路要合乎逻辑规律。起、承、转、合,不过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至于,对写文章的老手来说,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规范。“起讲”不限用对仗,语言全部为散文也行。 4、“领题”。 “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截取的文句。形式上可能是一二句话,也可能是—大段话;内容上可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也可能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因此,这就需要作者用“领题”来廓清文题的界限,向后面的议论过渡。“领题”多用散文,不用偶句。 —般写“八股文”会遇到三种情况:其一,题目所引的文句,前面还有上文。故而,“领题”就要求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说起,用几句话引“领”到本题上来。其二,题目文句之后还有下文。“领题”就应或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串到下文的末句,点明末句之字也行,概括末句之意也行。总之,要划清题目涉及的经文界限,起到向本题题旨过渡的作用。其三,题目文句没有上、下文。那么,笼统地讲一讲本题的中心论点即可。 5、“题比”。 又叫“起比”。所谓“题比”,即是就题目文字的前部分所拟的偶句。它是“八比”的第一对偶句。通常用四五句,或八九句,两比的字句必须相同。一般讲,“题比”要把文题的“正义”,即中心论点留给下面的“中比”、“后比”去论。因此,。又称它为“起比”。 6、“出题”。 所谓“出题”,即是在“领题”的基础上,须将题目原文全部点出之意。实际写作,如果此处不点出,就要在“中比”全部点出。“出题”多用散行,不作偶句。 7、“中比”。 所谓“中比”乃是“。八比”的第二对偶句。通常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是发挥题目“正义”,即中心论点的地方。长短无定式,一般情况,它要长于下面的“后比”。如果,“出题”未将题目全部点出,“中比”则必须出齐。如果,“中比”不作重点段。那么,下面的“后比”就必须承担起发挥“正义”的功能,成为全文的重心。总之,“中比”和“后比”应处理成论述的“文腹”,或前或后,必须有—个充作重点段落。 8、“后比”。 它是“八比”的第三对俳句。长短亦无定式。主要看“中比”而定。通常,“中比”长,而“后比”短。然而,倘若“中比”未作题目中心的论述,那么,“后比”则当承担此任,成为全文的重点段,它就比“中比”长了。 9、“束比”。 所谓“束比”,即收束之意,它是“八比”的最后一对偶句。如果,前六比意有未尽,则用“束比”结束一下。 “八比”乃是“八股文”的完整格式,而多数的“八股文”其实仅写六比就足够了。通常,“束比”宜短不宜长。 10、“落下”。 所谓“落下”即是落到文题下文的意思。“落下”并非必备的部分,有无均可。通常它是在文题经文尚有下文情况下,延及下文来作全文结束;倘无下文,则或推阐余波,或自行作结也行。“落下”多为散文,不用偶句。 以上结构不是每篇必备。其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比”、“中比”、“后比”七项,不可或缺;而“出题”、“束比”、“落下”三项则可有可无,自由处置。所谓的“八股文”,虽然以“八比”为其结构的完整模型,然而,实际写作并不拘泥于此,由于“束比”不限,所以写六比较为普遍。而多者可达十比、十二比、十四比、十六比、乃至二十比;少者,如遇到单句经文之题,偶尔也有作两大比、三大比的。假设写两大比,—横说,一竖说,各树一意;三大比,一说过去,—说现在,一说将来。这样也是可以的。具体情况,全视文题而定。 由此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它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框架,它规定全文框架须由七个必备部分,三个灵活部分构成。二是论证逻辑,它潜含于结构要求之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到“八比”的发挥“正义”,最后以“落下”作结。其实,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个一般论证过程的具体化、模式化。三是语言形式,文章须由散体与偶句错综编排,“起比”、“中比”、“后比”是必备的修饰,其他则不作定规。
21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