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ue920929
鄙人在考试指南报高中历史上有一篇(大概在11月份),如果是应付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下面是大致内容: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的含义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里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还是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呢?要想正确理解民主的含义,有必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就其直接原因,则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被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于是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当时提倡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他在创刊号发表的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历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要求青年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怀疑那些从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陈腐观念,以求实进取的精神奋起自救。他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关于“科学”,他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里的“人权”即民主。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冲击。陈独秀在这里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道德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大声疾呼: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1916年9月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站在民主自由的前列,“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为“青春中国”之“再生”而顽强战斗。由此可见,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正是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因而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希望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方便的话,可以和(网易免费邮箱)联系. 
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新申报对“五四运动”的报道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独特的启蒙性和开创性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中,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新旧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有研究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样的见解是站在20世纪末来打量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后提出的论断,认识有其独到之处。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启蒙的结果是人的觉醒与人的思想的解放。石仲泉认为: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的开端,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讨论是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继续和发扬光大。 五四的思想解放的影响是深远的,有论者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或政治事件,五四运动有一定的时限,而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由是观之,文化--政治的历史互动关系。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1、新文化运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这一时期,不但中国的各种思想与文化融合,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也发生了碰撞。因此规模空前。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倒,关键在于交流融合,为我所用。春秋战国时期,国内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与激荡,产生了光耀千秋的诸子百家。2、从东汉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与印度的佛教交汇,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印度的佛教的冲击下,不但没有毁灭,反而愈战愈勇,在学习和吸纳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更大规模的文化融合出现,相信中国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一定会吐故纳新、前程无限。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4、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5、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历史书上高度评价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然而,马克思先生告诉我们,凡事都是有两面的!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当年的社会背景是近代以来的蓬勃兴起的“西学东渐”,由此大家慢慢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先进,不过最开始在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只是为了利用西方的知识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是留学知识分子渐渐看到社会制度才是最伟大的力量。于是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成了大家救国救民的唯一希望。所以出现彻底抛弃中学提倡西学的新文化运动。但是作者认为,最好的发展模式是“中西学为我用”,而且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太多思想考虑的激进思想运动。原因如下: 一、抛去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抛弃了具有伟大表达能力的文言文,改用平淡无力的白话文。我们今日看前人的著作,都无不为其高深的文学境界所折服,其文笔清清如水,朗朗如月。反观现代的白话文学,其文字表达浅显俗化。仅从这点就不能不说新文化运动是场文学灾难。其次,就是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其为吃人的礼教。诚然,礼教是有不合理之处,但是部分的不合理就应该将其彻底废除吗?当这个社会不知道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敬孝,对朋友要讲义,对师长要言敬,对幼小要怜悯的传统礼制时,曾经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也沦为出现社会风气败坏的二流国家。 二、不能形成全民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充其量就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论战,就是《新青年》上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写写论文,互相攻击。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国民素质普遍不高,识字的都没有几个,更别说能接受民主和科学新的思想,所以作者认为,当时这场运动参与的人数相当少,所以这场思想运动考虑不周,比较激进和片面。